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溧阳县上沛埠镇中心小学校
y1dDO2mA 查良瑜
,$s8GAmq >0ow7Uw; 溧阳县上沛埠镇中心小学校,是我的“开蒙”母校。
M
l Jo`d 我上初小是断断续续的。记得第一次上学是虚岁6岁(民国三十五年),由我姐陪我一起上学读书。按照当时流行的说法是“关关水”的(由于当初上沛埠镇环街四周东面是河,另外三面被十几个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池塘几乎像联珠似的包围看。小孩独自外出极易失足溺水。家长们都习惯将孩子6岁就放进学校,读不读书不要紧,目的是提防小孩外出戏水。故而坊间将此俗称为“关关水”)。
au:
fw E&2OD [iX 学校是刚建好没几年的“洋学堂”(为有别于传统的私塾(本学堂),当初上沛埠人将六年制的公办小学校称之“洋学堂”)。
5Co UC
]\yUK1J 校舍的前身是由上沛埠百姓供奉“大老爷”的西关外“大庙”(相当于县城里的“城隍庙”)改建而成。而“大老爷”菩萨则被另行安放于新建在北关外高场“啦”(上沛埠话这里的“上”字读音为“啦”)的“大庙”里。
/5(Yy} $4h 5rC g0 校园占地约20亩,为南北长,东西短的长方形。南半部为大操场,北半部为校舍。
D1zBsi94D 校舍分为前后两部分,后半部是由原先的“大庙”改建,它的后三分之二是原“大庙”的大殿,东西各被隔成一个教室,中间是个大厅,大厅北墙开有一个后门通往后院。后院围墙东南角有个后门,出门向北通往西关关门外。后院西北隅建有男女厕所。后部的前三分之一中部是天井,天井两边各是一间南北长的厢房,每间约5六平方米左右。东边为教师办公室(东墙有玻璃窗对西关大塘),西边是教师食堂。天井大约有6间厢房那么大,后期它东西两处曾各放置了一个跷跤板,供学生课余嬉戏玩乐!南墙中间(也即两跤跷板的间隔处)设有一道中门(原“大庙”的大门),门上方的墙上书有四个黑漆繁体大字(每字一米见方):儿童乐园。
&$`P,i 1) ,!#*GZ.ix 出中门就进入校舍的前部。校舍的前部,是紧挨校舍后部天井南墙,并沿(后扩出1米左右)原“大庙”东西两侧山墙为后界,向南延伸建造了两排相向而望带走廊的教室。两排教室间隔约20米许,其空间是小操场。每排五间,两头是教室,中间夹了一间备用办公室。教室的东西墙前后都开有两个(办公室一个)大玻璃窗,东窗外边就是西关大塘。不知是资金有限还是为教室的隔热和保暖起见,屋顶盖的还是厚厚的稻草呢!两排教室的南端由一堵墙相连,墙中间开有朝南的拱形大门,拱形两边墙上还各砌有一个凸起的高墩,其上再砌了一个直径约三十公分的圆球装饰(这是当时流行的式样)。校门正对大操场,门槛书有一行蓝色繁写宋体美术字:溧阳县上沛埠镇中心小学校。
RtTJ5@V( _K l_61k 大操场是由农田和荒地开挖而成,南北长约100余米,东西长约60米(略宽于校舍前部)。东边是大路,南边是田埂,高出操场有半米左右;西边也是田埂,高出操场两米许。整个场地略低于东,南,西三万(北边和校舍相连持平),因而校区四周都挖有排水沟,雨水流经西关大塘进而流入大河而去。操场设施就是一个规格特大的篮球场:校门正前方约30米处,南北相向,间距约有60多米,各立有一个木制篮球架而已。操场南端东西各有两个跳高,跳远用的沙坑。
|H;F7Y_ v0z5j6)-1 当时学校设施非常简单,1-4年级没有课桌,只是用长2米许,宽0.5米许,厚约4公分的杂木板,两端架在木制的架子上(1,2年级架子约高60公分,3.4年级架子约高70公分),搭建而成。
Q(wx nm 教室里平行于黑板,用10块上述的木板,和20个上述的架子,架起两行长长的10张无抽屉的“木板课桌”。每张坐4至5人,书包都放在木板上。
"s0)rqf< 教室中间和两边就是走道。5.6年级就有双人座木质课桌了。至于凳子,都是学生自己上学时带来,放假时带回家的私家物件。
pwL;A3$| k_
& :24Lj 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教室,每学年或每两学年,会在后部大厅两旁和前部两个教室轮换;5、6年级则一直在前部教室。
PgtJ3oq[} 我6岁上学的时候,一年级教室就在大礼堂东侧,横在了老师办公室门前(教室与办公室门口无隔离墙璧)。黑板挂在西边与大礼堂隔离的墙上,“课桌”两行各四排,学生面西而坐。
+ElfZ4 母亲缝制的书包放在高50公分左右,用长木板架起的两米多长的“课桌”上,我人坐在自带的小板凳上听课,我姐坐在我旁边陪我读书,连上厕所也要他替我揩屁股!有时一个人课间还会到当时在读6年级的大姐姐教室窗口,去软磨硬泡地问她要一张纸来折飞机玩呢······
{.C!i{| 曾记得有三本课本:国语,算术,常识。国语第一课课文是:“老公鸡,喔喔啼。小朋友,快早起。”最欢喜国语老师于玉华教我们的“唱游课”。风琴放在大礼堂中央(有时在大操场上),她边弹边教唱,我们围着她转圈,一面拍手一面跟她唱歌。歌词似懂非懂:“树上小鸟啼,江半(畔)饭衣衣(帆影移)。···阵阵新(薰)风,轻轻吹过···吓得麻雀儿也不敢往下飞。买斤路花(美景如画)···这里是天上人间。”这时,我幼小的心灵感到上学很是开心。
7%Gwc?[x 但也有过可怕的事。就是当初学校里,中、高年级同学有中国童子军组织,有统一服装,领巾,皮带。还有一根一米左右的小木棒,规矩较现在的少先队严得多。学校每天由学生中的童子军值勤站岗。每天早上在大操场集合升旗唱国歌,做早操。校长训话,对犯小错误及一般违纪学生进行戒尺打手心处罚。由身佩红绶带的值日童子军执行。低年的学生很是害怕。
zzTfYf) 47
+&L 没过多久,上沛埠坊间盛传一种很恐怖的传言:有“拍花党”在溧阳等地拐走小男孩到上海卖铜钱,因为男孩的“南子”(睾丸)可以造原子弹!(当时正值广岛遭原子弹袭击后不久)于是,在那无知的年代,一时间人心惶惶,很多人家都不敢让男孩上学了,我的第一次上学就此终结。
B+\3-q +6HVhoxU# 此后,由于一连串的家庭变故:父亲外出,母亲连年疾病而仙逝,两个姐姐的相继出嫁······直至1949年解放了,我才由祖父母领着正式进入原来的学校就读一年级。
s4A43i'g!h 当时还是于玉华老师任班主任,仍教我们国语和唱游。教室则是学校前部东面草屋的第一间,窗外就是西关大塘的西岸码头。当时我已9岁,坐在最后靠墙一排,邻座的是戴阿福,两个人较亲密,好到会互相告诉对方自己父亲的名字。但有时因小事一时不睦,相互又会用对方父名来一场无恶意的“相骂”,但一会儿又和好如初了。就这么任性!
)dbB=OZ Ve}(s?hU5 当时,二年级就要写毛笔字。故而上二年级时,自制的抽带书包里的抽带笔袋里就增添了毛笔、砚台和乌墨了。素材:奖旗,(秩序,早读,整洁)瓶装水,石碑,黄泥岗····
l;R%= P?'F 那时学校的设施虽与当今相去甚远,不能同日而语。但学生们还是各有所乐。下了课大家还是玩得不亦乐乎。原先课后就有玩“躲猫猫”,“飞纸燕”,“滚铁环”,“踢毽子”,斗纸折的“癞白告”。有时什么玩具也没有,几个人也会到操场边草丛中寻几根“官司草”(车前草)中央的那根带籽的“筋”,相互“做”“打官司”的游戏,玩得也很开心!
j*so9M6|c 0D\#Pq
v 后来郭真如家从别处引来了抽“李逵”的玩法。就是用粗一寸,高二寸左右的树桠枝,下半部削成圆锥形的“陀螺”,用一头系在短棍子上的细绳子绕往“陀螺”上部的圆柱部,一手将下部的锥尖部放在地上,另一手把短棍子一拉,趁陀螺旋被绕着的细绳带动旋转时再挥动短棍,让细绳不断抽打在陀螺”上,它就会越打越转,于是这个玩法就有了“打不死的李逵”(简称“李逵”)之称。很长一段时间,全校每个男生,几乎都制作了一个这样的“李逵”。一下课,学校的天井里,操场上,清一色都是抽打“李逵”的男学生。甚至玩到手臂酸胀也不停息。其“劲头只”真不亚于现在玩手机微信噢!
3
x{t( a,
k'Vk{ 学校规定,早操后是晨会,大家唱晨会歌。歌词我现在只能记得个大概:早晨我们齐到校,晨光好,读书效率高。同学们,不要错过了光阴,不要辜负了老师,大家来,努力学习,求的学问好!放学前,做好了清洁卫生之后是晚会。也同样要唱晚会歌。歌词大约是:功课完毕,要回家去。老师同学,大家再(研究)!······明天会,老师们;明天会,同学们!······到明天,要多务,新功课;明天会,老师们;明天会,同学们!到明天,须多务(新课)!
dJJP3}M/ 那时,哪有普通话的意识,唱歌基本上是上沛埠口音的普通话。但大家唱得都十分“来劲”!
e:fy#,HEj{ \^L`7cBL 解放后即取消了“童子军”,值日生改叫“服务员”,衣袖上用夹针别上一块红布制作的“服务员”标志,每年级(也即每班,因为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一名。以维持课间秩序,帮助弱小同学等等事务。
2@'oe7E 1950年,学校从上海定制了校徽,是一面红旗,左上角是齿轮加火炬的图案,下边是铸就的小字:溧阳县上沛埠镇中心小学校。佩戴在左前胸的衣襟上,心里别说有多高兴了!
n}F&1Z 到了1953年,由于50年版校徽和后来的“中苏友好协会”会徽徽章远看有点雷同,故而又从上海定制了通常的长方形红校徽,白字校名:溧阳上沛中心小学。
BTGvN% \<JSkr[h!" 那时还是上沛埠区(下辖上兴埠,汤家桥和强埠)时代,因而学校也就是四个“埠头”的中心小学校。故除了学业一流,文体方面也名列“四埠”前茅。当时学校的篮球队,也引领全区,话剧演出,更闻名全区。解放初期,较为知名的小学生(也有假期回乡的初中生)演员有吴玉华,解球富(音),汪殿元,姚芝凤,吴水英······年长一点的就更多了,如“蒋全大”,“陈文来”“戴阿福的姐姐”逢年过节,间或每遇大事时的文娱演出,他们都有很好的节目,无偿献演给街坊和乡邻,甚得大众之赞誉!
ORe(]I`Z 学校也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听年长的同学讲,当时的陆校长,就是中共地下党员,解放前夕被敌人暗杀于上沛埠街上的闹市之处--罗庆记店门口。
nAW:utTB .}t~'*D 1951年初,我因去上海半年,回来已是当年的秋季开学,我仍旧跟原班上三年级。
R!\_rc1/ 1952年初,由于区政府需要,将学校后部大礼堂扩建,原东西两个教室的屏风墙拆除,西边的教室做了“戏台”,东边教室拆除屏风墙直接扩大了原先的“大礼堂”。一二年级教室就搬到学校前部的三四年级教室上课。三四年级教室被安排在“新华楼”后面的两间房子里。
y{ibO}s 我还记得,冬天同学们下了课都到教室外面附近“大塘”边上的“石场啦(上)”游玩、晒太阳······
($au:'kU
此后几年,随着学龄儿童的增多,学校逐步用原“强春芳家”被土改了的房子,改建了两间教室。又用原西关“糖坊”的八间老屋改建成三个教室,一间门厅和一间老师办公室。
!h"Kq>9T $WyD^|~SF 1953年,由县政府出资,开辟了原上沛埠“大坟山”这块土地,这一大片约百来亩,早先是上沛某族(强家?)的“大坟山”,隐藏于一片森林中。我儿时还去玩过,见有参天大树和许多有石祭台的坟墓…
~zCEpU|@N 新小学兴建了带有走廊的“十三间头”校舍。分为五个教室(10间),一个老师办公室(2间)和一个教师寝室(1间)。粉墙黛瓦,红漆廊柱,当时甚是壮观!我五年级就读于东边第二间教室。
DFZkh^PFd 学校春秋两季各有一次郊外游,那时称为“远足”。有这样一个常规可循:一、二年级小同学们的目的地是离街三里之遥的老虎山;三、四、五六年级的同学就轮番去远在十五里(当初小路的里程)之外的芝山、芳山和曹山。
~.{/0T n.'8A(,r3 老虎山只有五、六十米左右的高度,方圆也只2公里范围。就在学校大门的正南方,站在学校前部的校园里放眼瞭望即可看得清清楚楚。山上分散地布满了许多奇形怪状的黑色巨石,近二十年才被开发。原来它是一座死火山,其上的黑色石头名乃玄武岩”,经济价值很高。现在一部分已作了宁杭高速和宁杭高铁的基石。整座山已被开采得不见了影踪,有些地方已下挖成了好几个大小深坑,现仍在不断地采掘着。当初是从学校东侧的大路南行,经“石子涧”,过大长的黑石块架起的十几米长的桥梁,跨越水流潺潺的清澈溪涧,再前行200米许即到达其山脚之下,小小学子便可漫山遍野地尽兴游玩,攀爬巨石,寻拾草地上的地衣,采摘矮树上的“橡铃果”就会感到十分快乐了。
*H"B _3<n ;RDh~EV 芝山,芳山,曹山连绵起伏于上沛埠镇的西北边15里路光景,同属于茅山山脉。是溧阳县与高淳县及溧水县的界山。
YVQN&|- 芝山在西边的最南端,属卡斯特地貌的山岑。高不足百米,南北约一公里。整座山怪石嶙峋。山上多石灰岩溶洞,洞深不可测。老人们说名曰“仙人洞”,并神乎其神地说可通杭州灵隐......我看这纯属神话传说而已。当初游玩时都未敢进洞探索。
C'\-
@/ 后来其岩石历经几十年的开采和外运销售,用于水泥制作的原料。几年前整座芝山几乎夷为平地。
xST8|H gd%NkxmW 芳山紧连芝山的北麓,再向北,向东延绵十余里与曹山相连。其山高百多米。有松林,杂树林。果园树木。漫山多自然生长有一人多高的茅柴,
C7lH]`W|/ 旧时是上沛埠镇居民的燃料供给地。每年入秋之后,街上的好多学生都会到山上去“扒茅柴”,以供家中“举炊”之需。
Aw$x;3y 山脚下有颇具规模的庙宇,也曾有僧侣住持。
*X'Y$x>f 1958年曾建有“芳山煤矿”,并因此而兴修了经上沛埠到老河口的简易公路。之后由此而衍生出上沛埠至溧阳城的汽车客运。
!=;+%C&8y "c3Grfoz 曹山呈东西向横在了上沛埠镇西北边的大山,与芳山自然融为一体。它略高于芳山,多松、杂木林,也多大栗树。山上早年就有一规模较小的“曹山娘娘庙”,是纪念当地一位用“菜篮提水”的孝女所建。如今随着曹山慢城旅游区”的建立,娘娘庙已扩建成了有“大雄宝殿”等几个殿堂的大庙宇了,旅客众多,一派繁华景观。
-+(jq>t XG{{ 2f 当初“远足”去这三座山的都是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因此回校后写一篇记叙“远足”的文章是必不可缺少的。当时并不善写作,每每总是写些路上的所见所闻,绞尽脑汁,也只是风和日丽,桃红柳绿几条常用的句子,再就是站在山顶上极目远眺,甚至能看到高淳、溧水的城乡以及“石臼湖”的景象!回来作文就会写:油菜花一片金黄,麦苗田像绿地毯,小溪和池塘和湖泊,像镜子闪闪发光.....秋游就会写秋高气爽,稻谷金黄,棉田白茫茫,桂花飘清香.....年年如此。莫说,倒也积累了不少的词汇,后来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居然会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看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等“兰亭”佳句呢!
_<k\FU
r i
UCXAWP 到了1956年,该“十三间头”就成了新建的“溧阳县上沛初级中学”的校舍。
qLn/2 此后,沛小也就另在北关“石螺坝”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27
]':A4_ 虽然我在上沛埠镇中心小学校就读的时间,前后一共只有四年(一年级1年,二年级半年,三年级1年,四年级半年,五年级1年),之后就长期去了上海。但游子对于家乡以及开蒙母校的怀念,却常年留在了心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x#rjo# ~
{E'@MU ZZ2vvtly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