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伞店风云录(十二)
——《逆转》
应该说日本人投降后,溧阳狄义泰伞店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尤其是1946年上半年,狄义泰伞店县前街店开业后,生意一下子扩大了,有时把码头街老店铺的部分人员也抽调过去加班加点。今年78岁的狄财生大儿子、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狄仁昆先生对笔者说:“那时,我念小学一年级,已经记事了,记忆中当年的县前街是溧阳城最热闹的一条街,街东头的戏馆子(约现在的迎春楼处)和新建的中国饭店(原溧阳饭店位置)每天都吸引着许多顾客。一到晚上家家户户的商铺门头都挂着一盏洁白瓦亮的汽灯,把县前街照得如同白昼。整条街上卖吃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而临近的码头街一到晚上,许多商铺不做夜生意,除药店、蜡烛坊、杂货店等应付点小生意,也早早打烊了。只有人和泉浴室昏暗的门灯,一直挂到天亮。”
拓宽后的县前街,已完全改变了当年的模样,原来弯弯的小街巷,现在变直了,甚至可以通小汽车了。当然,这次为了把道路拉直,也有不少商铺遭了殃,和狄义泰伞店一样,已经不能继续开店了。所以,当年县前街拓宽以后,一些原来的商铺就不复存在,特别是“三反五反”后,面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许多老板吓得都不敢开店了。但是,狄义泰伞店与别的小商店小商铺不同,它是一个较大的前店后坊式的商铺,要养活几十口人,工场商铺一关门,这些员工都要失业、都会没饭吃,这时的狄财生夫妇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话说狄财生有一个连襟,叫狄宝生,是狄财生的小老乡。他于1946年县前街伞店开张时,被狄财生招进来的。小伙子进了狄义泰伞店后,工作很积极,也很努力,很讨狄财生夫妇的喜欢。老板娘招伢有一个堂妹,是六叔的女儿,长得很是秀美而水灵,经常到老板娘店里来帮忙,姐妹俩经常来往走得十分亲密。一来二去,给狄宝生看上了,而姑娘也看上了他,狄财生夫妇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男头女头一撮合,没过多久,就高高兴兴、欢欢喜喜给这对新人办妥了婚姻大事。
实际上在解放前,狄财生也很清楚自己连襟的身份,早在抗战时期,伞店迁到泓口时,小宝生就与到店里经常开会的抗日地下干部就熟悉了,听说在老板娘的亲戚周雨浇、宋书常的介绍下还入了党。后来,宝生借着姐夫狄义泰伞店为掩护,还在伞店成立了党的地下组织。对此,作为老板的狄财生从来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认为只要连襟好好干,多帮自己的忙,他是不会说什么的。尤其是解放前夕的1947年、1948年的白色恐怖时期,狄财生以自己大老板和同业公会会长的身份,有力地保护了隐蔽在自己企业内的共产党地下组织,迎来了全国解放。
溧阳解放后,因狄义泰伞店有多名共产党员,身为地下党员的连襟狄宝生迅速被组织重用,被任命为狄义泰伞店的党小组长,积极协助老板狄财生工作。当狄义泰县前街店拆掉后,面对当时的情况,县委决定有组织接管,变私有制为集体化,并让狄宝生做狄财生的思想工作。当时狄财生根本想不通,自己辛辛苦苦从三十年代创下的家业白手送人,于心不忍。连襟狄宝生毕竟是聪明人,他反复向姐姐和姐夫说明情况,陈述和分析其利害关系,说明马上要资本主义改造和公私合营,企业迟早要走集体化道路。眼下,伞店要立即撤离县前街,搬到姚家巷的姚家大祠堂,立即恢复生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能走这条路了,而且是唯一的一条路!胆小怕事的狄财生无奈地认可了此方案,默默无闻地回到了码头街的狄义泰伞店。
第二天,连襟狄宝生带着狄义泰县前街店的原班人马,搬到了姚家巷的祠堂,开始了恢复性的生产,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这就是在溧阳姚家巷生存了几十年大名鼎鼎的溧阳雨伞社,狄宝生在这里一直担任着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的职务,直到退休。
相关链接:
码头伞店风云录(一)——《放牛》
码头伞店风云录(二)——《考试》
码头伞店风云录(三)——《学艺》
码头伞店风云录(四)——《开店》
码头伞店风云录(五)——《招伢》
码头伞店风云录(六)——《成亲》
码头伞店风云录(七)——《新店》
码头伞店风云录(八)——《洗劫》
码头伞店风云录(九) ——《邻里》
码头伞店风云录(十 )——《拆店》
码头伞店风云录(十一)——《五反》
码头伞店风云录(十三) ——《回归》
码头伞店风云录(十四) ——《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