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得我在村上念小学时,学生特别多,每个教室里都挤满了同学,几乎每班都有五十个人左右,而且这些莘莘学子仅是本村人。到了念初中时,邻村东山村水产村的学子也来了,于是六年级和七年级各开了二个班。那时,位于村中的学校里书声朗朗,一派朝气蓬勃。
M,li\)J!& @0t[7Nv-1 放学后,把不多的作业做完后就成了我们快乐的空间。有的肩搭菜篮上山割草;有的下河摸蚌捉鱼;有的学着电影里的侦察兵在村里抓“特务”;有的钻在草堆里捉迷藏;有的挖乌泥做手枪……
.%.7~Nu, X9FO"(J 这一群人散落在村子的各处就像一只只猴子窜上跳下,自娱其中。
ly6zz|c5 #wRhR>6 虽然这些人天天生活在村里,但由于村落大,一些长辈看到有些生龙活虎的少年总会好奇地问:“这是谁家的儿子呀?”当有人告知这是某某人的儿子后,顿时恍然大悟:“难怪这脸很像某某。”
MY
c& (F.w?f4B3 当时我年少,整天和村上的小屁孩们混在一起,对他们了如指掌,所以听到长辈问这问题时,总觉心中好笑,笑他们眼拙,连村上人都不认识。
X;)/<:mX f>ktv76 谁知,眨眼间,命运轮回,现又轮到我问:“他是谁家的儿?”
n4+q7 U{[YCs fk 这一方面是我渐渐步入老年了,而另一方面确实现在的孩子们难认了。
vZ srlHb }}~a4p>% 试想:现在村上学校早已改成了老年活动室,一批批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到镇上读书了,放学后功课繁忙,几乎没时间在村上转悠戏嬉,即使有点空闲,网络世界又成了留恋不舍的地方,他们其实都成了圈养的大熊猫,村上人自然很少有机会与他们相见了,当然更谈不上聊天了解了。
n9J{f"`m #rBfp|b]1 这些人长大了,又到大城市去深造读书了。渐行渐远,家乡的印象愈来愈淡薄,他们的心早已飞向了远方。
U2W Hs3 [v*q%Mi_ 过年时,他们回家了,当你看到这些养得雪白羊油,操着一口普话的年青人笑问他是谁家儿时自然不奇怪了。
!|u?z% 3^y<Db 换位思考,他们难得回家一趟,与父老乡亲产生不了共同语言也情有可原了。
2@2d
| D g0rVV6c 于是,农村产生了一批“陌生的家乡人”。
;i?2^xe^~c /JC1o&z_T 搞好“三农”以人为本,这注定要任重而道远了!
UXpp1/d|e vF'>?O? ;sAGTq wik<#ke
oS9Od8 hf2bM
`d l,l6j";ohd zSfUM.fM 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