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是我的敌乡。从前是镇江专区的一个县,如今是常州下面的一个县级市。这里民风比较强悍,至今还留着唐代以来不少文化名人的遗迹。溧阳山水环抱,茂林修竹环绕着长荡湖(又名洮湖),一年四季烟波浩淼,自然风光很是不错。 WMnR+?q
对我一生起了莫大影响的是我的外祖父,性格倔强的前清秀才孙汾卿。 kT@RA}
可以说,没有他,也就没有我的文艺生涯。 ' @>FtF[Gu
——蒋星煜 f{xR
s-u]
EAn}8#r'(8
fu?5gzT+b
一、故乡如诗亦如梦 nF~</>
古城溧阳,地处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界。这里盛产大米和茶叶,历史人文的积淀也不容小觑。唐代诗人孟郊在此做过县官,大诗人李白的来访给溧阳留下了太白楼,南宋著名词人陆游的后人也在此主政一方,清代出过状元马世俊、宰相史贻直。近百年来,溧阳还出过有正书局创办人狄平子、经济学家狄超白、著名散文作家菡子等文化名人。无论是物资出产还是人文积累,溧阳被称为积蕴厚实之地,都不为过。 ,Xs%Cg_Ig
1920年9月11日,是庚申年地藏王生日,蒋星煜诞生在溧阳县城长富亭大巷。公历9月11日,按农历算是七月三十日,但是,很独特的是,按中国的农历计算方式,有些年份七月有三十日,有些年份就只有二十九日。所以,这一天出生的蒋星煜,如果要过农历生日的话,某些生日就得提前到二十九日过。当时正值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时期,家人不仅记了他的农历生日,也记了他的公历生日,从这里也看得出家人对蒋星煜的宠爱。 vo)pT
溧阳城很小,用现在的标准算是紧凑型城市。当时溧阳的东门、北门算是住宅区。所谓溧阳的大家族彭、马、史、狄就住在北门,有几家的宅子里还有亭台楼榭,虽然比不上《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但是也算具有了相当规模。而且,溧阳城里大部分是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曲巷,还有那些隐蔽在桐荫、槐荫之下的幽静闲适,都给蒋星煜留下难忘的印象。这种淡淡的绝无喧嚣的环境,以及蕴含其中不着痕迹的传统情怀,儿时起,就塑造着蒋星煜一生冲淡的个性。 4!p~Mr[E
蒋星煜的父亲蒋校生出生于1886年,也就是清光绪十二年。在四兄弟当中,他皮肤最白,个头最矮,平日间斯斯文文,话语不多,性格有些内向,很少和别人坐在一起畅谈 7Fw`s@/%
清朝末年,溧阳的新派人士集资办了一个尚志学堂,课程之中既重国学,也有西方引进的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内容。学堂的学制有点特殊,要超过普通高小。后来由于无法与南京、苏州、上海的学校接轨,尚志学堂办了不长时间就停掉了。 u*B.<GmN
蒋校生就是尚志学堂的第一批毕业生,而且学习成绩排名第一,在溧阳当地很有一些知名度。蒋家有一个和一般旧式家庭不同的传统,就是很鼓励子弟去山南海北闯荡一番。蒋校生的一个堂兄早已去了山西,并且在太原站稳了脚跟,与山西政界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清末宣统年间,蒋校生经过这位堂兄的推荐,不远千里来到山西省雁门关外的朔县,做了一名刑名师爷。那一年,他只有二十多岁。 .j:.?v
辛亥革命之后,山西朔县一带秩序非常混乱,蒋校生坐了运煤的小船逃出山西,然后再绕道回故乡溧阳。不久之后,又从溧阳出发,去了东北,在沈阳、抚顺、大连一带做事,最后到了哈尔滨的东三省官银号,从小职员一直做到总务长。 fzO4S^mTo8
蒋星煜父亲和母亲的婚姻,也不外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母亲出自溧阳书院小学第一任校长之家,对此,蒋家基本还是满意的。母亲在农历七月生下蒋星煜,因为天气炎热,这个月子就坐得相当辛苦,但母亲的心里是异常高兴的。她嫁到蒋家第一胎生的是女孩,取名蒋承训,就是蒋星煜的姐姐。那时候医疗水准还不够高,母亲在小产过一次之后,隔了七年,才生下蒋星煜。旧时代的大家庭里,媳妇给家里生下了儿子,是延续香火的头等大事,地位是一下子就要提高许多的。 AFcsbw
蒋家的几个妯娌中,大伯母很早就生了大堂兄星德,小婶母也已生了小堂兄星珏,“星”字辈中,蒋星煜五行缺火,故取名为星煜。蒋星煜出生几个月后,星德的胞弟星汉也出生了,因为二伯父没有孩子,星汉从小过继给他,由此也得到了两家人的宠爱。 CP_ ?DyWU
蒋星煜前面有星德、星珏,此前是称作大哥、二哥的,但他出生之后,却不再沿用这个排行被称为三哥了。因此,他在三四岁的时候,在大家庭不无复杂的琐碎生活中,也是出于儿童对亲情天然的敏感,已然感到处处受到歧视。尤其是在“吃”的问题上的“歧视”,给蒋星煜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大伯、二伯、姑妈他们有了南京、上海、杭州的特产零食,都拿给星汉吃,一点也没有蒋星煜的。有次,星汉捧着一个写了“嘉湖细点”的盒子吃得津津有味,一副眉飞色舞的样子。蒋星煜猜想那东西一定特别好吃。后来,为了满足幼年蒋星煜的愿望,外祖父、母亲既写信又托人四处寻找,可就是始终找不到那盒“嘉湖细点”。 cTu7U=%
大家庭中的吃饭,是最有意思最微妙的一件事情。在蒋家,是由大伯父和男孩子们坐在一桌,菜由大伯父逐一用调羹或者筷子进行分配,蒋星煜往往会被分配得多一些。二伯父是抽鸦片的,他常常让蒋星煜站在他的床前,一边抽鸦片,一边和这个聪明的侄子天南地北地聊天。或者就让蒋星煜背唐诗给他听,背出来了,就得到他的夸奖。几个兄弟里大哥蒋星德最为喜欢蒋星煜。蒋星德后来离开家乡之后,抗战时期在重庆做了国民党元老陈果夫的秘书,当青年蒋星煜转辗到了重庆的时候,还得到了大哥蒋星德不少帮助。当然,这是后话,当时谁也意想不到。 xT70Rp(2po
蒋家大家庭的饮食,多年来都没有什么变化,早饭一般是固定吃泡饭的,就是把隔夜的饭加上大量的水烧开,一直烧到饭粒相当软、汤水比较稠为止。这种隔夜饭往往有一半是锅巴,如果锅巴不太焦,饭就比较香,如果锅巴太焦的话,饭不仅不香,还有些苦味。用来下饭的菜,不外乎就是家里大缸里腌的咸白菜,偶尔有些切碎的豆腐干或者油炸花生米。 k$UgTZ
整个孩提时代,蒋星煜都居住在溧阳长富亭大巷7号老宅。蒋家在蒋星煜这一代,在长富亭大巷的老宅里至少也住了三四代了。老宅五开间两进,第一进是平房,有四间开阔的大厅,过年过节在这里祭祖宗。大家庭里偶尔有佛事,也在这里举行。另外两个用途则是:每年请裁缝来家里做两三个月的衣服,是在这里;平素请家庭教师来家里补课,也在这里。这里每年春、秋、冬三个季节,夜里一片漆黑,谁都不来。夏天则是另外一种景象,巷子里的纳凉晚会,往往要到深夜才结束,正门就开着,大家从这里进进出出,十分热闹。第二进是楼房、右边伸展出去,又有三间平屋,还有三间作厨房的侧屋。还有一片像鲁迅百草园一样为儿时蒋星煜带来诸多乐趣的园子,其实就是一大片废墟。里面除了自生自灭的花花草草,还有蟋蟀、蜈蚣、蝴蝶、麻雀等昆虫动物,都可以给小朋友带来无穷乐趣。 !4GGq
除此而外,巷子里的各色人家,也给了幼年的蒋星煜对于社会和人生不少的感性认知。大约1925年前后,深阳城里仅有的两个西医中的一位——林湛荪就住在大巷第一家。在蒋星煜的记忆中,林家门口挂着“西医林湛荪”白底黑字的牌子,时常有躺在门板或者躺椅上的病人抬出抬进。当然,最强烈的记忆来自气味,林家经常飘出一阵阵酒精或者其他药水的气味,而林家的两条洋狗也会不时扑到门口狂吠几声。其他几户还有不知作何职业的二号黄家;有曾经“诗书世泽、泰伯家声”,却到此家道衰落的五号吴家;还有起先租吴家房子门诊行医,随后搬迁的中医师蒋鹤鸣家。 E/|]xKG
每年农历的六、七两个月的晚上,巷子里两边摆满了凳子、竹椅、躺椅等等。这种松散的纳凉晚会上,天南地北的新闻都能听得到,就像是一个极其生动的新闻联播,带给蒋星煜早期广博的社会新闻,而且,纳凉晚会还传递着乡里邻里之间浓浓的情谊,随便哪家人拎来热水瓶,总会给纳凉的每个人都冲满杯子,夏夜蚊子多,葵扇、蚊香等等也都有人送过来。 }hrLM[
顺应着时代大势,长富亭大巷蒋家在风平浪静中从大家庭向小家庭过渡。蒋家虽然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地位,但是不动产无论是房产还是地产都少得可怜、房产,其实也就是长富亭大巷所居住的一套房子,虽然原来的旧房子和新翻修的加在一起,也有十多间,但是却一点也算不上气派,仅仅是不十分寒酸而已。加之蒋家人口众多,刚刚住得下,房子并没有富裕。而且蒋家也没有很多田产,至多也就一二十亩地。因此,分家的时候,既不存在分房产的问题,也不存在分地产的问题。 s\i=-`
分家以后,蒋星煜一家迁居隔壁的徐家,还有了自家人专用的厨房,蒋星煜母亲在烹饪方面本来就是聪明透顶的能手,现在自己家开了小灶,母亲也就有了施展本领的机会。吃饭,立刻变成了蒋星煜童年时期很美好的一种回味。 G;_QE<V~_
从此,蒋星煜不用再像从前那样天天吃泡饭,自己家里有时候就煮稀饭,而且单用煮饭的粳米煮,不掺糯米,煮出来的稀饭也很稠,一家都管这种稀饭叫粥。秋天的时候,就加上一些莲藕做藕粥;冬天的时候,有时候就吃红枣莲心粥。 iwWy]V m7
这个时期,家里吃的“炒米”给蒋星煜留下了很美好的记忆。那是每年冬天母亲把糯米淘洗后晒干,然后干炒变成的一种食物原材料。炒米的吃法很多,一种是先让爆米花的小贩爆一下,让它先膨化了,然后再让小贩用麦芽糖加工,制成炒米糕、炒米团。蒋星煜和姐妹们很喜欢炒米团,他们称之为“欢喜团”。他们把刚炒好的米冷却后立刻装进坛坛罐罐或者饼干桶,尽量让它不透风不潮湿,保持干而且脆。每天早上,冲泡一碗做早饭,比泡饭要可口许多。 |-4C[5rM
自己家开了小灶,蒋星煜是非常开心的。早饭的主食从天天吃泡饭改为稀饭以及面食,早饭的小菜也换成母亲自己做的,早饭换个口味总是好的,何况还是质量明显改善。咸菜、腐乳,母亲也都能自己做,而且味道很不错。蒋星煜还记得母亲做的腐乳是本色的,颜色并不红。另外,午饭的时候,再也不必像在大家庭吃饭那样,常常需要饿着肚子等人来齐了才能吃,而是吃得热热乎乎,家里人也都觉得十分可口。 `,i'vb`W#b
(未完待续) fZL%H0&
x|i"x+o
;F9<Yv
b}S}OW2
|Ak>kQJ(1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