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鲢胖头”的前世今生(三 )鲢胖头有了归家感
J"m%q\
'
@h ,h=X
(:tTx>V#
溧阳人说的“鲢胖头”或“花鲢”, 学名叫鳙鱼,也称之为胖头鱼,又叫大头鱼,是中国著名四大家鱼之一。这鱼头大而肥,肉质雪白细嫩,产地、产期与鲢鱼相同。鳙鱼的外形与鲢鱼相似,但也有区别,鲢胖头,头大,占体长的三分之一,体侧发黑且有花斑,眼位较低。生活于河流、湖泊中,冬季多在河床和较深的岩坑中越冬,分布长江流域下游地区,是我国重点养殖鱼类之一,鲢胖头属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鱼类,据说对心血管系统很有保护作用。 WM~J,`]J
水库一建好,也就是大坝合龙不久,人们就发现水库的地理环境和水质对养鱼来说太理想了。这一万余亩的养鱼水面,没有河道外通,属封闭型水面。库区源头深山重叠,竹木丛生,覆盖良好,有机物丰富,浮游生物多,而且让人惊叹的是,库底聚沙石多、无淤稀、水质好、库水肥,非常适合鱼类生长,尤其适合鳙、鲢鱼的生长。从1959年秋开始,水库购买鱼苗5万尾入库投放,1960年购苗入库42.5万尾,同时结合坝身续建施工坝外取土,开挖整理鱼苗池。由于购苗长途运输,成本高成活率低,开辟鱼苗自育自养基地,水库将每年采购长江天然花仔(鲢胖头幼苗)运回,自己培育鱼种。在江苏省水产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开展人工授精的科学试验,一举获得成功。从此结束了依赖采购长江花仔的历史。 sa\|"IkD2
应该说把濒临灭绝的长江花仔成功移到溧阳,当年的沙河水库的领导、科研人员、渔业工人立下了汗马功劳:1961年投放20.5万尾,1962年92.5万尾,到1964年共向水库投放鱼苗241.2万尾,其中自繁鱼苗229.7万尾,鱼苗投放基本达到了自给。1965年,在省水产科研单位的具体指导帮助下,开始了对“鲢胖头”即鳙鲢母鱼的人工孵化试验,并增建了流水孵化设施,经过反复实践,人工繁殖鳙鲢种鱼苗大获成功,为“鲢胖头”扎根天目湖奠定了永久而坚实的基础。 '[7C~r{%
记得当年水库刚建好,一位老者说:“沙河水库放养了一千万条成鱼,全年可产3600万斤,时年全县45万人口,一年每人可吃到鱼80斤以上,大大改善了人民生活。”老人这句话拿到今天来说,就不稀奇了,但这可是60年前的话呀,那时的人们最大的目标还是填饱肚子,在当年的码头街、西大街、南大街、东大街菜场以及集镇摊位上,难的一见的鱼虾,尤其是鲢胖头,每市斤要0.35元,谁买得起呀! wz*)L
(pP
不是说当年吃不到“鲢胖头”的埋怨,而是说沙河水库的鳙鲢肉质鲜美,每当迈步在当年溧阳的黑市桥口,或行走在百年前形成的渡船口临时馆码头,或紧挨码头街“接官亭巷”的水产公司码头旁边,你或许会有一种感觉,在一些摊位上,为啥“鲢胖头”会特多?难道这大头大脑的鱼是溧阳的特产,溧阳的唯一?笔者至今记忆难忘! `?Y_0Nh>
其实,沙河水库自建库以来,最大的养殖业就是养鱼。从1962年到1978年这18年间,共向社会提供鲜鱼447万斤。渔业总产值178万余元。从此,水库的鱼成为每年溧阳节日市场的一大亮点,也成为水库招待来宾的一道美食。而且水库的成鱼,特别是“鲢胖头”个特大,每条足有一二十斤重。如1962年沙河水库大雨,库区水陡涨,涵闸排泄几小时内一次外逃成鱼10万余斤,每条鱼体重均在20斤左右。瞬间灌区的民众大喜,拿着锄头、钉耙、鱼叉、竹竿、网兜捉鱼捞鱼,有的把捞到的大鱼卖掉,着实赚了一把,有的还盖起了房子。可见,那时在水库中养的“鲢胖头”之多、之大。当年靠“鲢胖头”发水逃脱让其致富的村民至今还有人在,说到当年捞大鱼的往事,感叹道:“水库逃出来的鲢胖头真大哟!” oyi7YRvwd
EZgxSQaPH
RPa?N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