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只不过是95后的中式奶瓶乐骗局。一昧“纯鼓励式教育”和“自由生长”,在6岁以前没有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必要的感官、智力开发,让很多普通的小孩上了小学后寸步难行,除非是真的天资聪颖,又称:遗传基因好。 v Y\O=TZT
!$?@;}=
最近碰到几个学生,他们的共性都是小学前特别快乐,家长都很“尊重他们的选择”。上了小学后,做作业很困难、写周记、作文此类更困难,连美术、书法学习成效也不会太好。 o`U\Nhq
e.+)0)A-
和他们一步一步了解情况后,我们发现核心问题其实是“逻辑”。老师讲课他们听不懂,因为无法理解核心逻辑,所以无法理解之后的应用讲解。这些小朋友对每个词语都懂,但是无法理解整句话的意义,所以他们经常以为自己懂了,真正独立应用的时候无从下笔。 s,k1KTXg<B
^ZlV1G;/W@
习惯“快乐教育”的小孩,除了无法理解表面的语言逻辑,他们也很难有专注力和找重点的能力。 g
#:XN
GW#kaqC1
假设1节课40分钟,老师要讲的内容点有很多,他们是不知道最重要的核心是什么的。就像我们看到现在很多人推大语文的概念,但其实并不懂什么是大语文,只知道让不到10岁的小孩背古诗词、文言文、学三国、学红楼梦等等。但是10岁以前的小孩无论是认知程度还是理解能力都无法真正知道这些故事是在讲什么,只知道从前有个诸葛亮和谁在哪里打了一仗。 3azc `[hl
)eEvyU
所以很多老师开始讲一些奇奇怪怪的偏门当重点。比如最近的长江流域青铜展,老师学生去参观,学生什么都没记住,就记住了“有个雕塑很恶心、很奇怪。”又比如大语文的兴趣课,老师给1年级的学生讲赤壁之战,重点是赤壁,自己还专门去赤壁考察。赤壁之战的重点是以少胜多的用兵之法,而不是赤壁这个地点,老师都不一定能懂排兵布阵何况是6、7岁的小朋友。 :6/OU9f/R
#R8l"]fxr?
习惯“快乐教育”的小孩没有专注力的核心在于她们没有建立学习和玩耍的边界线。他们认为一切的事情都是玩乐,很多“快乐学习”机构也是这样宣传的:游戏中学习,小朋友潜意识认为生活就是快乐地玩乐。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他们也就习惯了边玩边学,导致效率很低,也很难突破玩乐以上的难度。 L1xD$wl
iK]g3ew|
“快乐教育”的奶瓶乐骗局,其实就是抓住了成年人对于“松弛感”的追求。而对“松弛感”追求的背后是对失败的恐惧、对努力的逃避,及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小孩是那个不用努力就能成功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