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伞店风云录(十四)
——《选择》
前面说到,让狄财生伤透脑筋且异常尴尬的就是生意上的事。自从他回到码头街狄义泰老店后,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多年的老生意、老面孔,一直盯着他,这些人许多都是十多年的老顾客,原来一些老顾客只要一封信,生意就成功了,而现在狄义泰分成了两家人,这些老顾客自然还是直接找码头街伞店的狄财生,不去姚家巷的雨伞社去订货。江西的一家客户,竟然派员跟着狄财生学制伞工艺,因为在县前街店拆除前,狄财生与这家客户签有合约,而且指明由他教这两位江西老表的制伞工艺。既然拿了人家的教师费,就得把他们教会。
业内人士都知道,当年的纯手工制伞十分复杂,操作要领全凭多年的实践经验,一把油布伞从材料到成品,一般需一周左右时间。其中,熬油是油布伞生产中的核心技术,它的好坏关系整把伞的成败,油熬嫩了,伞晒不干;油熬老了,容易糊锅报废。熬熟时的温度大约在240度左右,所以在熬制时应该十分小心。在油伞时,则要求工人掺色要搅均;油头坯时,要把伞布油透,不能有遗漏;复油时要均匀,伞面才有光泽。这些关键活,一般情况下,都有狄财生亲自操作。从油布伞这道工艺,就让这些货主深深领会了货真价实的重要性。湖南的货主知道了狄财生伞店的变故后,专程跑来溧阳,对狄财生说,不是你做的伞,我们不要。更有甚者,浙江一客户几次来信,要狄财生到他们那里去办伞厂,保证一本万利。
这个时期的狄财生心情不但痛苦,而且复杂极了,选择到外省去办厂,路途遥远,人生地不熟,再加也没有这么多的资金;如果继续在码头街把狄义泰伞店开下去,这会严重影响姚家巷伞厂的效益,让这些徒弟们没活干甚至挨饿,于心不忍,也是他无论如何不愿看到的。在他“一夜想了千条路,清早起来还是磨豆腐”的情况下,他的一位在宜兴竹木生产合作社打工的徒弟写来了一封信,他打开信一看,原来徒弟来信告诉他一个消息,说宜兴县手工业管理科(局)的领导前几天把他叫去,他们准备成立宜兴雨伞厂,要我问你愿不愿意过去负责筹建伞厂。徒弟的来信一下子把走投无路的狄财生的眼光和思路打开了,他想,对呀,出走,离开溧阳,到宜兴去创业、到宜兴去发展也是一条不错的选择呀!
俗话说“小小宜兴城,大大溧阳城”,也不知什么原因,工业、农业、人才、文化等均高于溧阳的宜兴,竟然没有一家制伞店或制伞厂,而当年宜兴城和其乡镇商店的雨伞,相当一部分就是狄义泰伞店的产品,因此,宜兴的许多做雨伞生意的老板都认识狄财生,而且,把溧阳这个“制伞大王”请到宜兴去,一直是宜兴手工业管理部门领导的心愿。所以,当他们知道狄财生伞店的一连串遭遇后,决定请狄去宜兴创建伞厂。
1953年的阳春三月,宜兴县手工业管理科的领导和宜兴竹木生产合作社的领导一行,在狄财生徒弟的引导下,专程来到了溧阳码头街狄义泰伞店,因为事先就知道宜兴方面有领导来,狄财生夫妇早就站在门口迎候,一番寒暄后,双方进入了实质性的话题。宜兴方面领导单刀直入,直奔主题,只要狄财生同意过去,就任命其为筹建雨伞厂负责人,工资待遇与竹木合作社主任一样,条件一挨成熟,户口和家属可以全部迁过去,并安排工作和住房。
狄财生是在这次见面会谈后一个月后才离开溧阳赴宜兴上任的,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一直在做常年与他有关系的老客户工作,并把这些老客户一个一个带到姚家巷的伞厂,看现场,作讲解,把自己的妹夫狄宝生和徒弟一一介绍给客户,希望大家支持姚家巷新伞厂的工作,并在寄亲吴筱林开的馥云轩饭店设宴专门招待了这些常年来支持他的老客户,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姚家巷伞厂的销路问题。
相关链接:
码头伞店风云录(一)——《放牛》
码头伞店风云录(二)——《考试》
码头伞店风云录(三)——《学艺》
码头伞店风云录(四)——《开店》
码头伞店风云录(五)——《招伢》
码头伞店风云录(六)——《成亲》
码头伞店风云录(七)——《新店》
码头伞店风云录(八)——《洗劫》
码头伞店风云录(九) ——《邻里》
码头伞店风云录(十 )——《拆店》
码头伞店风云录(十一)——《五反》
码头伞店风云录(十二)——《逆转》
码头伞店风云录(十三) ——《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