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手机客户端
  • 964阅读
  • 3回复

[众观天下]书法与兵法[复制链接]

楼层直达

关注Ta 发消息

法老 
发帖
4968
金币
25745
威望
3543
贡献值
14589
银元
11046
注册时间2018-11-17
楼主   发表于: 2025-02-08 20:10   , 来自:江苏省 移动
  书法与兵法,一文一武,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古以来,军营造就出来的书法大家数不胜数,许多军事家同时也是书法家。他们不仅善于用兵,而且深谙书道,既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同时又铸情于笔墨之内、挥毫于方寸之间,真可谓文韬武略,兼擅其身,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岳飞传世草书《悼古战场》帖
vLq_l4l  
L^dF )y?  
  一、书法与兵法都善于“谋” O.i.<VD7  
  “谋”是兵法的核心。孙子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要求战争的决策者在战前要精确计算,周密计划,做到“未战而先胜”。 o^mW`g8[  
  书法创作中特别强调“谋篇布局”,做到“意在笔先”,其实就是“谋”在书法创作中的具体体现。蔡邕在《笔论》中说:“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书法创作能否“谋”好,事关作品成败。比如书写什么内容,采用什么形式、使用何种书体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04o(05K  
Tv!zqx#E  
P9BShC5  
  二、书法与兵法都注重“势” r3'0{Nn+  
  兵法中的“势”强调根据客观情况灵活运用策略,善用兵者应善于借势、造势,以达到制胜的目的。书法中的“势”表现为笔画的动态和书法家的精神内涵,通过笔触展现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美、精神美。书法与兵法的“势”都注重灵活性和变化,兵法中的战略思想可以为书法创作提供启示,而书法中的动感和精神美也可以在兵法中找到共鸣。
ta %yQd7  
y-9Mm9J  
  古代兵家重视势,如曹操所言“用兵任势也”。表面上看,战争靠人、阵形和阵法,但高明的指挥者认为,这些只是“形”,而善用兵者要善于变化其形,因势取胜。《孙子兵法·势篇》中“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释)人而任势”,“择”和“释”可假借,意为放弃。如大海不放弃细流,才能成就其博大。打仗关键在势,而非靠人。
b:2# 3;)  
A|7%j0T  
  势与形密切相关。形是静态的,可见的;势是动态的,不可见的。形是潜在的势,势是变化的形。势是藏于形后的一只看不见的手。岳飞曾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毛泽东解释“妙”为灵活性,即审时度势,基于客观情况采取恰当处置方法。书法如布阵,萧何说“每欲书字,谕如下营,稳思慎之,方可下笔”,陈思说“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字的体势虽千变万化,但都要纳于书法家胸中,如将帅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m;'ebkq  
w=,bF$:fIW  
  中国书法的理论自觉始于对“势”的认识。许多著述以“势”命名,如崔瑗《草势》、蔡邕《篆势》等,且许多不以“势”命名的论著,实际也谈论“势”。汉末魏晋乃至南北朝时期,对“势”的讨论占据书学思想核心。势的关键是动,书法要有笔势,包含动感。魏晋书势论充满对自然物象动态的比拟,以表现书法的灵妙。如蔡邕《篆势》“扬波振撇,鹰跱鸟震。延颈胁翼,势欲凌云”;崔瑗《草势》“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卫恒《字势》“虫跂跂其若动,鸟飞飞而未扬”;索靖《草书势》“宛若银钩,飘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这些描述展示了生命的舞蹈,如鹰立、兔骇、兽蹑足、虫爬行等,体现出自然美和精神美。
c1Skt  
=nG g k}Z  
  三、书法与兵法都强调“变” ,XU<2jv]  
  “变化是用兵的诀窍。孙子说“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变”也是书法的要诀。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兵法与书法都是以奇取势,以正成和;奇正相生,生生不息。用兵不讲奇正则难以取胜;书法不讲奇正,就不可能创造出好作品。《兰亭序》总共不过324个字,却有20来个“之”字,王羲之能把它们写出互不相同的姿态,体现了一种变化之美。
X3@Uih}|  
   四、书法与兵法都追求“和” ;O+= 6>W  
  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百战百胜,不算是最高明的将帅;只有不战而使敌人屈服,那才称得上是高明者。“故上兵伐谋,以和为贵。所以,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和平。书法是一个浓缩的宇宙,咫尺之间涵盖了整个世界无穷变化之理;书法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有机统一的和谐世界,方寸之内体现着世界的根本规律。孙过庭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违”就是参差错落,变化多样,是统一中的对立;“和”就是整齐协调,秩序井然,是对立中的统一。只有统一中有对立,对立中求统一,才能达到“和”的境界。一件上乘作品,无论是在笔画线条还是在结构与章法中,都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如笔画的直曲、方圆、刚柔、疾涩、润燥、长短、粗细,结字与章法的正与侧等。书法之美,美在变化,美在和谐统一之中。
0 *2^joUv  
]v=A}}kS  
*jM]:GpyoU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0 条评分 金币 +10
(post by :2025-02-08 20:10:41)
 (0人推荐) 这篇文章真不错! 给帖子评个分吧!

关注Ta 发消息

发帖
2389
金币
4662
威望
213
贡献值
2615
银元
2402
注册时间2020-02-22
沙发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5-02-08 20:44   , 来自:江苏省 移动
楼主厉害, ,楼主在兵法上的造诣可见一斑! _aR{B-E  
}[Z'Sg]s  
  • 建行

关注Ta 发消息

法老 
发帖
13936
金币
21503
威望
32
贡献值
14314
银元
14282
注册时间2017-01-07
板凳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5-02-08 22:25   , 来自:江苏省常州市 电信
古人把书法玩到炉火纯青,后人只能模仿。 #m,H1YH M  

关注Ta 发消息

法老 
发帖
4968
金币
25745
威望
3543
贡献值
14589
银元
11046
注册时间2018-11-17
地板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5-02-10 10:06   , 来自:江苏省 移动
  中国古代战争中有很多阵法,如八卦阵、五行阵、少林罗汉阵等等。这些阵法每个环节都能配合得恰到好处,首尾相应,毫无破绽,符合战争指挥艺术规律。书法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如此。一幅书法作品的点画线条、章法结构如果都能恰到好处,既没有过,也没有不到位,那也就是一种最高的“和”的自然境界。对于书法与兵法之间的密切关系,被后人尊为“书圣”的王羲之有过清楚的描述。他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里,评述其老师卫夫人以“兵阵战势”论书法时提到:“夫纸者阵也,笔者刀鞘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兵法与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SI =$s>1  
  王羲之把“纸笔墨砚”当作“阵刀甲城”,将“心意、本领、结构、飏笔、出入、屈折”看成“将军、副将、谋略、吉凶、号令、杀戮”,对兵法与书法两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作了非常形象的描述。观王羲之书法,其之所以能“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大概与他深谙书法与兵法相契相通的道理不无关系。清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体势》中也说:“孙子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此意通之于结字,必先隐为部署,使立于不败而后下笔也。” oT-gZedW(  
  兵法与书法如此息息相通,难怪历史上很多善于摆兵布阵的军事家都十分注重从书法中吸取营养。帮助刘邦打下汉代江山的萧何就把《孙子兵法》“势论”中的“势”、“力”、“气”、“意”等概念引进书法,而把书法中关于“奇正”等辩证关系引进兵法;曹操曾把书法家师官宜的字挂于军帐之中,经常揣摩其中蕴含着的与兵法相通的奥妙之处。唐太宗不但字写得好,还曾以兵法论书法,在《笔法诀》里说:“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心神不正,字则攲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他之所以精于战法,常常“知法而破法”,出奇制胜,这与他通晓书法的“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的特点也有关联。宋代名将岳飞对行草书尤为擅长,从留下来的《满江红》、《前后出师表》、《还我河山》等作品来看,其书法雄浑峻拔,气势磅礴,把武将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m<h%BDSzr{  
  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以汉字为载体,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又与音乐、美术相通。书法百代相传,兵法千年不衰。 Z^_qXerjP  
iM@$uD$_Q2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1、回复广告信息一律封号 2、粗口、谩骂、攻击一律封号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