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记者走进江苏省戏剧学校20级锡剧班,探访溧阳锡剧“第七代传人”的日常。这里是锡剧的世界,亦是20名溧阳锡剧“后浪”的故事。
近年来,在溧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溧阳锡剧事业蓬勃发展。2020年6月,市锡剧团与省戏剧学校采取联合办学的形式,面向各地招生,选拔出20人成为溧阳锡剧的“第七代传人”。
翻滚、跌扑、甩水袖……排练厅里,孩子们神情专注,一招一式皆利落有力、可见功底。田诗钰的一段《寻儿记》,唱腔和情绪的拿捏是重点。自今年2月开始学这出剧目以来,她就刻苦钻研、不断打磨,如今已颇有心得。田诗钰进入20级锡剧班时才小学六年级,4年磨炼让她愈显自信大方。她说:“我从小热爱锡剧,在学校经过系统训练后,在老师们身上学习到了许多珍贵的品质,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通过表演让更多人喜欢锡剧。”
据了解,为了更好培养锡剧人才,省戏剧学校聘请了国家一级演员、“姚派”传人许美霞,国家一级演员、“沈派”传人卞雁敏等多位业界名家成为溧阳锡剧“第七代传人”的教学老师。
经过4年的专业训练,20名溧阳锡剧“第七代传人”不仅个子拔高了,唱腔也更有韵味了,从当初的略显青涩到现在唱、念、做、打、表皆是游刃有余。这都离不开经年累月、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
形体把子课老师杨千里说,同学们现在的训练情况是,每天早上6点20分就要准时练早功,其中包括形体课、毯子功、把子功和身段课,练完以后就开始排戏,上剧目课、文化课等。
来自锡剧世家的刘睿良,外婆是锡剧名家王菊英,对于传承锡剧艺术,他有着别样的情怀。他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平常训练虽然很苦,但是我无怨无悔。我会努力追寻前辈的足迹,发扬锡剧文化。”
推陈出新,薪火相传。在几代人的努力下,溧阳锡剧形成了气象万千、生机勃发的发展图景。溧阳市锡剧团成立于1947年,原为国华剧团,至今已近80年历史。锡剧第一代女腔奠基人、溧阳籍锡剧艺术大师杨企雯,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王兰英都曾是市锡剧团的当家花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