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工分簿的主人是我母亲,当年下放之地,不是在富乡,恰好相反是在一个穷乡----某某棚大队,大家一看到“某某棚”的地名就知道是玗乡,而且是外省移民大军的聚居地,特点是良田少,交通差,优点是当年就连日寇占领溧阳期间,也不敢冒然去水玗之地扫荡。 *MB>,HU
那地方的人,虽然是百年前的外省移民,一直听母亲说,民风淳朴。 em'ADRxG+
因为我外婆的家族里有人在前朝当过小吏,所以在当年的时代背景下,株连是常事,你干活再拼命,表现再积极,也抵不过自身的ZZ背景。就算你在后来的工农兵考试里考得分数再高,z审就卡死读书升迁路。所以,我父母在乡下呆的时间,和其他同辈人相比,算是长的,也是承蒙当地乡亲的照顾,我父母感恩至今。 &g
PP#D6A
大概是1990年亦或是1991年春,我父母带我开了一辆面包车,回到了那个村。听说,村貌几乎没变,稻草竹子搭的知青宿舍都还在。去当年的村领导家拜访,却吃了个闭门羹,后来才知道,当面包车沿着水玗的小田埂路缓缓开进时,老支书隔着老远看到面包车,以为是zf的计生办来抓人了,他一脚深一脚浅的迅速跑回家,带上二胎待产的儿媳妇以及全家老少都从村后水玗跑了。以至于咱与他们全家都错过了相聚的机会。这个插曲,也算是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很具现实意思的事,故提一笔。 &O^-,n
那一年,我们还去瞻仰了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那一年,的水西村,指挥部完全不是如今的样子,当年尚未开发,水西村的新四军指挥部周边,几乎和新四军时期的水西村老照片一模一样的村貌,从训练的场地到周边的水沟,都与50年前一样。 k/D{&(F ~
vxHFN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