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喜欢学习书法,无论是大人小孩老人,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书法就是仅仅拿毛笔写汉字,仅此而已,其它对于中国书法的一些基本概念、含义、涵义一无所知,所以我认为在学习书法前有必要先了解书法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书法的发展历史,书法书体【甲骨、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演变历程,书法的基本特征等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书法学习同样如此,要更好的学习书法,对一些简单而基本的书法理论知识了解也是不可缺少的。这样学习书法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中国书法概念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从表面字义理解,书法指书写的法度。生活中,书法一词另具备以下含义:第一,某幅书写作品的代称或者所有书写作品的统称;第二,一种艺术类别,一般指书写汉字的艺术。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由此可知唐代书法的法度追求最高、最严谨,唐代书法成就也是书法史上最顶峰的。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中国书法内涵
1、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2、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的内容。与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式意味很强。
3、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书法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而在这些理论中又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关于书法中如何表现“神、气、骨、肉、血”等范畴的理论,关于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论以及创作论、品评论等等,都是有着自身的体系的。
4、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字法、构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书法笔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内容。笔法也称“用笔”,指运笔用锋的方法。字法,也称“结字”、“结构”,指字内点画的搭配、穿插、呼应、避就等等关系。章法,也称“布白”,指一幅字的整体布局,包括字间关系、行间关系的处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浓、淡、干、枯、湿的处理。
中国书法特征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悠久的汉字书写艺术,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独特内涵并长期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化遗产,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时期,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体系,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书体形式,历经几千年的进程,千锤百炼,形成了严谨的美学规范。书法家们在进行创作时,不仅需要掌握笔画、结构、布局等基本技巧,更需要有内在的修养和情感,才能创造出充满灵气和生命力的艺术作品。书法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和象征,有着博大精深文化内涵,蕴藏着民族尊严和劳动智慧,富含哲思情理的文化魅力。书法艺术能够识美求善,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它以文字书写为载体,反映了生命的本质与纯粹,抒发了心灵意境和人文精神,而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吼书、丑书、怪书等江湖书法完全与书法艺术的内在本质背道而驰,所以,书法必须正本清源,矫枉过正。书法是由汉字书写发展出来的一种艺术性的文化形态,具有实用性,艺术性,文化性的特征。
1、书法的实用性
书法是一种汉字的实用书写形式。现在界定的书法范畴,和汉字发展几乎是重合的。这是典型的用后来概念定义历史的做法。比如董作宾、罗振玉等甲骨文研究者把甲骨文发展成了一种书法艺术形式,而我们就理所当然的认为甲骨文是更早古人的“书法创作”。这其实是一个误解的概念,就如同很多人认为苏轼、王安石仅仅是文学家一样。在汉代之前的汉字形式,仅仅具有实用性,书写者并没有书法艺术所调用的身心状态,他们也并非为了创作艺术而去写这些内容,而完全是为了实际应用。书法留下的政令书写,墓志碑刻就是此例。
如《多宝塔碑》《神策军碑》《九成宫醴泉铭》等并非艺术层面的创作,只是政令的书写,体现了书写者自发的技术性。广义的书法含义在古代是文字沟通的一切形式,而后来的具有艺术眼光再来看这些实用性书写,则会从艺术角度产生一种新的取意,这是后人的新发现,却不是前人的本意。后人看到甲骨文金文的妙处,是后人在审美高度上对古代实用性书写上重新定义的一种美学新发现。这种美学是后人赋予和发现的,并不是古人创造的。若书法学习者本身没有艺术积累,去练这些碑只能练出后来的一种书法实用性,即技术性。现今的书法已经没有古代的沟通实用性,只有装饰性和书写的工整性。相当数量的学习书法者,需求正是这个,却在概念上误以为实用性的含义就是书法的全部意义。 2、书法的艺术性书法是一门艺术。只有在古人情理需要借诗文抒发,而又以笔墨方式表达的时候,才是艺术定义中的书法。这里的书写并非刻意,着意的是文采诗韵。这有这个时候留下的书法,才是艺术性的书法。多见于书信手札诗词手稿。比如《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这些着意于文,不着意于书写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具有艺术性的书法作品。读写这些帖,才是真正的在感受艺术层面的书法,才能通过书法还原当时的情境,体会与古人书写者类同的身心调用,才真正的取了他的意。
艺术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也是一种修炼方法。古人作书,一方面是自我的表达,另一方面则是一种自我映照和调养。在现代,书法的艺术性则是人们学习古人在书写中观照自身,书法己意,体察内我的一种方法。大概是东汉中期,文人们开始揣摩书写的美感和乐趣,也产生了一些只关注书写艺术的著作,如蔡邕的《篆势》,崔瑗的《草书势》,他们开始用物象来比喻书法,给后人以启迪,创造了日后书法艺术的辉煌。这一书法的艺术功能,兴起于东汉,成熟于魏晋,在唐宋大放异彩。从字体来看,实用性书体的发展脉络是直线的,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为主脉,从隶书开始分脉艺术性书体,如草书,行书等。 书法的艺术性是在实用性中产生出来的,从开始的毫不在意艺术,如甲骨金文小篆;到后来沉浸其中。东汉赵壹在《非草书》中便抨击时人痴狂学草书的风气,可见东汉时候,书法的纯粹艺术性是一种凸显的现象。而抨击则体现了对书法文化性的关注。3、书法的文化性
我们现在用现代人习惯的“分而解之”的方式去解读书法,实在是为了论述清晰。而中国文化的思维从来是全息而整体的。在艺术上从不认同单一性和纯粹性,艺术性和文化性往往都绑定在一起的,这和西方截然不同。这也是很多人用西方现代美学看古代艺术常见的误解。
赵壹《非草书》中对草书艺术的批评,并非艺术批评,而是一种从宏观意识形态上的考量。他思考的层面是思想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会认为过度沉迷艺术是“玩物丧志”。故而,书法蕴含的文化性就十分重要。一方面,书法的文化性体现在书写者的人格人品和政治主张上。清代傅青主贬赵孟頫而扬颜真卿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的评价是一种伦理的意识形态的评价,其实不是艺术评价。古人看待艺术是立体的多角度的,伦理与意识形态的评价深刻的影响了艺术评价。这就是“字如其人”的发端。另一方面,是我们现在看古人书法,能感受到个人和时代的性格,风度,格局,思想,神采。由此产生对古人的深刻认识,甚至启迪现代人的思想性。这也是当代书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因为书法蕴含的信息立体而宏大,大量的墨迹是文化研究的很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