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洗浴(澡)也与洗脸刷牙一样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龙头一开热水自来,想什么时候洗就什么时候洗,洗头膏、沐浴露、护发素等现代洗护用品也已成为普通家庭的标配。这在三四十年前的乡村却是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当年,农家人洗浴不仅困难而且简陋。
|Oaj
Jux 旧时的乡下,洗浴主要由村民在自己家里解决。一年四个季节基本都是靠一只脚盆、一盆热水、一条毛巾解决问题。那时,除了夏天能够做到每天洗浴外,其他时候只能是做到每天用一个盆子洗洗屁股,洗洗脚,隔上十天半月才会专门放下脚盆全家人一起轮流洗一次浴。农家洗浴用的脚盆,是专门用木头箍成的,长1.5米左右,宽约50厘米,深约30厘米,两头椭圆的长形木盆,成年人坐在里面基本能将腿部伸直。每次洗浴时,先要在脚盆的一头垫上一块砖头,使盆子一头高一头低,这样才能将有限的浴水集中到一起,便于掬水洗身。
W/R-~C e 脱光衣服,坐到盆里先用干净的浴水先把头发洗了,然后从上到下把身体仔细地用水洗过一遍。那年头夏季里洗头基本就是用浴水将头发冲洗一遍擦干即算,若需要用肥皂等彻底清洁头部的话,一般都要隔上一段时间专门洗一次头,头发长的女性洗一次头往往比男性洗一次浴还要麻烦费劲。
dv\oVD j#XU\G 秋末初冬天气渐冷,再也不能像往常那样烧锅热水放下脚盆就洗。在那没有热水器更没有暖气的年代,为了不因洗浴而受凉引起感冒,许多人家都会选择一个天气晴好阳光充足的日子,先把煤球炉生着,在烧开几瓶水的同时把室内的温度提高一些。然后一个接着一个地去洗,洗完一个人换一盆水,下一个人接着洗。在这样的天气里洗浴就好像打仗一样,以求速战速决。如果是大人为小孩洗浴,往往先要用手先掬点热水拍拍小孩的前胸后背,嘴里叽哩咕噜念几句健康不受凉之类的童谣,然后再在他人的配合下给孩子上上下下、仔仔细细地洗上一遍。
mCpoaGV_ 最早的记忆中冬天村里人家还有在浴锅里洗浴的风俗。锅浴的形状与普通农家柴火灶上的烧饭炒菜锅一样,只不过锅子的口径较大,而且是四方形的单眼灶,高度比一般灶头要低一些,以方便洗浴者上下,灶台都是建造在灶屋或者柴房的角落里。灶头除一面对外供人上下,其他三面都是用砖墙围起来的,隐蔽性相对较好。“浴锅”是直径大约1.5米的生铁锅,没有锅盖,锅边上放着一块直径40多公分的椭圆形木板。木板的一面平整,一面成凹凸形,人坐上面既能防滑也能防烫。需要洗浴时预先把锅内倒满清水,用柴火将水烧热。入浴者边在锅中沐浴,家人边在灶膛里添柴烧火,这样既能保持锅中的水温,还能保持室内温度。
[[u&=.Au 在锅浴里洗浴也是有规矩的。一是换人不换汤(即一般情况下一家人洗浴,锅里的洗浴水是不换的,乡下把换洗浴水称为换汤);二是男的洗完女的洗;三是洗浴时不能使用肥皂。这样做的目的是既能保持浴水相对清爽不换汤,也能节省不少柴火。
vCNYqa)m: jZY9Lx8o 过去,凡有浴锅的人家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好。每当主家开锅洗浴之时,左邻右舍都会闻讯而至,乘机洗个“便浴”。乘机洗浴的人家一般也都是全家出动,并且会自觉地带上一些柴草,比如麦柴、豆芥、芝麻秆等火力比较旺的干柴。待主家洗好后换上干净的浴水,把水烧热后家人再逐个清洗。前来“蹭浴”的人越多,表明主家的人缘越好。屋外天寒地冻,屋内乡情融融,村里人家通过这一锅暖暖的浴水,拉近距离,增进感情。
;c>Rjg&[ 再后来不知谁发明了专门用来在家里洗浴的浴帐,给寒冬里洗浴的人们带了不少暖意。那时,即便家里再穷浴帐还是有的,因为买一只浴帐可比一家人去浴室洗一次浴合算得多。所谓浴帐其实就是用几块塑料薄膜拼接起来形似蚊帐的软性罩子,密封性、保温性好。洗浴时用绳子把它系挂在高处围成一个圈,留出一条缝供人进出,将长长的脚盆罩在帐内,便成了一个简易浴室。事先烧好几瓶开水备用,用脸盆将适量热水倒入盆中,不一会浴帐内便热气腾腾,白雾缭绕,赶紧脱光衣服钻到浴帐里的脚盆中,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浴,如果感觉水温低了便可用事先准备好的热水瓶向盆里加入适量的热水。这样洗浴人也从容了许多,人多的人家一家人轮流洗一次浴往往大半天的时间就过去了。有了浴帐洗浴自然要比没有浴帐温暖多了,尤其是小孩子洗浴之后的感冒发生率也降低了许多。
'uOp?g' 7 除了平常在家里洗浴,天气实在寒冷或者快要过年时,偶尔也会去街上的浴室奢侈一把。奔牛街上的国营浴室是开在戏馆弄口子上的,一般是在中午开汤,晚上结束。浴室又分为雅座和普浴,雅座除了与普浴间一样有躺椅外,人少环境也好,还有茶水供应,但洗浴却是在同一个池子里。进入浴室要先在门口买筹(票),那筹其实就是一根长约5公分,相当于食指宽度的一根竹片。上面用红色油漆做成了记号,比如一条杠的是普浴,两条杠的是雅座,三条杠的外加擦背服务。交完钱后,持不同规格的竹筹进入里间,只听到门口侍应扯着嗓子喊着:普浴X个!雅座X个!
Ie;}k;?- 进入到浴室的更衣间,先找到空位置占下。脱去上衣,将衣服交浴室里的师傅用长长的衣叉挂到座位上面写着序号的钩子上。脱下来的其他衣服则堆在座位上,换上浴室里专用的木屐(拖鞋),然后赤条条地下去洗浴。浴室的更衣间与浴池是用一个厚厚的木门隔开的,门上系着一根绳子,通过门框上固定着的一个滑轮与地面上一个木砣砣相连,用力推开门以后,不用回推便会“扑咚”一声自动关闭,从而减少了浴池里热气的跑冒泄漏,相当于现代门上的自动关闭系统。
t\+vTvT)RE 浴池分大池和小池两个池子,池子是用砖头水泥从平地砌成的正方形。人既可以泡坐在池子里,也可以坐在周边的水泥墙的边框上。小池里的水温要大大高于大池,上面还盖了几块木板,只有老年人或者皮肤比较耐烫的人才敢下去稍稍泡上一小会儿,亦或是站在边上用毛巾沾上水烫烫皮肤。
i`:r2kU:*W 大池里的水虽不很烫,但人刚刚从低温的环境里进来,一下子也是难以适应的,需要先坐在池子周边先用毛巾沾些水“热热身”,适应了以后才能进入池中泡洗。大约泡上个头二十分钟左右,爬上池边,先用毛巾将头发弄湿,打上肥皂将头发清洗干净,然后再从胫脖子到脚脖子,从前胸到后背,仔仔细细地擦去附在皮肤表面的污垢。有同去的则可以相互换着擦背,“调过去”“翻过来”,搓前搓后,直搓到毛孔全开,皮肤通红。当年,因经济条件有限,请人搓背自然是敢想而不敢做的事情。
>7V&pH' 当年的浴室为了保温,门窗都是密闭的。洗浴的人一多,池子里的水由清变浊,形同米汤。室内蒸汽弥漫,高温闷热,时间一长,人就会感到气闷难耐。洗好后一刻也不想在里面多呆,赶紧跑到外面的更衣间里透气。刚刚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浴室师傅大老远地就会先甩过来两条滚烫的毛巾,然后走过来用手中的另一条毛巾,帮你擦头、擦脸、擦后背,如果觉得身上还没擦得太干,你也可以问他再要一条毛巾。洗浴完毕,穿上衣服走出那闷热的浴室,速速吸上几口清凉的空气,顿感神清气爽,一身轻松。
QPa&kl 其实浴室在过去是一直被叫作“混堂”的。据讲,“混堂”一词也是有些来头的。因为早期的浴室面积都不太大,整个空间也是雾气腾腾,气味混浊。而且洗浴的人一多池里的水就会发浑,“浑”“混”音同字异,江南一带的人习惯上又把比较大的房间称为“堂”,“客堂”“课堂”“食堂”。许多人混在一个池子里洗浴,浴室叫作“混堂”自然也是名正言顺的。
{GH
0
J" 1z(y>`ZBq #P6;-d@a @{n2R3)k
B KH&xu,I - r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