-
UID:357121
-
- 注册时间2018-11-17
- 最后登录2025-02-25
- 在线时间13476小时
-
- 发帖4969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金币25753
- 威望3544
- 贡献值14591
- 银元11047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微博条 | 粉丝86人
关注Ta
发消息
- 发帖
- 4969
- 金币
- 25753
- 威望
- 3544
- 贡献值
- 14591
- 银元
- 11047
注册时间2018-11-17
|
楼主
发表于: 2025-02-25 07:44
, 来自:江苏省 移动
%N)e91wC 赵孟頫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一生传奇坎坷,因其出宋仕元,历史上曾饱受非议,这场公案至今仍无定论。在此,我们仅从艺术成就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赵孟頫多才多艺、勇于创新,使他成为中国书画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 tpXa*6 一、赵孟頫生平简介 H+a~o=/cR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浙江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赵德芳之后,为宋太祖十一世孙。赵孟頫祖上世代均为宋代王侯高官,但他虽为贵胄,却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其父赵与訔曾任南宋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頫以很好的文化熏陶。但赵孟頫十一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每况愈下,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至元二十三年(1286),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南宋遗臣、隐士。受到元世祖赏识,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1290年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延祐三年(1316),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至治二年(1322)六月病卒,年六十九岁。追封魏国公,谥“文敏”。
赵孟頫《赤壁赋》局部 `dDa}b 赵孟頫生于宋元交替的动乱年代,在半推半就的情况下出仕元廷,怀着将自己所学“用之于国”的文人愿望,同时背负“背宋仕元”的舆论非议,却又无时不遭到元朝皇室的猜忌与压制,其内心的矛盾与苦痛可想而知。赵孟頫在元做官期间,曾多次借机会返回故里,但都被元廷召回。为排解心中的苦闷,赵孟頫将满腔热情寄于山水,投身艺术,以繁荣中国的文化艺术为已任,不断探索实践,终成一代书画大师。赵孟頫《人马图》 [|4}~UV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他在我国书法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赵孟頫《道德经》局部 f'&GFL=c 二、赵孟頫书法的历史背景 lR:?uZ$ 中国书法发展经历了晋、唐、北宋三个高峰期之后,到了南宋,无论在形式技巧上,还是在气质上,都已经是非常荒率与单调,一派江河日下的景象。南宋这种萎靡不振的景况延续到元代初期,加上传统汉文化又遭到了异族(蒙古人)的侵略,毋庸置疑,元初书法的语言、现象以及整个书法的形态构成,都已到了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地步, 比之南宋则更甚。虽有“宋四大家”支撑着的北宋书坛,亦已是 “韵不及晋,法不逮唐”。这种状况滑落到南宋,由于南宋缺少一位有才华的书法家继续发扬北宋书风,自然是“古法”愈加 “损失”,元初的书坛则是 “古法扫荡”矣。所以作为元代书坛的主要代表人物的赵孟頫,对北宋书坛的“尚意”书风颇不以为然。他非常敏锐地体察到书法崇尚精神层面的背后,还需要技法与形式等物质层面的强有力支持,这样才能有生命力,故对北宋书风持否定的态度。但他的行动也可以说是采取了一种补救的措施,弥补因北宋“造意”书法而出现的弊端。赵孟頫《趵突泉诗》 "OO96F 赵孟頫并没有全盘否定宋人书法,他对米芾的书法,也仅仅出于不满其“芒角刷掠”过于流露而已,提出了属于矫正性质的批评。其实他还是非常佩服与赞赏米芾的书法。他在《论十一家书》中称米芾书法:“米老书如游龙跃渊,骏马得御,矫然拔秀,诚不可攀也。”在赵孟頫心目中,能得此高度评价,除了二王外,便是米芾一人了。
Y
%K~w 与其说他否定宋人书法,不如说他不满意北宋书法的风流,更何况他自己的学书经历与米芾极为相似。北宋四大家尤其是苏东坡、黄山谷、米南宫三人,给唐人以降比较沉闷的书坛注入了强心剂。但他们都是因“纵意肆趣”而使书法的发展面临着无路可走的艰难境地,书法的构成遭到偏僻的发展。晋唐的中正规矩风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偏废,以至于南宋的书法脱离了传统轨迹,出现了萎靡、软媚、疲沓的兆头。 wa!zv^;N* 赵孟頫《真草千字文》局部 czI{qi5N 大家知道,中国书法历来都非常注重强调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为“法度”,也即是形而下的物质层面。在元人(以赵孟頫为代表)看来,那完整的“法”该是唐代那种严谨不苟的法度。二为“意蕴”(或称是“神韵),也即是形而上的精神层面。在元人看来,那最令人神往的精神趣味是魏晋书法中平淡、自然的精神。这里除却书法发展的必然性因素外,很重要的因素是当时的文人与魏晋的名士在心态上有着某种契合。由宋而入元的赵孟頫,亲身体会到社会大动荡的滋味。他非常敏锐地看到元初书坛的沉默,他在一首 《论书》诗中曾不无慷慨地叹道:“书法不传今已久,楮君毛颖向谁陈?” 于是,他义无反顾地举起了复古主义的大旗。赵孟頫《闲居赋》 gmY/STN 赵孟頫的复古行动主要是反对沿袭宋人的轨迹,而极力崇尚回归晋唐书法。这既是书法发展延续中隐藏着的必然,也是赵孟頫作为大师推陈出新的有效途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以北宋四大家为代表的北宋书坛把书法创作中的重心引向“有我”之境,以己意任意作书,打破了长期以来书法创作中“客体与主体很平衡”的带有相互制约性的局面,选择了“意趣与精神”层面的极度放纵,过分地强调精神层面的作用,而忽略了形式与技巧这些属于物质性的建设,使书法朝不平衡的方向发展着……如果元代没有赵孟頫等人力挽狂澜加以纠正这种趋势,那么元代书法至少在一个很长时期内会同南宋书坛一样凋敝萧索。因此,赵孟頫的复古行为不仅改变了南宋时期日趋空虚的颓废书风,也开创了有元一代时期的平正妍丽书风。赵孟頫 《静夜诗》 9 ~~qAoD 赵孟頫等人以宗法晋唐的姿韵和法度为号召,从具体的“技术物质”方面恢复过去,把南宋以降书法上单薄的风气拉回到晋唐的宏伟中来。这也许是赵孟頫等人面临着“别无选择”之后的选择。在尚古的传统精神引领下,赵孟頫如果不借助于复古的形式抬出古人的权威为自己的行为做强有力的保护,那么他的努力很可能将一无所获。赵孟頫之所以能复古变古,在书法艺术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同历史上的其他大家一样,善于借鉴和吸收古人的优秀传统素养,融会贯通,自成家法。 XYe~G@Q Z 赵孟頫《致民瞻十札》 Z==!C=SBv 三、赵孟頫艺术理论及主要成就 \eQla8s .d~\Ysve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最集中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7rd;zJ 1.在书法方面的主要成就。赵孟頫自五岁习书,几无间日,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对书法的酷爱几近痴迷。赵孟頫擅长篆、隶、真、行、草书,其书法的主要成就体现在真、行、草三个方面。在技法方面一直以王羲之、王献之为典范,追随晋风,倡导古意,使在宋代受挫的古法得以恢复,不仅复兴古法,还扭转了书法中恣肆求怪的偏执现象,开启了新的发展天地,使经历了南宋一个半世纪沉寂衰颓的书坛,在元代焕发出新的生机,起到了挽狂澜于既倒的重大作用。赵孟頫《王羲之轶事帖》 d<x1*a 《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赵孟頫的书法是唯美和阴柔美的代表,是书法中的“婉约派”,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赵孟頫《心经》 Edw2W
8 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等。 QBoFpxh= 2.在绘画方面的主要成就。 ;o[rQ6+ (1)在绘画理论方面提出“古意论”。赵孟頫的“复古”主张,体现在以下两句话:“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予刻意学唐人,殆欲尽去宋人笔墨。”(见清朝张丑:《清河书画舫》)他又曾把南宋画院中的画风称为“近体”。由此可见,他的“复古”的真正目的,只是要“尽去”两宋宫廷画风的“写实”手法,以大力伸张文人画风的“写意”体制。赵氏通过批评“近世”、倡导“古意”,从而确立了元代绘画艺术的审美标准。他取法唐、五代重气韵、讲骨法,追求自然质朴的艺术效果,批评南宋琐细浓艳或故作奇崛的创作弊端和不良习气,从而重建古朴率真、温馨蕴藉而又清新典雅的美学品格。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赵孟頫《秋郊饮马图》 f])M04< (2)在绘画技法方面提出“书画本来同”的观点。“文人画”的肇始者苏轼和米芾,都是书法家兼画家,但他们在绘画方面的成就却远不及书法上的造诣,“以书入画”当时尚属草创阶段,而赵孟頫博学多才、书画俱佳,因此才能够得出“书画本来同”这一重要的美学原则,开创了“文人画”一统天下的大业。在他的代表作品《秀石疏林图》中,题有那首著名的“石如飞白木如籀”的诗,明确提出“书画本来同”的美学观点。赵孟頫《兰亭序》 R:~(Z? 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赵孟頫凭借书法领域的深厚功力,将书法的运笔技法引入绘画,克服了用笔的单一性。总之,“以书入画”拓展到山水画后,其根本意义是使画家手中的笔灵动起来,不再依循物象拘谨地勾勒描摹,而是诸锋并用,笔法顺逆兼施,渴笔与湿笔互见,指腕虚活,收放自如,笔触依于物象又不局限于物象,迹画源于书法而又不雷同于书法,笔行纸上,浓淡相宜,变化万千,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山水画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水村图》《鹊华秋色图》《秋郊饮马图》。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s:w^g~ 赵孟頫不仅在水墨花竹与山水画两个领域中倡导文人画风,他更进一步“改造”了宋代宫廷画院中“院体”花鸟画,摒弃宫廷花鸟画中的萎靡、纤弱、刻划的元素,代之以文人运笔“放逸”的情味。因此,他的一些工笔形式的花鸟画如《幽篁戴胜图》,只是从表面上看来近于宋代的院体画,而实质上却深深蕴含了文人情趣的艺术内涵。这其间,书法的艺术原则和用笔的洗炼、放逸格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花鸟画如此,山水画亦如此。由于他深厚的书法功底,下笔处便与不谙书法的画工截然有别,勾勒的线条亦具文人“闲雅”风范,设色也“尽去”俗艳之态。但是,更重要的还是他独具的审美观念——因为具有深邃的文化修养而自然形成的一种高雅的审美情趣,并通过其特定的技法形式而表达出来。赵孟頫书法六体《千字文》 }X]\VSF{ (3)提出“以云山为师”这一艺术实践的准则。赵孟頫在元廷为官期间,处处受到猜忌与排挤,同时又背负着“背宋仕元”的骂名。为排解心中的苦闷,闲暇时即投身自然,寄情山水。他受到神奇瑰丽的自然万象的启发,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审美理想和美学追求:“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搜尽奇峰打草稿”。“师法自然”强调了自然环境对艺术实践的影响,同时注重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了“墨戏”的陋习。此外,投身大化,寄情山水促进了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结合,增强了技法的可操作性,即通过对真实景物的仔细观察和具体创作经验,总结出切中时弊的绘画理论和切实可行的绘画技法。 I5qM.@%zB 综上所述,赵孟頫一生致力于书画创作研究,留下了诸多令后人景仰的艺术瑰宝,并且在书画的各个学科进行探索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艺术理论,是一位难得的集艺术与学术于一身的全才。 86%%n?"}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 Yt+h2ft! 四、赵孟頫艺术成就的后世影响 ?6f7ld5 赵孟頫在元代绘画发展的变革时期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境界,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志趣,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既创建了文人画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使职业正规画与业余文人画这两种原本对立或并行的绘画风格得以交流融汇,成为元代绘画宗师。赵孟頫《归去来兮辞》局部 :\b|dvI< 在他的熏陶下,赵氏一族均擅书画,妻子管道升、儿子赵雍、外孙王蒙均是当时著名的书画家。此外,赵孟頫为人宽厚仁和,一生广交文友,栽培后学,同时代的唐棣、朱德润、柯九思、陈琳、王渊等都受过赵孟頫的指点,为中国书画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v|Onq1Y4 赵孟頫的书画艺术不仅蜚声当代,而且对后世也产生巨大影响,明人王世贞说:“文人画始于东坡,自雪松敞开大门”,这句话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先画后书此一纸,咫尺之间兼二美”,是对赵孟頫书画俱佳的真实写照。赵孟頫在国外也有较大影响,散藏在日本、美国等地的赵孟頫书画墨迹,都被人们视作珍品妥善保存。鉴于赵孟頫在美术与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做出的贡献。 _1
pDA 赵孟頫《洛神赋》 bKMWWJf*' y7z( &M@ .k@^K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