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随笔:《一条大河波浪宽》
改革开放四十余载,物质丰盈的春风不仅吹醒了沉睡的市井,更让精神文化的原野绽放出斑斓花朵。犹记得八十年代起,霓虹灯下的歌舞厅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直至今日,KTV包厢里仍回荡着此起彼伏的欢歌——那些借着酒意与情意纵情高歌的身影,何尝不是时代变迁中最鲜活的注脚?
身为新闻从业者兼法律顾问,我常在社交场域辗转,席散后总被友人热情邀约至歌厅助兴。然则五音不全的缺憾如影随形,除了《东方红》等革命经典尚能勉强成调,面对当代流行曲目只能望洋兴叹。这人生憾事却意外造就了另一番风景:我愈发沉醉于歌词构筑的文学世界,在字里行间寻觅诗情画意,在韵律起伏中感受时代脉搏。
近日重观电影《上甘岭》,当乔羽先生执笔的《我的祖国》旋律再起,那些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词句忽如春潮漫涌。且让我们循着文字的涟漪,共赏这阕流淌了半个多世纪的乡愁。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开篇两句便勾勒出流动的画卷。我的故乡长荡湖畔,秋日暖阳总将湖堤镀成金箔。挎着竹篮割猪草的少年时代,西望是无垠稻田翻涌成金浪,东眺是千亩芦荡翻飞着雪絮。堤岸与苇塘间那条蜿蜒的河道,白帆点点如云影徘徊,逆水行舟时纤夫的号子穿透晨雾,船老大粗犷的吆喝惊起群群白鹭。这般水乡图景,竟与歌词中的意象完美叠印。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这质朴的比兴里藏着东方美学的密码。不必浓墨重彩的修饰,不着香艳绮丽的辞藻,却在留白处勾勒出青春最美的轮廓——那含苞待放的娇羞,那海纳百川的胸襟,恰似水墨丹青中的虚实相生,引人遐思无限。
最令人拍案者,当属"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对仗。十四字道尽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待客之道与御敌之智,将温良恭俭与刚毅勇决熔铸一炉。这般刚柔并济的处世哲学,恰如青铜器上饕餮纹与云雷纹的交织,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经典之所以不朽,在于其总能穿透时光的迷雾,在每个时代找到新的回声。当KTV里年轻一代仍在传唱这首老歌时,我们恍然惊觉:那些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那些镌刻在土地上的集体记忆,从未随潮汐退去,而是化作永恒的精神坐标,指引着代代中国人寻找心灵的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