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ment=2779316]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是唐代中期著名诗人,他在唐代诗坛和白居易并称为“刘白”,是人人敬仰的大诗人。刘禹锡写过一首组诗,名为《金陵五题》,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四句七言律诗,被后人节选出来,重新起名为《乌衣巷》。刘禹锡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在安徽为官,他看到朋友写了关于金陵的诗句,感觉来了灵感,于是他也写了一组。 在这首组诗中,刘禹锡个人觉得《乌衣巷》不及其他几首,但读者觉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对历史沧桑变化的凭吊,充满了哲理性,对这首诗评价最高。乌衣巷是金陵的一条小巷,在秦淮河南岸。三国时期,这里是吴国的军营。由于吴国士兵穿乌衣,所以称这里为乌衣巷。到了晋朝,贵族世家南迁,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都住到了这巷子里。 刘禹锡没有平铺直叙,他在诗中运用了镜头语言。他先用一个“远景镜头”,镜头从朱雀桥边慢慢拉近到乌衣巷口。这样写的妙处在于,在诗中营造出空间感,再通过空间感,把读者带入诗中。根据史书记载,朱雀桥是金陵最繁华的地方。从繁华闹市到士族豪宅,经过百年时光,已经变了模样。朱雀桥边长出来野草,乌衣巷口夕阳西下少有人迹。 人们喜欢用过眼云烟形容从繁华到寂寥的变化,刘禹锡用两句诗感叹出物是人非的沧桑感。繁华不在,豪门士族也湮灭在历史之中。自然而然地吟诵出,原本顶级权贵家门口的燕子,已经飞落到百姓家中。原来,乌衣巷中已经没有王、谢家族,全都变成了百姓之家。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十分高妙,诗中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显得十分工整巧妙。朱雀桥对应乌衣巷,野草花对于夕阳斜。从这个角度就能理解,第一句诗中的“花”属于名词当作动词用,增加了作品的活泼感。 从晋朝到唐朝大约不到500年,对于家族来讲,这段时间很长了,对于历史来讲,这只是转瞬之间。刘禹锡想要表达出历史的沧桑变化,他在诗中塑造了“堂前燕”。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人是历史的见证者。刘禹锡让燕子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这种转变,增强了作品的喟叹味道。
刘禹锡才华出众,但他在官场之上却命运多舛。他写的《乌衣巷》中流露出一种哀叹的感觉,就和他的遭遇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