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一种民间风俗,南方称作“赶场”、“赶山”、“趁墟”。集市是指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主要指在曾经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或地区遗留下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又称市集。赶集是劳动人民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赶集也具有一定的周期。
河北有句老俗话:“赶集上会做买卖。”意思是说,赶集、上会都是进行买卖交易的。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会即“庙会”,就是今天常说的物资交流大会。其内容,麦前以权、耙、扫帚等农具交易为主,秋后以牛马驴骡等大牲畜交易为主。会期少则一天,多则三、五天,乃至七、八天、半个月的,期间穿插进行具有地方气息的民间艺术表演。而“赶集”却是名副其实的买卖交易,一般时间较短,多者不过一天,少则半个时辰,到集上进行交易的时机很要紧,所以前面加了个“赶”字。由于河北省各地物产品种名目繁多,因此,集市贸易历来比较发达。
“印象济南大集”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央广网记者刘博伦 摄)
中国古代除少数大中城市以外,广大地区盛行名为“草市”、“亥市”等定期集市,至今在全国不少省区,特别是在北部和西南部,这种传统的贸易组织形式仍然存在。但各地使用的名称不一,如在北方地区一般通称为“集”,而在南方和西南地区则分别称为“场”、“街”、“墟(圩)”等。它们每隔一定日期(如逢单、双日或逢五、逢十),在固定地点或邻近的几个地点轮流举行。其中也有个别地方利用“庙会”、“骡马大会”等形式,进行一连多日的集市性质的货物交易活动。
集市大多按太阴历周期循环。集市属于低级的中心地,交易的商品一般为日常用品和易耗品等低级货物,为集市附近的乡村居民服务。集市地点通常选择位于交通适中的集镇或乡村,以及寺庙所在地、城镇边缘地带等。集市的间隔往往取决于买者和卖者所愿意离开居住地前往的最大距离。集市大多位于位置适中、交通方便的中心村镇、寺庙胜地和城镇边缘地区;也可引伸为进行交易的场所或聚落,称为集镇。农村集镇是经济空间网络的基本构成单元,在中心地系统的概念中处于较低的一级中心地。它以其特殊的职能和规模,与一般意义上的城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集镇以经济活动为主,是基于其经济功能发生、发展起来的。是农村商品购集的起点,又是商品销售的终点,担负着农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农产品收购和交易的职能。集镇中一般划有专门的交易地点,为便于管理和进行交易,各类物资分别集中在一定范围,既互不相扰又联成一体。农村集镇还具有教育、医疗、娱乐等职能,是农村居民娱乐和相互交往的主要场所。历代地方官府都力图通过集镇来控制县级以下农村区域。农村集市通过以商促农,繁荣农村经济,沟通城乡联系,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而发挥作用。
“你看这蝈蝈的翅膀颜色很深,而且又厚又粗糙,这可是好蝈蝈。”陈大爷在大集摊位上一边挑选着蝈蝈一边对身边的小孙女说,小孙女也频频点头。赶大集,承载了很多山东人的童年记忆。说起赶集,人们总会打开话匣子,每逢开集,赶上几里路,或买或卖,交易还在其次,为的就是那份热闹,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浏览着一摊一摊的货品,多日不见的老友驻足闲聊,食物的香味伴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也愈发诱人,烟火氤氲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
爷孙二人在大集蝈蝈摊位上挑选蝈蝈(央广网记者刘博伦 摄)
“赶集”是过年氛围感的诠释
山东人特有的文化性格,在大集的热闹与喧嚣中,有了最生动的注解……“过年了嘛,媳妇让我出来买对联和‘福’字,这叫‘总把新桃换旧符’。”骑着电动车挑选春联的市民邱先生笑着告诉记者。腊月十五一过,意味着春节也将到来,这时人们便会开始置办年货。相比于商场购物和线上网购,赶集的形式已算不上新颖,但集市上你来我往的人群在寒暄和讲价中满载而归。“你这金毛犬再便宜点儿,正好我姐姐家也想养一条,我两只都带走。”金女士与宠物摊摊主进行讲价后,以1600元的价格把两只金毛幼犬抱回了家,“这家金毛犬品相还是很不错的,在集上买宠物能砍砍价,买了两只,一只陪孩子,一只送到孩子爷爷那,让她爷爷也有个陪伴。”金女士告诉记者。
市民骑电动车在大集上选购春联(央广网记者刘博伦 摄)
集市已然成为记录民俗历史的“活化石”
集市上同样有各种民间文艺活动与演出。拉洋片、说快书、“甩糖翅”、踩高跷、练把式卖艺的也会参与其中。大集承载了很多山东人童年的味蕾记忆,也记录着山东各个地方的民俗风情,是传承与发扬非遗文化的根据地。
大集上表演高跷的区域总会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央广网记者刘博伦 摄)
“赶集”承载着数代人的童年记忆
深受孩子喜爱的小金鱼、喜庆的“花棉袄”、五颜六色的宠物鸟……大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交易场所,而是人与物相聚会,集花鸟文化展示、交易、休闲娱乐、物流运输为一体的精神休憩家园。赶集不再只是逛街、采购,更是对于民俗与传统的追忆和延续,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对儿时的留恋。
售卖“花棉袄”的摊位也有不少买家(央广网记者刘博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