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花,顾名思义就是灯上之花。那灯,不是用电的灯,而是燃烧煤油的灯。
Nd61ns(N [[VB'Rs .V\:)\<| qb7ur; s_Gf7uC jL9to6 Hmr |s*tRag Y|N.R(sAs& 凡年过半百的农村人,大概都曾见过这种灯,我们这里叫它为洋油灯。洋油灯也叫美孚灯。不过我小时候,家里还舍不得买一盏洋气十足的美孚灯。洋油灯都是父亲自己动手做的。先找一个约三寸高的玻璃瓶准备盛洋油。然找一块洋铁皮,把其中一块剪成比瓶盖略大些的圆形,中间打个孔,用来替代原来的塑料瓶盖。再取一块长约一寸半的铁皮,卷成香烟般粗细的管子插在圆形铁皮的孔里。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五寸多长的棉纱穿进孔里,上面露小半寸,其余的都塞在瓶里,这样一盏火油灯便做好了。
(eF "[,z QAKA3{-( szU_,.\ '7/c7m/$X< 那年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只是农村人心中最憧憬的美好日子。
W)m\q}]FYz -
4nSiI k5]`:k6 5Ak6
q(\ 黄昏至吃晚饭时,还舍不得点上洋油灯。如有小孩闹着要点灯,大人总是用筷子把碗一敲,吼道:“不点灯夜饭就会吃到鼻孔里去?”小孩被一怼没声音了,心想也对呀,那热气腾腾的粥没灯不照样往嘴里灌吗?屋外再也没光线照进屋时,大人才关上门,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屋里摸出火柴,轻轻一划,开始点灯。那火焰就如快乐的小孩,先蹦跳了几下再“忽”地立了起来。刹那间,屋里装满了昏黄的光亮,挂在墙壁上或横梁上的各式农具投下了奇形怪状的丑陋影子。
bf-V Q7 i[a1ij= @DA.$zn& =/L
;}m)7 图片
cuo'V*nWQ ":,J<|Oy ok<!/"RX$ 4WZ"8 O2C&XeB:4 $jgEB+ \N"=qw^ t 我用洋油灯是为了做家庭作业。小孩头发长得快,家里又舍不得多花一毛钱勤给我们理发,满头经常是浓密而杂乱的长发,做作业时一不小心便听到了“嗞嗞”的声音,连连抬头又闻到了头发燃烧的焦枯味。做了一小时作业,一抠鼻孔里手指上满是污迹,不过早已习惯了这种场景,更不会考虑倒底有多少烟灰已被吸进了肺这个问题,那时,大家活得简单而快乐。
o<nkK+=Afm >.f'_2#Z& v* /}s :a D0a3%LBS/2 = s$UU15 xO2CgqEb p}O[A` x^P ~+(g S
0L"5B@ R`!
'c(V 其实,那洋油灯留给我最深的印象便是那火红的灯花。有时把灭洋油灯“扑”地吹灭后时,随着一阵乌烟袅袅升起时,也会留下一朵闪烁着光亮的灯花。看到灯花,全家会由衷地兴奋一下,据说看见灯花就预示着会有客人上门。有客远方来,对我讲是一件喜事。无论亲戚带了一段甘蔗或一块麻饼都能让我开心十天半月。何况,家里也会杀只鸡或买条鱼招待客人,这又让是我们姊妹仨欢呼雀跃的一件事。正因为如此,在吹灭洋油灯一刹那,我希望会有灯花横空出世。
^Y-
S"Ks ]9/{ 15tT%TC $3Srr* m*Q*{M_e bf1EMai" ^=V b'g3P~ 有一次,屋外刮起了呼呼的东风,那风从呲牙咧嘴的破旧门里钻到了屋里,把洋油灯的火吹得东倒西歪。父亲吹灭灯时,见到了喜庆的灯花,他随口道:“明天你外婆要来了。”果然,第二天外婆来了,这是唯一被父亲说准的事。我问父亲:“你怎么知道外婆真来的?”父亲笑而不语,过了半晌又道:“你自己动动脑子。”这件事埋在我心里几十年后,我才弄明白怎么一回事。
P
gK> Z, 76r RF mj9r#v3. B gB]M3Il z;d]=PT 52>,JHq K~ShV yi$ Jk}w 原来,那夜风刮着油灯,那火势必比平时要旺,但那火油却仍然靠棉纱一点一点漫上去,所以油不够供应时把棉纱燃了,灯一熄,当然有了灯花。又因为天起了东风,第二天便下起了雨。好久没上门的外婆趁雨天不用干农活,冒雨看望外孙男女来了。
L>Soj|WUy( U|}Bk/0.
[
[;vZ ?wQaM3 |^: F F7 >@wyiBU ?R VY%s;g _k2*2db 这是唯一发生的灯花来客事件,却让我记忆了一辈子。
nFY6K%[ $wx)/t< /WWD;keP5 s`Z'5J;S v<c@bDZ> 22gk1'~dO .S=^) ?cdjQ@j~h 9XSZD93L +X &b Zr
U9oy&!C $X%'je 3A>Bnb h8me.=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