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还沉浸在梦乡中甜睡时,我市南渡镇钱家圩村东一间小屋的窗户透射出银白的灯光,70多岁的老人蒋海松和老伴计梅兰已起床,正忙着制作豆腐。他们有条不紊,配合默契。6月9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村民们称他俩是一对“双推磨”,而这家小小的豆腐店,已存在90年,豆腐卖到京沪线。
家传技艺
蒋海松的父亲蒋阿清,15岁拜师学艺做豆腐,是远近闻名的好手。蒋阿清生有四子,老大、老二、老四皆嫌做豆腐太劳累而改了行,唯独老三蒋海松子承父业,一心一意跟着父亲学做豆腐。
蒋海松起早摸黑,不辞劳苦,精心学艺,默默地坚持了一辈子。在十里八村,人们都亲切地称这家豆腐店为“老三头的豆腐店”,如今,这家豆腐店已有90年的历史。
尽管时代在变,但蒋家的豆腐制作手艺一直没变。小布包扎,纱布沥浆,盐卤石膏相合点花,虽说现在改用小钢磨磨浆了,可关键工序都保留了下来,因而蒋海松做的豆腐与众不同,烹饪出来可口入味。
肉包豆腐“噗噗嫩”,吃到嘴里香到心,请客吃饭少不了;麻辣豆腐“辣蓬蓬”,辣中有味、味中有辣,有了这碗菜,胃口也大开;清汤滚豆腐,撒上葱花更香美,胜过鲫鱼汤……烹制蒋海松做的豆腐,只要把佐料配备好,火功到家,就是色香味俱佳的菜肴。
门庭若市
蒋海松做的豆腐从不用挑着担子出去叫卖,来他家订货的人很多,豆腐经常不够卖,有时甚至连本村的人也买不到。这家小小的、不起眼的豆腐店,门前经常停着小轿车、摩托车,拎袋提篮的人不少,逢年过节更不用说。
据蒋海松回忆,有一次春节前,在上海当了工头小老板的本村村民蒋国平,找他买了500块豆腐,开着轿车运到上海,作为馈赠礼品。临村一位从台湾回来探亲的同胞,吃了蒋海松做的豆腐,赞不绝口,临走时,他请家人帮他买了60块豆腐,烧好后包装好,带着豆腐飞到台湾,送给亲朋好友品尝家乡美味。
记者了解到,钱家圩村及周围村民中,在京沪线当工头老板、企业经理的,都喜欢把蒋海松的豆腐当做礼品赠送,他家的豆腐还向我市城区及天目湖旅游度假区的多家宾馆饭店定点供应。要是早上稍来晚一步,豆腐就售罄了。
今年年初,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市餐饮行业无法正常营业,老三头的豆腐店也因此减少订单,但蒋海松夫妻俩并没有气馁,在钱家圩村封路封村期间,他们仍坚持做豆腐,使村民仍能吃上美味可口的豆腐。
担忧失传
老三头的豆腐店出了名,一些现代化流水线制作公司便想邀请蒋海松加入,但为了不让这份传统手工艺失传,蒋海松均婉言谢绝了。
2013年,钱家圩村实施环境改造,拆了原先在村中的豆腐坊,蒋海松仍不放弃,就把村东自家一间20平方米的小屋,改成了豆腐坊。
俗话说,天下第一苦,打铁摇船磨豆腐。夏天蚊子叮,冬天抓冻冰。夜里当白天,食睡不安宁。“做豆腐是个苦行当,获利小,如今手工制作豆腐的人越来越少。”蒋海松告诉记者,他的两个儿子和几个侄子都在外创业,对做豆腐毫无兴趣。眼看着豆腐店后继无人,蒋海松夫妻俩很是担忧,心中失落。“我们夫妻俩年纪大了,还能干多少年?希望有人把这项传统手艺继续做下去,让更多人品尝到记忆中的美味。”蒋海松感慨地说道。来源:溧阳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