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书成
&c>?~-!W 贾平凹文化艺术
,WDX( 2021-9-19 05:54
nhT-Ido 小时候很羡慕作家,觉得作家很厉害,写的书千人百众争相传阅,名气很大。于是自己也东施效颦,也想出一本关于家乡的书。这几年东奔西跑,夜以继日,用笨拙的手笔,凑凑合合弄了一本书,想给自己的名字涂上一层金粉,谁知步步为艰,处处碰壁,弄得鼻青脸肿,狼狈不堪,方知自己干了一件蠢事,一件自不量力的事,细想起来,确有十难。
/Fgw$
^H dOFD5}_ .ubE2X[ ][ 一是立意难。人常说,“提起做文章,不如当婆娘”,可见出书不易。要出书,首先是立意。大千世界,文人墨客多如牛毛,写的书能垒成山,摆成海,自己写什么?怎样写?又惦量自己是普通人,无背景,无靠山,也无必要的文学素养,更谈不上什么经验、技巧、经历,所以,为写这本书,绞尽脑汁,挖空心思,翻来覆去,整整折腾了两个月,才在朋友帮助下,根据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才确定了主题,可一照镜子,才发现白发又增添了几根,不禁轻叹一声,知道“牛皮不是人吹的,火车不是人推的”。
kLj$@E`4 )5_jmW`n 二是取材难。有了灵魂,还需骨头和肉,甚至还要血。一本书,需要的素材很多,有的还需要细节。自己掌握的素材,有的符合主题要旨,有的离题甚远,很多素材还需要到群众中去挖掘,去搜集,去整理,有的还需到档案馆去查阅,有的还要抄录、拍照,所以,不会开车的我,凭两条腿和一辆自行车,装一盒“芙蓉王”烟,走村入户,问这问那,用笔用心记下来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素材,丰富自己的写作领域,真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
^7^N}x@ !cSq+eD 'n;OB4 三是构思难。对于专业作家来说,有故事素材,就能写好文章,出一本名著,而对我这个年龄不小写作能力不大的文学爱好者来说,从众多的素材中提炼创作出一篇篇文章来,不亚于登天,需要深入构思,反复琢磨,常常是朝定夕改,想得头皮发麻,恨自己平时读书不多,以致思维混乱,头绪不清,着急时顿足锤胸,想抽自己耳巴子。
)G~w[
~ V5i*O3a~ 四是创作难。把想法腹稿变成文字,变成妙趣横生的文章,其间要走很大一段艰苦路程。常常因一篇文章要熬一个通通夜,翌日又觉得文不达意,只好“重打鼓,另升堂”,重新动笔,这样反反复复,折折腾腾,直到自己基本满意为至。就这样,步步为艰,踽踽独行,靠毅力写了一篇篇随笔、散文。
8|6
4R: $q$7^r@ x79Ha, 五是请序难。名人的书,销路广,读者众,不愁卖。而我等无名之辈写的书,如果没有名人作序,恐怕无人问津,永在冷宫。所以,请大家名人作序,就成了难题。但是名人都是忙人,难以撞动,只好买上好烟好酒,拿上润笔费,一脸微笑去劳驾名人为自己涂脂抹粉,那种心情,真是不可言状。
CyDV r <\ `$Jx# GZip\S4Y 六是修改难。俗话说“人家婆娘,自己的文章”,意思是别人的老婆好,自己的文章好,舍不得删,舍不得改,有时琢磨半天,还是没改几个字,对多余的句子段落,总是不能忍痛割爱,掐痛拧痛,以致内容繁杂,枝叶繁茂,过后自己又不满意,踌躇不定。
424(3-/v; /,@p\Ae5 七是书号难。好不容易编辑了稿子,又请人作序,但与出版社联系,都说国家对个人出书控制得严,书号难以申请,且单书号大都在三到四万之间,丛书号又彻底取消,让人听了,心里一阵酸楚,一阵无奈,不知道该说什么?
piy`zc-yu ~PnTaAPJ .,0b E 八是校对难。现在的出版社,光挣钱,不管校对,有问题作者自己解决,校对三到四遍,全由自己没黑没明的校对,眼睛都看花了,头也看得成木的了,但还得看下去——因为要对自己的书负责任呀!
=WIJ>#Go< 1v zb8. X]%itA 九是售书难。书印出来了,不开发布会没人知道,不请名人大家讲话好象没品味,不请电视台、报纸、媒体宣传社会上没影响,故而自己掏钱请人开各种发布会、读书会、研讨会,开会就得花钱,就要请人吃饭喝酒,就得送人新书,七七八八轰轰烈烈搞了一系列活动,买书者却寥寥无几。这也难怪,现在人人都有手机,看书者屈指可数,所以,辛辛苦苦写的书,只能是废纸一堆了,令人长长地叹息罢了。
*v
?m6R=)h n/~A`%E@ 十是赠书难。卖不过,但要书者却不少。尽管现在货币贬值,但掏几十元钱买书还是有些舍不得,令人奇怪的是有的人不看书,却要不花钱的书放在书房或书框里装“门面”。听说某个熟人出了书,便打电话或捎信让作者给自己赠书,并要给签好名自己送去,这可苦了出书的人。还得恭恭敬敬地写上“雅正”“大正”之类的谦词,签上自己的名字,并盖上章,然后或坐车,或步行,送上门去,让人家“提意见”“多指导”一副谦逊的神情,好象自己犯了什么错,请求人家批评指正,真是好笑至极!
zCv"]% #bH_Dg5I C;+h.;}<D ?e[lr>- 4_A0rv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