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为了打破城乡分割,将与城市具有密切经济联系的农村划归城市统一领导,实现城乡要素的合理配置,市管县机制兴起。撤县设市,为溧阳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1990年12月8日,溧阳召开撤县设市大会,溧阳市成立。撤县设市开启了溧阳工业化、城镇化的新征程。
溧阳县地处长江三角洲西部,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地处茅山、宜溧山地与太湖平原之间,东毗宜兴,北接金坛、句容,西连溧水、高淳,南邻安徽省的广德、郎溪。
1989年溧阳全县总面积1535平方公里,人口74.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3万人,辖10个镇、30个乡、11个国营场圃。1989年溧阳县工农业总产值22.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9.5亿元,国民收入11.07亿元,财政收入7161万元,第三产业产值2.14亿元,外贸出口商品总额1.32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37亿元。
为了加快溧阳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溧阳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商讨,于1988年5月向常州市政府提出关于溧阳撤县设市的请示。当时向江苏省政府申请撤县设市的县有14个,根据民政部要求,省政府只上报7个县,溧阳未被列上。
1990年5月,溧阳再次向常州市政府提出撤县设市的请示。
理由:
1.有利于开发长江三角洲西部地区以及皖南部分地区的商品经济。溧阳与周围三省七县相邻,历史上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撤县设市,可进一步发挥城市的多功能作用,促进三省交界地区的经济繁荣。
2.有利于发挥溧阳的经济优势,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溧阳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建成以工业为主体、农副工相协调的经济结构。工业初步形成体系,纺织服装、建筑材料、机械电子、化学轻工、食品加工为支柱行业,全县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5%。农业生产发达,是太湖流域重要的商品粮产地之一;自然资源丰富,多种经营具有特色,蚕茧、茶叶、竹木、板栗、油菜籽、西瓜、中药材等产品产量均列全省前茅,但由于行政建制的制约,其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3.有利于加快外向型经济建设。溧阳县处于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外贸出口商品生产企业有68家,经营16类65个品种,出口商品额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76%,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2%。县建制不利于溧阳外贸体制改革和外贸生产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步伐。
4.有利于提高溧阳的知名度,促进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溧阳非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像石灰石、方解石、大理石、陶土、紫砂泥等储量极为丰富,有较高的开采利用价值。溧阳的旅游资源也比较丰富,有省县两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另外像沙河水库、横涧山区竹海、深溪岕古松,以及南山的伍员山等,都有待开发。
1990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和江苏省政府分别在8月15日和8月30日作了批复,同意设立县级溧阳市,实行计划单列,标志着溧阳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溧阳撤县设市,并不只是一个称谓的改变,它意味着溧阳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任务更重了,责任更大了。从苏南地区看,在已建立的县级市中,溧阳的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较低。以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为例,江阴为85.72亿元,常熟为76.23亿元,张家港为70.08亿元,宜兴为53.22亿元,昆山为43.68亿元,丹阳为39.55亿元,溧阳只有22.9亿元。从地理位置看,溧阳恰好是苏南发达地区向东部、西部落后地区过渡的区域。溧阳的发展,可影响苏南以至上海经济区域城镇体系的均衡发展,增强向安徽、浙江的辐射。
撤县设市是溧阳历史的重大转折,对加快溧阳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溧阳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90年12月8日,溧阳撤县设市大会在溧阳电影院召开。我代表溧阳市委作《从新起点奋进,向新目标登攀,为把溧阳建成繁荣兴旺的现代化城市而努力奋斗》的讲话。提出溧阳撤县设市后,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要按照城市经济的格局、结构和规模要求,集中精力搞好调整,促进经济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设市以后,要迅速增强全市经济的综合能力,逐步发挥城市的辐射功能。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定农业,提高工业,发展多种经营。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多种经营要发挥溧阳的山水资源优势,巩固和提高蚕桑、林竹、茶果和畜禽渔等生产水平,形成规模经营。要进一步重视城镇的建设和管理,更加敞开城乡大门,扩大外引内联。进一步增强出口创汇意识,拓宽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出口创汇产品和对外贸易,以敢于竞争的姿态进入世界舞台。
1992年4月8日,昆仑工业开发区首期工程破土动工,以昆仑工业开发区为龙头的工业开发,以丘陵山区综合开发为主体的农业开发,以天目湖旅游度假区为主体的旅游开发和以苏浙皖边界市场为主体的贸易开发相继实施,揭开了实施“四大开发”战略大幕,对促进溧阳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说溧阳市经济建设的飞跃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那么溧阳城市建设的发展则是在1990年8月撤县设市以后。
1. 溧阳以调整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推动全市经济的发展,主要抓好四个重点:抓丝绸、汽配、精细化工、稀土、非金属矿开发等5个重点攻关项目;抓13个重点乡镇,到“八五”期末乡乡超亿元,清安、马垫过“双亿”;抓35只重点骨干产品,“八五”期末总产值达到7亿元;抓40个重点村,“八五”期末村村超千万元。同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溧阳经济向高层次、高技术、高效益发展。着重抓丝绸、机电、非金属矿产品的深度加工,扩大纺织、轻工等产品的出口。
1998年8月14日,溧阳稀土总厂与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合资合作,开启了我市乡镇企业与国内高新技术企业联姻先河。
2001年3月19日,我市召开全市企业改革工作会议,全面打响企业改革攻坚战役。至2004年末,全市1317家镇办、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完成改制,逐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2001年,上上电缆完成改制。
2.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建设新城区与改造老城区同步进行。城区发展向南、向西展开,形成规模。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农村集镇建设。
3.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培养市民积极向上、争做贡献的精神风貌。
新组建的溧阳市委市政府把城市建设纳入全市工作重要的议事日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城市交通及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全市先后新建和改造了黄山路、南大街、天目路、凤凰路、清溪路等市区主干道,完成东风路(现名)、夏桥等桥梁拓宽改造工程,城市道路网络基本形成,给水管道9.1公里,排水管道16公里,路灯634盏,总投资2400万元。新建水冲式公厕43座,密封垃圾中转站6座,占地27亩的垃圾处理场1座,总投资420万元。园林绿化方面,新建成凤凰公园、街心公园、城市雕塑,总投资350万元。
2001年10月12日,溧阳通过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国家考核验收,溧阳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获得好评。2018年12月12日,溧阳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20年10月9日,获评全国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08年12月13日,溧阳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举行开工典礼。2017年10月11日,投资89亿元、总装机容量为150万千瓦的溧阳抽水蓄能电站全部投产营运,成为全省最大、中国第四的抽水蓄能电站。
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整体素质为中心,狠抓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进一步推进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大力发展股份制企业,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积极推进房改工作。在加速溧阳经济的发展上,进一步强化开发、开放工作的力度,提高经济的外向化程度,加快昆仑新技术工业区、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建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从撤县设市第二年开始,溧阳市工业特别是乡镇工业进入初创式爆发期,农业县开始向工业市转变,更为可喜的是,“无工不富”的观念开始深深扎根于溧阳人心中。
2012年3月24日,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在溧阳正式开园。2018年9月21日获批成为省级高新区,目前入驻企业近2000家,工业产值占全市近半,2020年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试点。
在溧阳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工业被列为主攻方向,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溧阳掀起大办乡镇企业的热潮。据当时工商部门统计,1992年1-11月,溧阳市登记开办企业975家,平均每天诞生3家企业。同年,溧城、清安、城南等12个乡镇工业产值超亿元,更有甚者,当时的清安村和倪庄村双双跻身“亿元村”行列。
1992年7月11日,第一届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名单揭晓,溧阳以总分5590分排名81位,市民走上街头舞龙庆祝,自此在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长期榜上有名。2020年,溧阳名列中国社科院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第25位。
在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决策者意识到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势在必行。推出强强合作。把全市骨干企业推出去搞合资和合作,大量采用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工艺等改造传统企业,使其完成升级换代。坚持重点投入。全市狠抓52家重点企业和42只主要产品的同时,着重抓好16个重量级项目的投入。实行抱团作战。1991年成立粮机、建材、化轻、丝绸等8大企业集团。第二年,又组建一批产品有档次、市场覆盖面广的企业集团。1994年,溧阳工业总产值首次跃上100亿元台阶。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的主导地位和乡镇工业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显现,初步解决了城乡差别大、农民增收慢、市民就业难的三个“老大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