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溧阳繁昌圩沈氏中医世家
[$
UI8tV
2021年11月,曾在溧阳生活学习过的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伟先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喜讯一出,获得各方关注。肖伟院士和团队研制生产的中医新药“银翘清热片”主要用于外感风热型普通感冒的治疗,该药是自2020年7月1日新的中药注册分类实施以来,首个获批上市的中药新药,在医药行业和资本市场引起了轰动,也为寻常百姓带来了新的“福音”。
寻根溯源,银翘清热片的研制问世与溧阳繁昌圩沈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牵出了一段沈氏中医世家的精彩故事、光荣图景。据了解,银翘清热片的处方是由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根据我国经典中医古籍《温热经解》中的著名方剂银翘败毒汤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后由肖伟院士团队运用先进技术研制生产出中药新药银翘清热片,而《温热经解》的作者正是我国中医史上温病学派代表人物、清末名医沈汉卿。
据溧阳民间收藏家邹文先生所述,在“孔夫子旧书网”中文古旧书交易平台上,有2本待售中医古籍是溧阳沈氏所著,分别是《温热经解》和《喉科集腋》。
从网上搜索得知:民国时期,寓居津门、擅治温病的江苏沈汉卿、沈肖卿父子,在天津大费家胡同开办和济医院,悬壶济世、造福于民。沈汉卿曾在医药期刊中发文,就问诊、色诊、脉诊、闻法、六气分配六脉豫诊时疫表等中医诊法理论予以研究探讨,著有《温热经解》《伤寒问答》等医学著作。在《温热经解》一书中,自序曰:“尝阅《温病条辨》与《温热经纬》,而知轩岐长沙之书,无人研究”,有感于当时医家专事医药,不求经旨,遂“改良古注,阐发病源,而作是书也。书既成,适山西督军阎(阎锡山)提倡医学,署中设立中医改进研究会,登报征稿,代印分送山西诸医士。惜石印走板,字迹多讹,是非重刊不可。”于是令子沈肖卿雠校更正,募资由天津华新印刷局重新排印出版。此书1936年被裘庆元收入《珍本医书集成》。
沈肖卿字懋官,曾在京津两地业医,与津门医家陈泽东友善。1934年6月陈泽东会同同道医学纯正者,组织刊物,以之作为岐黄护法之器械,定名为《国医正言》。夙有爱国之心的沈肖卿积极拥护,与周和甫、许从周、张少仙等医家共同支持《国医正言》的编辑出版工作。
查阅溧阳《沈氏宗谱》,沈麟是溧阳繁昌圩支二十四世孙,原名鹏、号汉卿,清咸丰甲寅年生(1854年),附贡生浙江候补县主簿、五品衔候选知县,室同邑彭氏,有二子,懋宗、懋官。懋官,字景仲,光绪乙酉年生,直隶高等学堂毕业考取优等第十六名,室同邑洪氏。
溧阳繁昌圩沈氏自明洪武19年(1386年)开基,一直十分重视对族中子弟的教育培养,至清康熙乾隆盛世年间,已是枝繁叶茂、人才辈出、名闻乡里,多人考中秀才、举人,为官、从医者甚多。从族谱人物检索中发现,家塾教育中专门设置了中医术课程,多人的简历或传记中有善于医术的描述,“仰承家传”、“精于岐黄之术”,并以此为生计。其中二十世孙沈涟(1753-1830)是位望重博学之士,“学精俞岐后求治者日繁”,曾入“太学”,是溧阳沈氏参与《嘉庆溧阳县志》编修的唯一代表,曾组织开展家塾教育和续修族谱,他的孙子,二十二世孙敬之,更是颇有成就。
沈敬之,又名锡朋、字慎甫、号砚香,嘉庆己卯生,光绪壬辰卒(1819-1892),光绪己卯恩副贡、己丑恩科举人。他年少颖悟、秉性刚直,被族中贤者寄予厚望。然时运不济,屡试不中,可谓“一世老童生”;命运坎坷,同治壬戌年(1862年)“粤匪”来袭,繁昌圩族里组织精壮力量反抗,死伤数十人,敬之父母兄嫂同时罹难,此时的敬之也许正好在外或已外逃,侥幸生存,避难江北,颠沛流离,行医为生,社会安定之后携家返乡,年老之时才中举人,在乡短暂为小吏,也许是青年时所受苦难太多,导致性格孤僻,难以与上司相处,被迫离职,在东门沈氏总祠“继畅堂”开堂设馆十多年,好在医术精湛,上门求医者甚多。曾在家塾为族中子弟授业,为患者问诊,对家族和乡里颇有贡献,在族谱中留有较大篇幅的个人传记记载。
关于《喉科集腋》,书中记载,清中后期,镇扬一带白喉病广泛流行,病死率较高,溧阳名医沈青芝运用多种疗法,总结出一整套治疗处方,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江苏候补道台方燕昭与其交往颇深,非常钦佩他的医术和为人,故帮助他收集整理各家处方编辑成册,于光绪辛巳(1881)年亲自作序,分发各处,泽被黎民百姓;沈青芝于1890年将其命名为《喉科集腋》刊印出版,自序:“光绪庚寅(1890)仲冬濑江后学沈青芝谨识于广陵橘井山房”。《江苏历代医人志》记载,“沈青芝、清、溧阳人,著《喉科集腋》(1890)二卷,存”。1982年国家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许多医学院把它作为辅助教材。
对照沈敬之与沈青芝的姓名、籍贯、年龄、经历等等,此二人很可能为同一人。有以下原因可以印证:一是名字谐音;二是年龄对应、经历交集,沈敬之1862年时已避难于江北,行医为生,沈青芝1870年前已从医于宝应、广陵、邗江一带,1881年编印专业处方, 在此基础上,于1890年出版《喉科集腋》;三是籍贯相同,溧阳沈氏在康熙年间就已经会修了大同谱,各村各支形成了完备的谱系,溧阳境内沈氏均纳入其中,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又有沈氏移民从河南信阳、苏北、苏州、江阴等地迁徙来溧定居,形成村落,这些后来者在1890年时使用“濑江后学”称谓可能性很小,而沈青芝自称“濑江后学”,“自幼精习岐黄数十年”,其祖上应该是老溧阳了,而非近代移民。溧阳《沈氏宗谱》其他支谱中也没有沈青芝的信息记录,唯繁昌圩支沈敬之与沈青芝的信息相似;古时凡有功名的人,往往有多个名、字、号,“敬之”与“青芝”谐音,为同一人使用的名号的可能性更大。据此分析,沈敬之与沈青芝应为同一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百多年来,我国经历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国家由乱而治,走向繁荣,在此过程中个人命运、家族命运同样经历了大起大落。
如今的繁昌圩村是一个静谧而美丽的江南村庄,这里人丁兴旺、人杰地灵、生活和美,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社会变迁中,繁昌圩中医世家未能在本村赓续传承,沈敬之的后裔中的一支依然生活在村上,但已经是普通村民;沈汉卿的后裔失联数十年甚至百年,本村族人对他们已经没有印象,只能从家谱中、网络资料的只言片语中寻找他们的些许信息,他们或许生活在北京、天津,或者去了香港、台湾、海外,或许他们也忘记了祖籍所在,然而无论如何,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今天的繁昌圩后裔仍然盼望他们有一天能回归故里、重温祖辈的光荣印迹。
C0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