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回来休息、调整一天,就寻思着到乡下山里转转,弄点时鲜货,以呈口舌之快。自嘲一下:一息不歇的老活牲,充满活力,尚有激情[坏笑]
zz02F+H$Y 七点多出发紧赶慢赶,到山脚下已有八点出头,套鞋护帽迷彩装,步窄蹄疾后岗上,拿上工具带上蛇皮袋,鞋帽手套全副武装 ,向杂木丛生处进发,像只穿山甲,低头弯腰,披荆斩棘,抓住牢靠的葛藤,踩实脚下的碎石,每一次跨越每一步攀登每一次穿行都要付出体力,汗水浸湿上下衣服,阳光映照出灿烂的笑脸!
/A##Yv!biR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手脚并用上下折腾,既要注意头上乌饭叶树又要留神脚下的小笋,苦战四个多小时,两三个蛇皮袋已经满满当当,完了还要耗尽最后一点力气拖着这重重的收获翻山越岭回到泊车处,装货上车打道回府。
xp><7{ 乌饭草学名南烛叶,溧阳宜兴一带每年四月初八,流行用乌饭草捣烂、兑水、去渣、浸入糯米,这样植物汁液会附上米的表面,然后再蒸煮,乌黑发亮的糯米饭清香扑鼻,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据说这样制作乌米饭源自木连救母的故事,其实原理跟贵州一带印染蓝布有相似之处,属于生化反应吧。采摘过程中乌饭叶的清香沁人心脾,有香非花,有甜非糖,难以描绘难以忘怀!采摘乌饭草也有讲究的,偏嫩(颜色浅手感柔汁少)偏老(颜色偏红手感干硬脆汁也不多)都不行,要成熟叶厚汁多,这种捣烂后溢出的汁才多,跟三月三荠菜花煮鸡蛋吃的原理一样,并非三月三有特别,而是一般三月三时荠菜花的根茎既不过嫩少脂膏也不过老干枯没汁。居然乌饭草也有公母之分,公的俗称毛乌饭草,其汁没有吸附印染功能,又长知识了!
g/VC$I!' 小笋满野红烛状,拗足麻袋伏归乡。小笋品种很多,其中水竹、实竹为上品,味道鲜美,其他的品种就一般般了,今天拗的都是水竹。雨余春笋满林生,暮春挖笋趣意浓!挖毛笋也有讲究,需物色出土不久、生命力旺盛的,俗称黄芽头笋,回笋老笋就没吃头,毛竹的大小年是人为定义的,同一季节不同的山上也可以定义为不同的大小年,假如毛笋出得多可以留作长毛竹,称之为大年,出则少则可以定义为小年:大年留竹不挖笋,小年挖笋不长竹。
7+=j]+O 回到家里已是一点半,全部腾倒出来,分类处理:乌饭草铺入竹簸箕去枯枝择净,小笋剥壳入水煮开,毛笋分包若干份,一份敬老,一份赠兄,一份馈邻里,三份送同学,多余的留给自己,亲情友情,一片冰心在玉壶,洒向人间都是爱[呲牙]
1\zI#"b ^ yHT}rRS8
%'^m6^g;
5Ko"-
}qbz &%R
ilFM+x@
V@cRJ3ZF
AS4m227
15 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