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发表于: 2022-07-25 10:58
, 来自:江苏省苏州市 移动
Y
B.@zL0.( 溧阳名优特产专题帖之三十四 ;
Irn{O qq"0X! w j>G|Xv
中国“香肠王子”和他的“天目湖香肠” n7.85p@ua vs@u*4.Ut< ——记溧阳天目湖肉类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韦乔俊 <8^ws90Y 5p ,HkV F{Oaxn W4(GI]`_+
EUW>8kw0 提到溧阳的名优特产,也许有人会脱口而出溧阳的“三白三黑”,但是,真正的老溧阳会说出传统的、名气最早货真价实的名特优产品,它就是溧阳人传统的香肠。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天目湖牌香肠曾经作为溧阳政府和社会各界团拜和走亲访友的必备礼品,堪称溧阳的一张名片。说到香肠,不得不说到溧阳市最早从事香肠开发研究的溧阳天目湖肉类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韦乔俊。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韦总就担任了溧阳食品公司肉制品厂厂长时,就开始潜心研究和生产溧阳人传统的香肠了。几十年来,这香肠在他手中玩出了名堂、玩出了品质、玩出了风范!被评为江苏省“老字号”,也是溧阳地区唯一的省级“老字号”,她就是1993年溧阳名优特产中最早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功的享誉全国的“天目湖牌”香肠。 dEkAUH #u3E
{NB |CAMdU SPm2I(at7 制作食品对他来说是一种传承 <j1r6.E) P1R[M|Fx 一走进韦乔俊的办公室,墙面悬挂的三十二块奖牌非常显眼,这些牌匾有国家奖励的,有省级表彰的、也有地市级授予的,几乎每块奖牌的授奖内容都与“吃”和“食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荣誉墙前,这位在食品行业奋斗了整整四十二年的“溧阳天目湖肉类制品有限公司”老总深有感触地说:“生产食品对我来说是一种传承,因为父母一生都只做了‘吃’的行当,我传承过来也只做了单一的‘吃’的事业,父母一生做了一件事,我一生也只做一件事,我为我的事业而感到骄傲和荣幸。” yp)D"w4@ 韦乔俊1957年9月24日出生于溧城东门水桥头的万泰街,父亲在溧阳勤丰酒厂酿酒,当年溧阳人吃的“溧阳白酒”、“乙种白酒”“封缸酒”都出自该厂。母亲是个体商贩,她制作的五香粉丝汤在溧城东门一带十分有名气,当年东门人能花5分钱吃到韦家阿姨一碗鲜美的粉丝汤而乐不可支。韦乔俊的父母从事的都与人的吃喝离不开的行业,与人们每天吃的食品息息相关。父母从事的职业和行当无疑影响了韦乔俊,因此,1980年,知青插队回城,23岁的他非常荣幸地进入了大营巷的溧阳食品公司上班。 K{:[0oIHc 当年溧阳食品公司属地方国营,是商业系统十大公司之一。1953年8月,溧阳县设立食品收购站,隶属于中国食品出口公司无锡收购站,负责溧阳、高淳、溧水、句容的收购业务。1955年9月改名为中国食品公司江苏省溧阳县公司,该公司就是韦乔俊现在的溧阳市天目湖肉类制品有限公司的前身,距今已有70年的历史。食品公司1973年成立肉联厂,其屠宰车间自动化生产线当年在镇江地区也首屈一指。在这期间,韦乔俊工作踏实,积极肯干,领导也有意培养他,赴南京市防疫站专业培训,他干过质检、化验。后继续从事营销等关键行当。93、94、95年还一度下海做生意,在四川拉冻猪肉、到海南岛抢地盘等等。从生产组长到车间主任,最后担任了食品公司肉制品厂厂长。韦乔俊说:“80年代初我进肉联厂时,正是肉联厂最辉煌的岁月,全年要收购屠宰几十万头猪,其中挑选最好的整猪爿和小乳猪专列送往香港。那时我厂已成为专业的外定产品企业。到了85年每年上交200万元左右,市场经济席卷全国,我厂开始不景气了。到了2001年改制时,溧阳食品公司仍有500多职工,属下有制冷中心、哺坊、冷饮厂和我领导的肉制品厂,当时我是肉制品厂厂长兼法人代表,按当时政策由我牵头参与改制。 thz[h5C?C 改制后韦乔俊把单位名称改为“溧阳天目湖肉类制品有限公司”,2002年公司迁到现在的气象局隔壁,原马垫共联村废弃的建筑预制场,经过几轮谈判,最后韦乔俊花120万元把这块8.5亩的土地买了下来,建造了车间、办公楼和生产设施。在这里,韦乔俊研制生产了溧阳名优特产品种的相当一部分,做了六个系列大类的品种,八十多个单品,其中包含了猪、牛、羊、鱼类、家禽类、山货类,平均每年消耗农副产品地产猪肉800吨,鱼150吨,家禽500吨,小笋100多吨,板栗80吨,其它农副产品近百吨,有效拉动了农副牧业的市场结构。 Zr(eH2}0D eQ*zi9na Ii!{\p! 他比当年的苏轼更爱品味香肠 bX
6uGu
7 a%/D~5Z 当年,在韦乔俊幼小的记忆里,每到腊月,即使最穷的家庭,也要腌制猪头或鸡鸭,而溧阳城里人做香肠的特别多,妈妈和爸爸做的香肠就别提多好吃啦!每当大年三十,妈妈把经太阳晒后挂在樑上阴干的香肠拿下来在煤炉上煨煮时,这个香味可以说从万泰街上街头飘到下街头。正月里人来客去,小乔俊对整碗的肉圆、扣肉等“猪八碗”大菜从不敢动筷,他深知这些大菜要端半个月,待正月过了才能吃。但对香肠他时不时地施展筷子,以解“馋虫”的折磨。 BS%pS( 乔俊从小爱好文学,喜欢看书。每当他放学回家,看到父亲为解除一天的劳累,倒一杯溧阳酒厂酿的“乙种白酒”,切几片香肠在品酒时,他就想起了这古老的香肠。他曾经问父亲:这香肠是什么年代开始有的,是谁发明的?父亲说:这香肠你太公手里就做了,溧阳城许多人家都做,不知道哪个年代人做的。但是,聪明的小乔俊还是在一本书上找到了香肠的历史典古,到后来,他还写了一篇有关香肠来源非常经典的文章,文章的题目是《独属于一根“天目湖”香肠的故事》,发表在某专业刊物和网络上。文章中说:宋朝光佑年间,发生旱灾。时任太守的苏轼开仓放粮,救了一州百姓,地方上的豪门大户,却暗中告他借救灾之名,行贪污之实,苏轼被拘捕查办。一天,看守提着一个篮子进来,对他说:“有人给你送来美味佳肴了。”说着,将篮子往地上一放,捂着鼻子出去了。苏轼凑近一看,是一篮子又腥又臭的猪肠子,他用手向下一扒,却冒出一丝香味,于是,就从下面抽出一个肠子,用鼻子一闻,香气醉人,再一尝,香甜可口。不久,皇帝派钦差前来查明了此案,苏轼官复原职。出狱后,他立即打听肠子菜的来由。原来,有位姓陈的屠夫曾几次送去美味的肉菜,都被看守吃掉了。无奈,才想出了这么个办法。骗过了看守,救了苏轼的性命。苏轼再三感谢陈屠夫的救命之恩,高兴地把这菜叫做“灌香肠”。 `3*QKi$ 苏轼出生于1037年1月8日卒于1101年8月24日,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美食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如今,苏轼发现的“灌香肠”距今也有千余年了,也就是说,中国香肠虽然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故事,但千百年来憨厚的中国人仅仅是把它看成一种民间的一道美味传承了下来。直到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才被自小吃着香肠长大的韦乔俊看中,他在其美文《独属于一根“天目湖”香肠的故事》发表的前前后后,这位“中国香肠王子”踏上了为传承千年香肠而奋斗的历史征程。 #e1iYFgS yq[.
WPve @}pcj2K# iU~xb?,, 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已经足唉! h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