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发表于: 2022-09-19 21:33
, 来自:江苏省苏州市 移动
当年的抬轿佬——溧阳老行当追忆帖之十九 E8TJ*ZU 6GxQ< 抬轿佬这个行当在溧阳早就不存在了。但一说是这个行当在1949年易政前还是存在的,易政后官员说坐轿子是资产阶级的东西废止了;还有一说是日本人来前就基本没有了。但是,在我撰写《狄兆龙传》和《大坤春秋》之书时,采访相关人员时,他们都说到了轿子,应该说在晚清和民国年代,轿子这一民间交通工具,在溧阳城乡还是普遍存在的。 \m.ap+dFa 在晚清、民国初年,偌大的溧阳城,大大小小几十条街巷都非常狭窄,绝大部分都是石板路,这些街巷宽的四、五米左右,窄的仅一、二米,不通汽车,何况那时还没有汽车。直至1929年宁杭国道通车,才见汽车的影子,当然镇江省府官员的车子来溧阳城,汽车也只能停在城外,因为溧阳固若金汤“东西南北,平成安固”的东平、西成、南安、北固四座古桥都是人行石板拱桥,人们出行主要还是靠双脚。 U({20 溧阳的轿子是何年代产生的,我想很早就有了吧?!有资料显示说是春秋战国就有了,也有说诞生于宋朝之前。据溧阳的前辈说,晚清民国初,溧阳城内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轿子和黄包车了,而溧阳古城那时街巷道路大多是石板、块石路面,并不平坦,遇有台阶就更不方便了,所以稍富裕一点的人家都是选择坐轿。而平时出门坐轿的,一般是家庭妇女居多,因为那时的家庭少女、少妇、大妈、大婶都是“三寸金莲”,有时走在高低不平的石块、石板路上非常吃力,非常不方便,所以她们出去逛街、购物、走亲戚大多选择坐轿子,就如现在打的一样方便。 $/\b`ID 那时,不但女人爱坐轿,就是男人也贪图方便和舒适,事情一忙,也爱坐轿。如当年狄兆龙大婚,父亲坐了轿子把婚姻的大红喜帖,一家一家送了个遍。又如李大坤在码头街和南门街先后开了八爿店铺,他每天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轿子。我小时听住在孙家大院的蒋太太说,那时的轿夫赚钱啦,一人干活,养活全家!一些官衙的公职人员也利用休息天和业余时间,给人抬轿,赚取外快,补贴家用,可见那时的抬轿佬的职业和生意之好。 D;f
[7Cac 溧阳抬轿佬一般是两种轿子,一种是上述类似交通工具的轿子,还有一种就是花轿了,就是专门从事喜庆、迎娶新娘子的大花轿,也许著名的民歌《大花轿》也就是这么来的。据说这江南一带新娘出嫁,除了吹吹打打,鼓瑟鞭炮齐鸣外,新娘穿戴凤冠霞帔,乘坐花轿。还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呢。 AM L8.wJ 相传南宋皇帝赵构有一次被金兵追得晕头转向,逃到江南水乡一个晒谷场边,看见一个姑娘在晒谷,边上放着缝补的衣服。赵构顾不得自己身份,朝那姑娘深深一躬,要求对方救他一命,那姑娘相当机智,对赵构说:“来吧!”提起一只箩筐,喊声:“快蹲下!”一下子将赵构扣在箩筐下,她往箩筐上一坐,若无其事地做起针线活来。 金兵摇旗呐喊追过来,发现逃走的赵构一下子没了踪影。将领走到姑娘跟前问:“看见逃犯没有?”姑娘抬起头,沉着对着那位将领说:“看见了!”对方的刀尖对着那姑娘,威胁道:“说,他逃到哪里去了?你不告诉我。先斩了你!姑娘手指着大路回答道:“他往那边跑了!”金兵信以为真,喊声:“追!”几十名兵卒手提刀枪,饿狼似的朝大路扑去。姑娘救了赵构一命。赵构从箩筐底下爬出来,询问姑娘姓名、住址。姑娘摇摇头。笑而不答。赵构问姑娘要官还是要钱,姑娘笑着答道:“什么都不要.只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赵构向姑娘深深鞠躬:“如有清平之日.不忘救命之恩!”赵构死里逃生。金兵退后,他派人四处寻找那位救命恩人。钦差回报都说没找到那位晒谷姑娘。赵构闷闷不乐,写了一道圣旨:“凡江南一带女子出嫁,都乘坐花轿,穿戴凤冠霞帔。”并手提毛笔写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送到江南各知府、郡县。圣旨一下,百姓欢呼雀跃。从此,江南姑娘出嫁穿戴凤冠霞帔,乘坐花轿成为传统风俗留传下来。 49)A.Bh&! 抬轿佬虽然早已消失,但人们并没忘记抬轿佬这一行当,尤其是这一名称,还时不时地被提起,而且“抬轿佬”或“抬轿子佬”在更多人的口中有意无意被变成了贬义词,几乎与“拍马屁”、“狗腿子”等类似的话语相提并论了。探究渊源,因当是话糙理不糙,因为,抬轿佬为了得到钱财,一切都得为主人服务,也是情理之中。 ;j#$d@VG" f8ap+
][ x=+R0ny @/S6P-4 IrAc&E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