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往事之“篾匠”
[封藏的篾刀
“䉱子,烘篮,鱼篓头;凉席、烧箕、秧篮担;菜篮、簸箕、靠背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庄人挑着各式各样的竹器走街串巷,不辞辛劳地吆喝着,叫卖着,换取一日三餐,一年四季。说起篾匠,现在的人几乎几经不知晓了。然而南庄人却在改革开放初期从事着这样一个枯燥而又神秘的职业,而我们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了。
老吴头,个子不高,不苟言笑,手里整日拿着一把雪亮的篾刀,手上全是老茧,倒不是因为整天破篾的缘故。而是他的这双手端过枪,打过仗,杀过鬼子。 老吴头祖籍浙江东阳,年轻时参军随伍,连队机枪手,后因部队打散了,也便流落于溧阳城南一带,后经人介绍,跟当地人学起了篾匠,那双粗糙的大手放下了枪,从此拿起了篾刀。篾刀,形似弯刀,头宽而把细,刀尖锋利,刀背宽大,篾匠们先是将竹子砍来破开,然后细分成条,将篾青和篾黄分开,最后通过篾匠精巧的双手编织成各式各样精美的竹编器物。 南庄人终日破篾,编织,走货,贩卖,练就了一张灵巧的嘴。以至于有人戏谑“宜兴唱春佬,南庄破篾佬”。然而老吴头却并非如此,长年的战争生活使得他不善言辞,他的货总是比人家卖得少,亦或卖出也是比别人的价格低。然而老吴头却也是满足于此,因为生活有了着落 靠着这门手艺,老吴头也算是在这里站稳了脚跟,盖起了三间瓦房,这在当时的村里也是很值得炫耀的了。老吴头也娶了妻,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就这样安稳地继续着。 随着生活日新月异,到了八九十年代,人们对于竹器的要求也在一点点消退,南庄人也就逐渐开始放下了手中的篾活,各自转行。老吴头也不例外,他拜师做起了木匠,整日拉着大锯,还是一样没有一句话。 老吴头学匠还是很刻苦认真的,不久他的手艺在方圆地方小有名气,打五斗橱的,八仙桌的,上梁的,都来找他。老吴头从来都是兢兢业业。 那把篾刀,渐渐地也生锈了,老吴头有时做工回来也会拿出来,细细端详一番,磨一磨,然后小心翼翼地收回他的木箱里。老吴头把自己的儿子也教成了木匠,父子两个一起外出做工,生活自然是锦上添花,不多日便又盖起了二层小楼。子女们也都成了家。 老吴头老了,挥不动他的斧子了,坐在家门口,晒着太阳,偶尔还会拿出他心爱的篾刀,摩挲着,嘟囔着。 老吴头死了,留下了那把珍爱的篾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