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手机客户端
  • 479阅读
  • 0回复

[百姓生活]老马随笔:《爱》[复制链接]

楼层直达

关注Ta 发消息

发帖
683
精华
4
金币
5727
威望
662
贡献值
1366
银元
779
注册时间2018-09-17
楼主   发表于: 2025-08-21 06:49   , 来自:江苏省常州市 电信
老马随笔:《爱》 z^ai *   
         pdz_qj!Z  
         每个人从娘胎里出来,便与“爱”相交织,不离不弃。或爱哭爱笑,或爱吃爱饮,或爱玩爱闹,或爱人爱物,或爱…… R 2{kS  
$j+RUelFY  
        “爱”在甲骨文中未发现独立“爱”字,金文作(),由“旡”(跪坐人形表敬畏)和“心”构成,战国楚简增“夊”(缓慢行走的脚),楷书作“愛”,简体为“爱”。 PQkFzyk  
6/%dD DU  
        “爱”字中的“心”:表示情感发自内心;“夊”(suī),象脚部行动迟缓,结合“心”表示“因眷念而徘徊不前”;“旡”(jì),象人回首张望状,强化眷恋之意。   _6tir'z  
       V>$A\AWw  
          “爱”字的核心造字意图为:表达一种内心眷念、不舍离去的深厚情感,强调情感的行动化表现(如徘徊、回顾)。 1&,d,<  
a'[Ah2}3r<  
       “爱”的本义为深情眷念、不忍分离。《说文解字》:“惠也。从心,旡声。” 但早期文献中更接近“眷念、珍惜”之义:  《诗经·小雅·隰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内心深爱,为何不说?)  《礼记·乐记》:“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因爱产生的情绪通过声音温柔表达)  ^n5rUwS>  
<Va7XX%>  
         “爱”的引申义(基于情感对象和程度的扩展):一是对人或物的珍视(由眷念引申为重视): 《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k3HPY}-  
二是“惠怜、仁慈(由情感扩展至行为): 《孟子·梁惠王上》:“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慷慨给予) 三是男女之慕:《楚辞·离骚》:“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隐含对理想之爱)  四是嗜好、偏好: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  五是吝惜(反向引申,因过度珍惜而不舍得):《老子》“甚爱必大费”   qy9RYIfZ  
fAMk<?  
         “爱”字的语义演变规律:从具体行为(徘徊眷念)抽象情感(珍视)道德化(仁爱)泛化(喜好)。 %M=Ob k  
o#D;H[' A  
         大家是否知道,为何称夫妻对方为“爱人”? 古代“爱人”多指“爱护他人”(《论语》“节用而爱人”)或“所爱之人”(泛称,非专属配偶)。一直到20世纪中叶后,“爱人”才成为中国大陆对配偶的特称,取代“先生/太太”等旧称,原因包括:革命文化平等化:消除封建等级色彩(如“妻、妾”之别),强调婚姻平等。还有语言去私有化:“爱人”淡化夫权/父权标签,突出情感联结而非宗法角色。更有政治正确性:与“同志”并行,符合社会主义家庭观(婚姻以爱情为基础)。 Skb d'j  
(mNNTMe  
         汉语“爱人”强调婚姻内的情感共同体,不含情欲暗示,而是正式称谓。 !iys\ AV  
vky@L!&,  
         那么,为何又称男女之间的特殊感情为“爱情”? “爱”本含深情,“情”本指“情感实感”(《礼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在汉代后才“爱情”连用,如《汉书·匡衡传》:“爱情之至,莫过夫妇”,但初期多指“爱的情感”而非专指男女之爱。儒家思想:夫妇之爱是“人伦之始”(《周易》),但受“发乎情,止乎礼”之约束。  道家:自然之情(如庄子“鼓盆而歌”超越生死之爱)。现代思想解放:五四运动后,“爱情”成为个体解放、反对包办婚姻的符号(如鲁迅《伤逝》) <WHu</  
 4 Wb^$i!  
        “爱”字从行动化眷念升华为普遍性情感概念被现代性重构为平等婚姻(爱人)和浪漫关系(爱情) 的核心能指,折射了中国社会从宗法伦理到情感本位的变化。 %OIJ.  
3 >~W_c9@  
          一个“爱”字,是如此的丰富多变,其一旦与“人”与“情”交合,则让人为之“上下求索”,为之“倾情而出”,“爱”得热烈,“爱”得纯净! s9Tp(Yr,k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7 条评分 金币 +7
(post by :2025-08-21 06:49:34)
 (0人推荐) 这篇文章真不错! 给帖子评个分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1、回复广告信息一律封号 2、粗口、谩骂、攻击一律封号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