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楼主溧阳小春于2024-01-09 20:54发表的 散文 故乡变质的年味 :
:er(YWF: 散文 故乡变质的年味
G>=Fdt7Oc 儿时,腊月一到村里就开始弥漫着浓浓的年味。春节是最值得期待的日子,也意味着一年之中最美好日子的来临。这些年,对于故乡,每一次的回归和别离都会给我带来愈加陌生的感受。特别是故乡的春节,再也没有儿时的味道。
z^vfha 腊月二十六、二十七是村里杀年猪的传统日子,清晨露水晶莹剔透,伴着雾气,村里的上空已是炊烟袅袅。天刚蒙蒙亮,我就起床和父亲一起搬柴火、垒灶台,心里乐滋滋的,全身都是使不完的劲。当初升的太阳爬上山头时,“嗷嗷”的猪叫声就开始回荡在村子的上空,吓跑了村里榕树上唱歌的鸟儿。村里杀年猪有一种墨守成规的默契感,邻里之间、家族里都是错开时间去杀年猪的,其目的是在杀年猪当天,摆上两三大桌的全猪宴,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大家聚在一起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畅谈收成,憧憬美好的来年。
zX lcu_rc 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各种各样的年画、手工剪纸,把泥坯子木瓦房装扮得焕然一新。当时,贴得最多的是伟人的画像、拿枪的解放军战士。在那年代,年画除了赋予新年的喜庆外,也折射了山里人的信仰。门口贴的春联绝大多数是出自村里的老师或是医生之类的“文化人”之手。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家庭情况,书写不同意义的春联。那时候我家贴的春联都是我拿着大红纸跑到我的启蒙老师家里,请老师帮忙写的。自幼右手残疾的老师,左手写出来的毛笔字刚劲有力。当年,我也很敬佩他的那一身书卷气。贴上他写的春联,我每天都会站在门口托起下巴,似懂非懂地唠念两三遍,心里也憧憬着自己有一天能像老师那样点笔书香,挥毫泼墨。 除夕夜,爷爷奶奶有条不紊地祭祀祖先,神台上摆放鸡、猪鱼肉和各种传统食品等祭品。从除夕到初三至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些天都会以各种独特的传统方式祭祀祖先、门神、灶王、山神、河神等,烧完纸钱鞭炮就会在村里陆续响起,新年的气氛浓郁而又热烈。小时候,过年前的三五天,我总是神不知鬼不觉地偷偷去试穿母亲压在箱底的新衣服和那双母亲一针一线纳着的“千层底”。不到大年除夕晚,母亲是不会让我们四兄妹穿上新衣服和“千层底”的。每次偷偷试穿后,我都会按照原来的模样整整齐齐地叠好,抹平,放到母亲床头的木箱里。年夜饭过后,母亲都会督促我们四兄妹认真用她事先准备好的砂仁叶浸泡的热水来洗澡。洗完澡后,母亲才从箱底里取出新衣服和她一针一线缝制的“千层底”布鞋交给我们。故乡的习俗是在除夕夜用砂仁叶浸泡的热水来洗澡,有祛除百病的功效,起到避邪保平安的作用。所以砂仁叶浸泡的热水澡是故乡80年代前,数代人的一种回忆。
.exBU1Yk@ 这些年春节回到故乡,我都会追忆故土的往昔。如今富裕起来的村民们,过春节比以前简单多了,凡是能在超市买到的东西,都不会亲自动手做出来。“千层底”布鞋,彻底地消失在故乡小村的水泥路上。年圩日,街市冷冷清清,不再有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腊月末“嗷嗷”的杀猪声,更是零星破碎。春联是现成的,买回来,贴上去,甚至不会看上一眼,念上两句。许多地道的传统小吃也在餐桌上逐一谢幕。鞭炮则比以前气派得多,家家户户都燃放烟花,天色一暗,村里的上空五彩缤纷,格外热闹起来。祭祀的流程则完全走样,电灯蜡烛取代了石蜡,只要通电它能一直亮在那里,不再有烧到天亮的香火,那份虔诚和认真已不在。记忆中的闹舞狮、打陀螺、搭台唱戏等娱乐活动则消失得无影无踪。
0CO@@`~4 .......
9HB+4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