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100%,#ffffff,,0][tr][td]
@83h/Wcxd
南昌偰氏家族
,x?H]a
)
民族融合的传奇典范 HN\Zrb
>o=3RB=Fh
)K8k3]y& `MgR/@%hr 本报记者 毛江凡 文/图 `CI9~h@k 700年前,有这么一个家族,创造了中国科举史上的奇迹,这一家两代人中,有九个中了进士,全部是隆兴(今南昌市)籍的生员,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一门三节、九进士、两尚书”的传奇。他们就是在元朝被称为“色目人”的畏兀儿(维吾尔族先祖)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宰相后裔——南昌。 \guZc}V]:\ 偰氏家族在南昌学习儒家文化,参加元朝科举,成就了家族的辉煌,树立了一个家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典范。南昌老城区的 “偰家塘”“五桂坊”等老地名,就是因为纪念偰氏家族而遗存,《江西通志》《南昌府志》等都记载了他们家族的科举功名、官宦事迹、人物古迹、纪念诗赋等。 .[hQ#3)W 今天,偰氏家族民族融合的传奇历史,仍在赣鄱大地发扬光大,无论是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新疆籍南昌创业者阿卜杜拉,还是江西人民的援疆行动,都在进一步抒写维汉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n1S]Vr 中国科举史上的奇迹,一家两代九进士均是“南昌籍” 6rEt!v #K[ 4月,正是春和景明时节,在南昌市东湖区三经路的一间办公室里,南昌市政府参事、文史专家陈东亮的办公桌上,堆放着《江西通史》《南昌地名志》等各种史料,这些史料的很多页面上,都用红笔做了标注,而被标注的内容,都指向了同一个关键词——南昌偰氏家族。 {6v
|d{V+e 陈东亮对记者说,经过他的系统梳理、潜心研究、实地调查,在南昌的历史上,偰氏家族无论在政治地位、家国情怀、显赫家世、民族融合、文章节义等诸多方面,都是值得当代人去回望、追寻与纪念的。 /vl
]Oa&U 偰氏家族为何与江西这片大地结缘?这还得从这个家族的始祖偰文质说起。 !<!sB) 偰文质,生于公元1274年前后,原为高昌国回鹘贵族,其祖先曾生活在今天的贝加尔湖畔,即偰辇杰河流域。偰文质的父亲合剌普华(1245年-1284年)为元代官员,曾担任广东转运使。一次,在督运粮草途中遇到劫匪,他对部下说“军饷重事,退缩误国,可呼?”便身先士卒率众突围,终于矢尽马创被俘。土匪欲请他落草为寇,占山为王,合剌普华拒不从,因而被杀,时年仅39岁。 kSH3)CC P 父亲离世后,少年偰文质便随母亲投靠在隆兴(今南昌)任达鲁花赤(元朝时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的叔叔独可理普华,在这里学习汉族的儒家文化。偰文质自幼聪慧,又明事理,能刻苦攻读,并学业有成,终得朝廷任命,为官为仕。曾先后担任正议大夫、潭州路总管、赣州路总管、吉安路达鲁花赤等官职,卸任后又回到南昌东湖居住。 b'^OW 正是在南昌,偰文质开始采用汉族的姓名习俗,大约在延祐初年即1313年,正式定姓“偰”,自此中华多民族大家庭中有了偰姓子孙。 ${#5$U+kI 偰氏家族,曾留下了“一门三节、九进士、两尚书”的美谈。 ^j?\_r'j 偰文质父亲为国为民,不惧悍匪,英勇就义,此为“忠”;其父牺牲后,其母持家教子,守节终生,此可为“贞”;居粤南时,十岁那年母亲患重疾,偰文质欲割大腿肉救母,此为“孝”。“忠、贞、孝”集于一身,偰氏家族“一门三节”的典故在史志典籍中流传。 L!3AiAnr 而一家两代五子登科出了九个进士,则更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W>Y8 u8 让我们来看看登科的五子。偰文质长子偰玉立,字世玉,延祐五年(1318年)中进士,任翰林院侍制兼国史院编修官,后官至泉州路达鲁花赤、湖广廉访金事、海南道肃政廉访使等。偰玉立在泉州任上,多有建树。政事之暇,偰玉立还亲自主持《清源续志》编纂工作。是年冬,南昌籍著名航海家汪大渊来泉州,偰玉立探知他多年游历海外,熟悉海外诸国山川风物,就请他撰《岛夷志》附于郡志之后,这才有了今天著名的《岛夷志略》。 K h9 $ 偰玉立主政泉州期间,能体察民情,兴举废坠,修造桥梁,赈济贫苦。泉州人民非常敬重他,在城东和桥南二处立祠奉祀。偰玉立还是个大文人,工于汉字诗文和书法,在泉州清源山有其不少题刻,被后人誉为“色目人之佼佼者”。 [IVT0
i 偰家老二名叫偰直坚,字世学,泰定元年(1324年)考中进士,历任清河县达鲁花赤、宿松县达鲁花赤、新昌州同知等。 2,O-/A;tW* 老三偰哲笃,字世南,延祐二年(1315年)考中进士,说起来比他哥哥还是早不少年头呢。偰哲笃官至江西行省右丞、工部尚书等。 _F^k>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