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fd]29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风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那么中元节为什么不能出去玩?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H8g6ZCU~
^vm6JWwN0B
"E<+idoz
中元节为什么不能出去玩 \e'Vsy>q
!4v>|t q!
Ot.v%D`e 5
中元节不能出去玩的原因主要源于民间信仰和科学因素。 )Q9Qo)D T
[1GwcXr
L'Iw9RAJ
民间信仰:中元节,也称为鬼节,民间有一种说法是这一天阴间的大门敞开,死者可以回到人间探望亲人,因此阴气较重。特别是在晚上,被认为是鬼门大开的时候,阴气最重,容易遇到不干净的东西。因此,为了避免撞鬼或被冤魂纠缠,人们建议尽量减少外出,尤其是晚上。 @|h9jx|
RKrNmD*rk*
zWPX
科学因素:农历七月中旬,正值秋季,此时山上的毒蛇、毒虫、野兽活动频繁,性格暴躁,夜晚外出容易受到攻击。此外,这个时期自然风光相对较差,既没有夏季的喧闹也没有秋季的色彩斑斓,从视觉感官来说,也是最为平淡的时间段。 DhxS@/
`JV(ae0
FzOWM7+\
综上所述,中元节不能出去玩的原因既有迷信的成分,也有科学的解释。尽管现代社会很多人不再受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但了解这些传统习俗和文化背景对于我们理解传统节日和民间信仰仍然有一定的意义。 ;E{jn4B'
{KDN|o+%
;t>4VA
中元节的历史发展 =LY`K#
9PV]bt,
_KloX{a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七月半祭祖习俗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秋尝祭祖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俗道僧三流合一。民间有慎终追远的传统,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举行。如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旧时,中元节不仅具有信仰维度上的重要意义,在世俗层面,也是一个群众参与度很高、具有鲜明娱乐功能的节日。 KKQT?/ {b
oFp1QrI3k8
+hKU]DP2;
在20世纪20-40年代,七月半是个隆重热闹节日。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 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七月十四节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 "Plo[E
?!m\|'s-
nGX3_-U4
20世纪50年代,七月半祭祖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传统七月半祭祖都是商办官助,可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 {nM1$
|[r7B*fw
Xm< _!=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七月半祭祖,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 FaJK
R
*]/iL#
Slo^tqbG
到了当代,虽又重提传统文化的复兴,但“七月半”祭祖追远的文化意蕴很大程度上与清明节共有。加上由后期演变成的“中元节”所赋予与鬼魅“迷信”的密切关联,所以在现有的节日体系中并没有得到突出。如今原始内涵的“七月半”祭祀活动,多是民众自发地、零星地在家庭内举行,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性。 )AEtW[~D
bGB$a0
3ouy-SQ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k)z>9z%D
;j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