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环卫的前世今生
——溧阳环卫三十年沧桑巨变 (四)
a%kvC#B
厕所文化 ="vg/@.>i
溧阳城早年的厕所都是旱厕,大多是茅坑,即地面埋一只大粪缸,考究一点上面搁块石板,以方便蹲着屙屎。相当一部分是建在街巷和单位的公共厕所,这些公共厕所大多是简易砖木结构房屋,屋顶都有气窗,这气窗主要是通风透气,以减少臭味,化粪池在厕所屋后。如厕位置一般是石板蹲坑,好一点的是水泥蹲坑,蹲坑位置视厕所大小,一般是一排小便池,一排大便的蹲坑。蹲坑几位或十几位不等,一般比地面高一两个台阶,那时的旱厕蹲坑有打油诗为证:“手拿令纸,登上令台,眼睛一瞪,把戏就来”。当年偌大的溧阳城,公共厕所很少,尤其是早上,在人口密集的居民区或学校,人们如厕都要排队。
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兴起,各街道、工厂、学校、机关新建的旱厕多了起来,在这些新建的旱厕中,要算1953年兴建的省溧中厕所最漂亮了。该厕所不但房子建的漂亮,而且墙面有气窗,屋顶也是二层透气窗,每个水泥蹲坑连成一排,整齐、干净、漂亮,连化粪池都做得很规范。到了六十年代,溧阳城的许多厕所年久失修,经常堵塞,上趟厕所真不容易。以当年如厕密度最大的码头街渡船口(今和平桥南侧)为例,由于该厕所处在人来人往的渡船口,又是人流密集的马路菜场,周边都是居民区和商铺,如厕的人流特别大,造成男女厕所经常堵塞,特别到了夏天,厕所里面不能进人,里面满地的都是粪便和尿液,臭气冲天。人一进去,“轰”一声,密密麻麻的大头苍蝇飞起,急着要大便的人为了解除痛苦,只得用几块方砖铺在满是尿液粪便的地面,踩着方砖到石板蹲坑上捏着鼻子大便,擦完屁股吐着唾沫匆匆离开。
地处居民密集区的公共厕所,更是女人们到马桶的天地,每天清晨,女人们一手拎着一家人排泄了一天的沉甸甸马桶,一手提着小桶清水和马桶帚(洗刷马桶竹条编制的专用刷帚),前来倒马桶。男人们争相上厕所、女人们争相倒马桶吵闹声,加上女人们用马桶帚洗刷马桶发出炸耳的“唰唰唰”的响声,组成了每天清晨溧阳城公共厕所独一无二的的交响乐。因为那时公共厕所没有清洁工管理,故每天清晨喧嚣过后公共厕所到处都是一片狼藉。
上世纪七十年开始,溧城清管所对所有公厕实行一天一清扫的办法来保持公厕卫生。每个公厕外建有个水池,公厕保洁员每天需要从河里挑十几担水倒入水池里,供周边居民倒马桶时洗涮,然后保洁员再把公厕内外打扫干净。1983年,公厕外水池取消,但是公厕保洁员仍然需要挑河水去冲洗公厕。随着经济发展,城市管理的升级,1985年开始,有自来水的公厕,保洁员可以带上皮管进行冲洗;没有自来水的公厕,保洁员还需要从有水的公厕挑水,或者从井里打水冲洗公厕。
1993年溧阳市环卫处成立后,我市相继开始新建、改造公厕,在冲洗方式上逐步取消旱厕,实现了水冲式,保洁条件得到了改善。尤其是撤县设市后,溧阳更把“厕所革命”看成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2012年,溧阳市“公厕革命”拉开序幕,市府将公厕改造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对城区46座老旧公厕统一升级改造,使一大批年代久远、设施破旧的公厕焕新,公厕内外环境和设施有了质的飞跃。还按国家一类公厕标准建成了省溧中公厕、五亭园公厕,其简洁美观的造型、整洁舒适的环境,改变了大家对公厕的固有印象。并把厕所革命由主次街道向社区、村落覆盖,20个社区、12个村委45座年代久远脏乱不堪的公厕得到“改头换面”式的改造。同时,在学校、市场、公园等城市核心、人流密集区新建了8座“城市小品”式公厕,充分体现其环境、造型、设施、管理、服务、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母婴室、无障碍设施、储物柜、墙上的城市风景画等,从细节体现出公厕品质,其中:嘉源广场公厕、环卫所公厕等5座公厕获评“全国最美公厕”。新建的东升幼儿园等5座公厕,突出在人性化、节能、环保,第三卫生间、母婴室、无线WIFI、生物除臭,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和特色。
8*#$3e 充分利用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厕所革命”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构建议事协调机构,落实责任,各尽其责,切实推进“厕所革命”落地落实。把“厕所革命”和全域无垃圾、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结合起来,同步部署、同步推进。把农村新改建373座公厕建立健全考核和管养机制,对辖区范围内的公共厕所,由专人负责,对接镇区街道相关负责人,督促其做好公共厕所的保洁,管护工作,保持公共厕所的设施设备完好、洁净无味。对市区范围内 128 座公共厕所进行改造提升,优化功能设计,做到建设标准规范、污水全面纳管。结合旧城改造,对等级较低、面积较小的厕所进行改造或移址新建。在人流量较大群众呼声比较迫切的区域还新建9座不低于二类标准的公厕。新建了一座为当地首家独具特色的“公厕+驿站”,在为市民提供舒适的休憩环境之外,更为城市增添了一处温馨的文化风景,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公厕的认知。自然,溧阳公厕规范化保洁流程获得中国城建环境协会金奖,也是情理之中。 溧阳城在建国初仅2万人左右,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现在已达30万人。光这30万人一天的“吃喝拉撒”的排泄物就大得惊人。早在七、八十年代,城区厕所基本都是旱厕,环卫工人用小板车收集规模较小的旱厕的粪便,集中倒在大一点的厕所,用吸粪车收集后,运到位于北固桥的粪库。环卫部门用汽车和拖拉机送粪下乡,上门服务销售粪肥。但到了八十年代末,粪肥销售渐少,北门粪库容量饱和,环卫部门将原花园头垃圾堆放场改造为简易粪库,九十年代初,改建成规范化的粪便处理场。当时,居民新村的粪便经化粪池处理后进入下水道,老城区及部分新村粪便的收集、运输方式出路困难,粪便转运站和放粪码头多在城区内,影响市容卫生。2013年按国家规范新建了现代化的有机废弃物处理中心,设计能力为日处理粪便60吨,实行全自动化操作,除进料、出渣需要人工外,其他全有中控室发出指令来完成。
如今,溧阳公厕在获得中国城建环境协会金奖的基础上,正以全新的面貌走在发展道路上。在城市公厕的建设和管理上,将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升服务,规范管理,让公厕成为展示城市文明的新窗口,提升百姓的幸福感。
biw .
~
,=G]tnsv^
[\h?mlG?
PP!-*~F0J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