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耕牛是过去农村用来耕地的,诗云:“十亩荒田半日耕,垂涎野草恐鞭声。蹄沉更觉归途远,尖角常常挑月明。”这首诗就是写耕牛的。另有:“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潏潏。”以及“朝出牛亦出,暮归牛亦归”等等。这些诗句,都是诗人描写当时耕牛的辛苦和劳累。耕牛犁田,在我国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以前在农村,在没有机械化的年代,农田的土壤耕种,主要是靠耕牛来完成的。也就是说,那时农村的千亩良地,万亩土壤,就是凭借着耕牛拉的犁头,一犁一犁地耕种的。所以过去耕牛对农民来说,以及对庄稼的收获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人们一直把耕牛当成宝,崇拜有加,非常爱护,甚至视耕牛为生命。那时尤其到了农忙季节,耕牛在这个季节里,日夜耕耘,非常辛苦,所以在农忙之前,人们会更加精心饲养,此时除了喂给一些青棵嫩草外,还用青草包扎一些黄豆,或其它有营养的饲料一起喂养,务必把每条耕牛都喂养得身强体壮,这样才能不耽误农活。
|,WP) ^?-wov$
3 cF4xUIZ 记得那时生产队里的耕牛,每晚都集中在队里的牛棚里,而且还专门派人看管照料,那时队里大多数的耕牛,都是由几位有经验的老农,从牛集市上挑选购买回来的。但也有些牛是自家队里自己繁殖的。繁殖的牛长大成年后,需帮它们穿鼻戴上鼻环,还需训练它们耕地。不过在训练的过程中,牛往往是不听使唤的,所以需派几个人拽着它们耕地,同时还不断地用鞭子抽打,以及大声地叱骂,就这样反复地训练后,才慢慢地学会耕地,不过其间牛受尽了苦头,看了着实让人心痛。其实耕牛是一种非常聪明,非常温顺,非常听话,颇有灵性的动物。记得儿时我们在放牛时,喜欢骑在牛的背上,由于牛身高大,我们根本爬不上去,于是我们就趁牛低头吃草时,用双脚踩着它的双角,嘴里连声喊道:“送角!送角!”此时牛还真的停止吃草,把头高高昂起,将我们送上牛背,而且每次都是如此,非常聪明听话。另外在蚊蝇较多的时候,它们会用自己的尾巴,不停地左拍右打,驱赶着身上的蚊虫。但耕牛是一种非常怕热的动物,可能由于它们不大出汗的原因吧?尤其在酷热的大伏天时,它们会经常跑到河中泡澡,人们也知道它们怕热,所以在田间劳动时,时常把它们牵入河中泡澡,以免耕牛热坏身体。
[^eQGv[S @ACq:+/Qc 在炎热繁忙的季节里,耕牛不但要天天在田间忙碌,而且还要忍受着蚊虫的叮咬,尤其那时有一种叫金苍蝇和牛虻子的飞虫,没日没夜地飞在牛的身上,叮咬吸血,赶都赶不走,非常讨厌。所以当时人们设法在自家村的附近,开挖了一个泥水塘,当时我们称之为“牛滚塘”,晚上就把牛牵入到水塘内,把牵牛绳扣扎在塘边的树干或牛桩上,这样牛整晚浸泡在水中,既能降温又能防蚊蝇叮咬。不过耕牛虽说是温顺动物,但发起怒来还是挺吓人的,尤其是两头陌生的公牛初次见面,先是昂着头相互怒视着,瞬间双方就冲上前去用双角拼命地打斗起来,那个场面着实可怕,斗得尘土飞扬,我们见了都吓得躲在一旁。如果此时一方斗败,另一方会穷追不舍,真是斗红了眼晴,几个人拉都拉不住,至今回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其实过去的耕牛,它们不仅仅是耕田种地,而且还要耙田平地等。除此之外,还要拖货送物,甚至还要拉石磙碾场地,踩浆泥砌土房等等。就这样,它们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吃的是青草,干的是重活,默默地奉献着,一直干到年老生病,不能动弹为止。所以宋代著名诗人李纲,在一诗中写道:“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我想这篇诗句也许概括了耕牛的一生,而且读来非常感人,潸然泪下。
raB',Vp +`l)W`zX ,!oR"b!
I|vfxf
7s}Eq~
D>
E N:_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