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缝穷佬——溧阳老行当追忆帖之二十二 ]~({;;3o-
O>~,RI!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我小时听宜兴堰头桥(音)嫁过来的小脚奶奶说的。到了小脚奶奶的晚年,一到晚上,我做完家庭作业前,她老人家就把木脚盆准备好了,此刻,做完家庭作业的我总要与小脚奶奶在此木盆中烫脚。为什么我要与奶奶一起在这木盆中洗脚,因为此时已经八九岁的我看到了把厚厚的棉袜脱去的奶奶露出了一双雪白的“三寸金莲”,随着泡脚的“进行时” ,我一边端详着奶奶迷人的“三寸金莲”,一边吵闹着要奶奶讲述着“缝穷佬”的故事,此刻的我,一边看着时代留给奶奶这秀美的“三寸金莲”一边听着奶奶迷人的“缝穷佬”的美妙故事...... K^Awf6%
应该说“缝穷佬”就是今天的“缝纫工”,用溧阳话说就是“踏洋机佬”。可哪个年代,除中国人古老的“四大发明”外,高鼻子蓝眼睛的西方人发明的众多先进仪器和设备还没有来到中国。在大街小巷、村头田地游转的缝纫衣服的手艺人就十分给人看好,这个职也就是当年给我小脚奶奶称之为的“缝穷佬”。我们溧阳的“缝穷佬”到底消失在何年代,我手上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但从我小脚奶奶的唠叨和记忆里:在新四军与和平军的年代里,就很少了,到了五十年代开始,基本上就看不到了。 0l!#u`cCI
那时有件衣服是轻易不能丢弃的,总要缝了补,补了缝,大的穿了还要留给小的穿。但这说的是穷困人家,家家户户的女人们都有做针线活的功夫,当然这也不能算是一个职业,至多缝缝补补成为一种“缝穷”行当,这也是需要条件的。首先就是穷困的流动人口要多,并且是没家没业的人要多,有家有业再穷也没人花钱去缝补衣服的。据说解放前,有一个穷苦人聚集的村落,这里的人们从事行业非常零碎,拉洋车的、看坟的、给人哭丧的、卖麻糕的、卖水煎包的、卖水的、卖糖果的、磨面的、做小活的、卖煤球的、开小铺的等等。在这样一个人群聚集的地方当然也就少不了缝穷的,那可以说是五行八作,样样齐全。谚语说,“笑破不笑补,穿旧不算丑”,又说,“笑脏笑破不笑补”。正是这个原因,那些在城里、集市做小买卖的、做苦力的一旦衣服破了,就要补上一补,这也就成就了“缝穷”这个行当。 3Q=^&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