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随笔:《小暑煮黄秧与小暑里黄鳝“拔茅针”》
B 2&fvv? 进入小暑后,天气逐渐炎热,幼小时常常听老人们说“小暑煮黄秧”与“小暑里黄鳝拔茅针”。长大后才真正明白何谓“小暑煮黄秧”与“小暑里黄鳝拔茅针”,下面且听老马分别讲述:
jlzqa7 “小暑煮黄秧”这句谚语,十分的恰切且又具文学元素。一个“煮”字十分形象贴切地描述了小暑里田野里的水是何等的烫热,你不得不佩服农谚用字的传神!何谓“黄秧”?年龄大一点的且有过插秧种田经历的人都会知道,当初梅雨季节时插下的青青秧苗,由于刚刚与新水田的泥土“接吻”,双方还处在“害羞”之中,秧苗与泥土需要一段感情的培养,方能长出新的根须。为此,青色的秧苗暂时会转为枯黄色,因此被老农们称为“黄秧”。而青青秧苗转变成“黄秧”时,正好进入小暑时节,小暑时节又正是“炎阳”当空,所以便有了“小暑煮黄秧”的说法!
fm:/}7s “小暑里黄鳝拔茅针”,是我们溧阳地区的一句俗语,具有地方特色,别的地方的人可能听不懂,当然,溧阳当地的后辈们大多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他们根本也不知道“拔茅针”是何等事!先来普及一下“拔茅针”的知识:过去纵横阡陌的农田里,有着一条条长短不一,宽窄不同的田埂,田埂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杂草,其中有一种草叫做“茅草”,喜欢生长在旧田埂的两侧,它们在初春时节,便“春风吹又生”,每到阳春四月间,茅草便长出长长的新叶,在新叶间便有含苞待开的草花,而含苞未开的嫩草花,长长的,细细的,嫩嫩的,躲藏在草叶的心窝,这便是人们所称的“茅针”。由于“茅针”细嫩且含有淡淡的清甜味,孩子们特别喜欢吃,当然,这也是当年苦涩年华特有的味道与魅力!小孩们在放学割猪羊草的时候,便一起争先恐后地“拔茅针”,边拔边吃,并且常常拔了一大把带回家,在夜晚玩耍时与小伙伴们一起分享!
xdp{y=,[ 说完“拔茅针”的掌故,再说其与黄鳝的瓜葛。由于过去农田里基本不用什么农药与化肥,即使偶尔用一些,也不会给农田带来污染,因此,过去的田埂上便成了黄鳝最喜欢的地方,它们在大大小小的田埂上钻洞作窝,长年的“以埂为家”,于是乎田埂的两侧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黄鳝洞。到了小暑时节,由于水田里灌满了水,黄鳝便在夜晚出洞觅食,白天由于炎热,便躲在洞里休息。此时,正是爱捕钓黄鳝者的大好时期,他们拎着竹篓,手提钓钩与挖撬,沿着田埂寻找黄鳝洞。由于黄鳝洞很多,捕钓人蹲下后就不用站起来,一个洞一个洞接连地捕钓,一条接一条大小黄鳝上钩入篓,不用几个小时,便能捕钓到好多斤黄鳝!由于捕钓得又快又容易,似乎和蹲在田硬上“拔茅针”一般快捷容易,所以便有了“小暑里黄鳝拔茅针”的说法!此句谚语运用了比喻与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极了,生动极了,怪不得伟人深有体会地说:“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向现实生活学习语言。”
)"
|g&= 现在农村的田埂上已经光秃秃的了,在除草剂的威力下,杂草已经不敢蔓延丛生了,也基本见不到长茅针的茅草了!即使仍旧有茅草,春天仍然有茅针长出,但是肯定不会再见到“拔茅针”的人了!现在大小田埂都在,但田埂上已经见不到黄鳝洞了,黄鳝们在农药、化肥的威慑下,早已逃之夭夭了!时过境迁,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童年记忆,只能成为一缕乡愁留在心间,在空闲时间,独自慢慢咀嚼!
Bn47
O~ u[PO'6Kzd {EZ
; :uhvDYp(- In=
3#u
,M ma?569Z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