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手机客户端
  • 731阅读
  • 1回复

[百姓生活]三国.溧阳屯田纪[复制链接]

楼层直达

关注Ta 发消息

发帖
47
精华
1
金币
447
威望
36
贡献值
79
银元
58
注册时间2021-11-09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0 22:07   , 来自:江苏省常州市 移动
一、烽烟背后的粮策 G.Tpl-m  
8'KMxR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孙权在武昌称吴王时,面临着一个残酷的现实:山越频叛,江淮前线十万大军待哺,而江南大部分土地仍是"火耕水耨"的原始状态。据《三国志·吴主传》载,黄武五年(226年),孙权下令"广开农桑之业",一场由国家主导的军事化农业生产——屯田制,在长江沿岸铺开。 k d+l k:  
UeA2c_ 5  
溧阳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关键节点:北接曲阿(今丹阳)粮道,南控天目山隘口,西临芜湖濡须口防线。太常潘濬平定溧阳山越后,万余山民被编为"屯田客",他们在刀剑监督下砍伐竹林,焚烧荆棘,将濑水沿岸的沼泽变为田畴。 ;u,rtEMy;  
6GzzG P^  
二、田埂如棋盘 to'j2jP  
_lP4}9p  
在今日溧阳社渚、南渡一带,考古学者曾发现成排的汉代井窖遗址,其分布规律与军屯营垒高度吻合。当年的屯田区被划分为整齐的方块: %*jGim~s  
Ir/:d]N*  
· 军屯:由戍卒轮耕,每五十亩为"一屯",收获直接入溧阳仓廪 };rm3;~ eg  
· 民屯:以"屯田客"为主力,每百户设"屯司马"督管 U+} y %3l  
· 官屯:囚徒充作劳力,在胥河两岸开垦最肥沃的土地 S;8.yj-  
(xL :;  
这些田亩的赋税苛刻得令人窒息:"持官牛者,官得八分;持私牛者,官得七分"。但正是这种严酷制度,让溧阳在吴嘉禾三年(234年)实现了"粟支三年"的奇迹。 7H%_sw5S.  
UT4f (Xo  
三、稻浪里的刀光 zka?cOmYF[  
j{)~QD?  
永安年间(258-263年),溧阳屯田区突然出现异常调动。都尉营帐深夜灯火通明,运粮船队改走隐蔽水道。原来此时蜀汉已亡,西晋水师正在长江上游集结。为保卫这些金色稻浪,屯田卒被迫一手握锄一手持戟: jB!W2~Z  
EL7T'zJ$  
· 胥河两岸每隔三里设烽燧 x 6ahZ  
· 粮仓外围暗藏陷马坑 r{S=Z~J  
· 收割时必有重兵警戒 3p_b8K_bG  
@0|nq9l1  
当杜预破建业的捷报传来时,溧阳的最后一位典农都尉仍在组织抢收。太康元年(280年)的那个秋天,收割的稻谷最终没能运往建业,而是成为了西晋大军的战利品。 Aq"PG}Ic  
KzG_ <<  
四、深植的遗产 _s*! t  
D"cKlp-I6|  
这场持续六十余年的国家工程,给溧阳留下了深刻印记: i:d`{kJ|[  
,E?4f @|X  
· 今日社渚镇的"堑口里"地名,正是当年屯田营垒的遗存 &:No}6  
· 南渡镇的"旧县"村落格局,仍保持着军屯的井字形规划 >! oF0R_<  
· 胥河岸边的舍头桥,前身竟是屯田时期的运粮码头 'irGve x  
jn$j^ 51`C  
这些沉睡在地名与阡陌间的记忆,诉说着三国时期溧阳如何从边陲之地蜕变为"吴国粮仓"的沧桑历程。当我们在春日走过这些纵横交错的田埂时,脚下踩着的或许是某个吴国士卒用锄头划定的历史轨迹。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0 条评分 金币 +10
(post by :2025-10-10 22:07:10)
 (0人推荐) 这篇文章真不错! 给帖子评个分吧!

关注Ta 发消息

法老 
发帖
15780
金币
24540
威望
35
贡献值
16178
银元
16143
注册时间2017-01-07
沙发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5-10-12 14:04   , 来自:江苏省常州市 电信
这次把溧阳的古迹遗址交代得比较清楚,不止一处。 Szts<n5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1、回复广告信息一律封号 2、粗口、谩骂、攻击一律封号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