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争中有很多阵法,如八卦阵、五行阵、少林罗汉阵等等。这些阵法每个环节都能配合得恰到好处,首尾相应,毫无破绽,符合战争指挥艺术规律。书法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如此。一幅书法作品的点画线条、章法结构如果都能恰到好处,既没有过,也没有不到位,那也就是一种最高的“和”的自然境界。对于书法与兵法之间的密切关系,被后人尊为“书圣”的王羲之有过清楚的描述。他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里,评述其老师卫夫人以“兵阵战势”论书法时提到:“夫纸者阵也,笔者刀鞘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兵法与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SI
=$s>1
王羲之把“纸笔墨砚”当作“阵刀甲城”,将“心意、本领、结构、飏笔、出入、屈折”看成“将军、副将、谋略、吉凶、号令、杀戮”,对兵法与书法两者同理、同法、同势、同美作了非常形象的描述。观王羲之书法,其之所以能“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大概与他深谙书法与兵法相契相通的道理不无关系。清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体势》中也说:“孙子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此意通之于结字,必先隐为部署,使立于不败而后下笔也。” oT-gZedW(
兵法与书法如此息息相通,难怪历史上很多善于摆兵布阵的军事家都十分注重从书法中吸取营养。帮助刘邦打下汉代江山的萧何就把《孙子兵法》“势论”中的“势”、“力”、“气”、“意”等概念引进书法,而把书法中关于“奇正”等辩证关系引进兵法;曹操曾把书法家师官宜的字挂于军帐之中,经常揣摩其中蕴含着的与兵法相通的奥妙之处。唐太宗不但字写得好,还曾以兵法论书法,在《笔法诀》里说:“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心神不正,字则攲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他之所以精于战法,常常“知法而破法”,出奇制胜,这与他通晓书法的“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的特点也有关联。宋代名将岳飞对行草书尤为擅长,从留下来的《满江红》、《前后出师表》、《还我河山》等作品来看,其书法雄浑峻拔,气势磅礴,把武将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m<h%BDSzr{
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以汉字为载体,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又与音乐、美术相通。书法百代相传,兵法千年不衰。 Z^_qXerjP
iM@$uD$_Q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