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手机客户端
  • 1560阅读
  • 0回复

[众观天下]王献之《中秋帖》探析[复制链接]

楼层直达

关注Ta 发消息

法老 
发帖
4869
金币
25066
威望
3500
贡献值
14439
银元
10939
注册时间2018-11-17
楼主   发表于: 2020-09-20 15:25   , 来自:江苏省 移动
  王献之《中秋帖》卷(传) 纸本草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OO2>(Fj  
  说到王献之,可能有人不知道;但说到“书圣”王羲之,知道的人就很多了。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王氏是东晋的望族,一门盛产书法家,在这些王姓的书法家里,王献之和他的爸爸是最著名的,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为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宣和书谱》中说:“风流蕴藉为一时之冠。”书法史上他们被称为“二王”“羲献”或“大小王”,成为书法中的“四贤” ,与前辈张芝、钟繇并列。“二王”成为书法界最重要的传统,至今不衰。 kaNK@a=e|/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大令”,他的族弟王珉继为中书令,也以书法著名,世称“小令”。据记载,王献之天资极高,从小秉承家学,是在翰墨的熏陶中长大的。他先随父亲学习书法,后来转师“草圣”张芝,继承了张芝的“一笔书”,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飘逸洒脱,“情驰神纵,超逸优游”,英俊豪迈而饶有气势。 h`V#)Q  
  王献之的书名虽然与父亲并列,但人们还是习惯排个高低,究竟他们的书法艺术成就谁高谁低呢?有人认为“小王”超越了“大王”,也有人认为还是“大王”最棒。“二王”父子的书法艺术成就,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就得到了认可,但高下之分,当时也评价不一。 aHSl_[  
  晋末至南朝梁的七八十年间,“小王”的影响超过了“大王”,书坛地位在宋、齐之间甚至曾一度被推为最高。所以梁医药家、文学家陶弘景的《与梁武帝论书启》中说:“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钟繇),于逸少(王羲之)亦然” 。 *nV*WU S3  
  然而,到了尚佛的梁武帝时代,书坛风向起了变化,因为梁武帝喜爱“大王”书法,“小王”书法开始受到冷落。时光流转到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更是竭力推崇“大王”的书法,还不忘贬抑“小王”书法。无论梁武帝还是唐太宗,极力推崇“大王”的书法虽然都是基于个人的审美好恶,但因为他们统治者的身份,上行下效,由此奠定了“大王”不可动摇的“书圣”地位。 $ I|K<slV  
  同样生活在唐朝的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在风向一边倒的环境里,却能客观地从艺术评价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在他的眼中,“小王”与“大王”一样成就卓然,他在《书议》中说:“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所以在《书断》中将“小王”的隶书、行书、草书、飞白书都列为书法最高审美等级的神品。 <U2Un 0T  
  正如张怀瓘说的那样,“小王”同他的父亲一样,在书法艺术上成就了一个时代的高度,只是他们的审美追求不同而已。 3t:/Guyom8  
  平心而论,相比较而言,“小王”更令人敬佩。他在父亲成熟书风的笼罩下,能够摆脱朝夕相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是非常难能可贵而值得推崇、学习和借鉴的。令人叹息的是,“小王”正值盛年之时,生命之舟却戛然搁浅,终年43岁。这个年纪,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日中之光;但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却正是初升之阳。不然的话,东晋书法史,或者中国的书法史,说不定会别有景观。 &h;J_Ps  
   遗憾的是唐太宗不喜欢“小王”书法,所以唐内府“小王”的书迹“仅有存焉”,遗墨留存数量远远没有“大王”那么丰富。宋朝初年,复又开始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时代的《淳化阁帖》,一半为“二王”作品,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好在历代刻帖中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可以供后人了解、学习“小王”的书法。 !mu1e=bY>  
   《中秋帖》 ,传为王献之书。行草书,纸本墨迹。三行,共二十二个字,没有署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曾刻入《戏鸿堂帖》《三希堂法帖》《石渠宝笈》《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国书法大辞典》等收录,刊入《中国书法全集》 。《中秋帖》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为清乾隆皇帝挚爱的三件珍品,称为“三希”,他的书斋也因此名曰“三希堂”。《中秋帖》是王献之存世不多的书作中的墨迹本,因为篇首“中秋”二字而得名。但它是不是“小王”的亲书墨迹,前人多有疑问。 U#kd cc|  
  明代书画收藏、鉴赏家张丑《清河书画舫》认定它不是“小王”真迹,而是唐人的临本。清代的书画收藏、鉴赏家吴升也认为是临本,但他认为不是唐人所临,而是宋人临本,他在《大观录》中分析,“书法古厚,墨彩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又因为《中秋帖》记载在“宋四家”之一的米芾著作《书史》中,而其用笔也有米芾的痕迹,所以,吴升由此推定“为米元章(米芾)所临无疑”,后人大多支持吴升的观点。 ^eCMATE  
   据米芾《书史》记载,他曾经收藏过王献之的《十二月帖》。《十二月帖》收刻于南宋《宝晋斋法帖》。从文本的内容说,《十二月帖》与《中秋帖》,只相差十个字。《十二月帖》的内容为“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复不得相,未复还,恸理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共三十二个字,比《中秋帖》多了十个字,即第一句“十二月割至不”六字,还有后面的“未复”和“恸理”四字。所以有人推论:米芾所藏的《十二月帖》墨迹本,就是《中秋帖》的底本。 ?0'db  
  无论现在留传的《中秋帖》是唐人所临,还是宋人所临,是否是王献之的真迹,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中多少传达出了王献之行草书的风采神韵,也是我们所能见到的为数不多的王献之草书的墨迹本,弥足珍贵。 )L$)qfQ~x  
  王献之的连绵草书,是他的书法中最为人称道,也是最为感人的。从《中秋帖》中我们可以体会他行草书的魅力和感人之处。虽然寥寥二十余字,或两字相连,或四字相连,但上下映带,潇洒淋漓,气韵流宕而一气呵成,姿态生动,风神毕现,无一点尘俗之气,无一分桎梏束缚。正如米芾所说:“运笔如火箸划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 ” =~'{2gsB  
  法国作家布封有“风格即人”之论,中国有“字如其人”之说。“小王”书法与人相映发,由《中秋帖》正可以想见他的潇洒之风神,高洁之姿容。有人认为,后世狂草滥觞于“小王”的“一笔书” ,或许有几分道理。只是作为今人,我们已无缘全方位地领略和欣赏“小王”酣畅淋漓的“一笔书”,好在还有前人的临摹和一些散落在书法典籍中的记录文字,让我们去想象它感人的风采。 o=I.i>c  
q#P@,|nc: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3 条评分 金币 +3
抱着地瓜看星星 金币 +1 2020-09-21 - 来自溧阳论坛APP
溧阳小白龙 金币 +1 2020-09-20 - 来自溧阳论坛APP
→_→圣人 金币 +1 2020-09-20 - 来自溧阳论坛APP
(post by :2020-09-20 15:25:21)
 (0人推荐) 这篇文章真不错! 给帖子评个分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1、回复广告信息一律封号 2、粗口、谩骂、攻击一律封号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