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消逝了的声音 e1b?TF@lz
--上沛埠农民车水喊嗓的声音 %Cj_z
B&7:=t,m(
查良瑜 J(8?6&=ck
K8&) kfyI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负者歌于途”意思就是背负沉重东西的人,一路负重行走,一路哼唱“歌谣”,这“歌”,当属“山歌”。就是当初人们在做重体力劳动时发出的有节奏的“哼唷”,“哼唷”的声音,后来才被演变为“山歌”的。“谣”,就是“顺口溜”它与历代文人编著的诗、词、歌、赋不同,多属“下里巴人”的口头文学创作。我们从《醉翁亭记》就可得知,它古就有之,在民间口口相传。代代相承,是有着浓厚民族和地方特色的的韵文。 Z0M,YSn z
溧阳上沛埠农民在干旱的夏日,为灌溉水稻田而车水时所引吭高歌的“喊嗓”,也就是此类“歌谣”的一种形式。 Aua}.Fl,
)Ft+eMYti[
苏南水乡,河湖港汊密布。平坦低洼地域被称为圩乡,早年大多在河边定点建造瓦车棚,用老牛拉动大转盘式的齿轮盘带动车轴,使水车连续运转而“提”上水,可远距离输送。而地势较高的丘陵地区由于离河较远,则以人力按需在一个个池塘架起各式大小水车车水,灵活机动。 1.N2!:&G|
上沛埠地区就属于后者 ,人力车水。通常四人(也有两人和八人)同踩一部水车,大家同时以双胳膊肘支撑着身体,扒在上部的木横杠上,各自轮番踩踏自己脚下车轴上装的的木榔头。转动车轴(好一似如今路跑步机》,从而带动水车运行把池塘里的水“抽”上来,经水渠流入稻田 。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也为了活跃气氛和估计劳动时间,原先车水者发出的“哼唷、哼唷”的吆喝或呼喊声逐渐被美化, R@uA4Al
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歌词、有完整曲调的歌曲。由于它的声音 n5oX 51J
高亢嘹亮,拖音、和声很长,当地则称之为“喊嗓”。 8*Fn02 p
据老农说,“喊嗓”也很讲究。 一般分“四句头山歌”:“时调小曲”以及伴随劳作时的“即兴编唱”三种歌曲形式 。其面调虽然比较简单,但节奏强而有力 。有领唱也有合唱,顿挫分明,旋律较美,歌词内容也丰富多样。有时也可根据劳动时所见所遇随意发挥。 [CI0N
I6F
一领众和是“喊嗓”的最典型特点 。时而会有独唱、对唱、齐唱等,时而交替呼应,时而重叠一气;领唱者通常就是车水的指挥者。他唱歌词陈述的主要部分,也常有即兴变化,旋律上扬,高亢嘹亮,有呼唤、号召的功效;众人和唱的大多是衬词或重复领唱者所唱。“喊嗓”一方面有着鼓舞精神,调节情绪,组织和指挥集体劳动和计量时间或所车水量的作用;另一方面,它也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价值 , iDcYyNE
我一直就是把它当成歌曲来欣赏。 yIr0D6L
Qe!3ae`Z
打小我就喜欢在野田间嬉戏,尤其爱赤着身子在水车出水口的水渠里爬泳,既凉快又惬意,偶尔竟可以逮到一两条被水车页子带上来的小鱼小虾,那可是千载难逢之事,可笑幼时的我却每每“守渠待鱼”-还真成了现实版的守林待免者!现在想来真是傻得可爱,不过正是那股爱泡在车水沟渠的劲,使我至今还记得不少有意无意听得的“喊嗓”词句和过门呢!在此说与大家分享。 Jza?DhSAZ
开头是领唱的一句:耶哩呀嘿(hei)-嘿嘿!接着是一领众和四句: t>a
D;|Y
烈日当空么一天地干哦-嘿嘿。秧苗缺水么一没力长哦-呵呵。 FzSL[S4i
今朝我昵来车水了一呀嘿。 0)
zJG |
赛过天降么一三寸雨哦。 LB({,0mcX
最后众和:耶哩呀嘿-嘿嘿! OVxg9
大水来啰-嘿嘿! uF[*@N
基本调门如此,歌词可有变化。有时还会来些即兴调侃,毫无恶意地调侃那些行路的女性或来到回头为他们送饭的妇人; RnC+]J+?4
热天车水么-热煞我哦-嘿嘿。 {2Ew^Li
表兄大哥么-不害盖哦-呵呵! !5h8sD;
进塘里洗把浴了-呀嘿。 [jCYj0Qf8
再来车水么-凉飕飕哦; MGK?FJn_?
种回田(佬)吃饭多靠天。 _B^X3EOc
如今天干秧苗焉。 a;Pn.@NVq
表兄几个来车水。 ,o0Kev z
为保我(你)家一方田; E`xpZ>$mPx
圩乡(佬)河边牛车叫, CY.92I@S
高乡河远人辛劳。 T12Zak4.=
车水车到浪花翻, qnQ".
田里秧苗笑直腰; SXe1Q8;
表见车水在田冲, /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