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发表于: 2022-03-06 13:25
, 来自: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 移动
春节期间,我同学打电话给我,说我写的溧阳籍《志愿军老兵》一书在溧阳反响很大,那天请客吃饭,一亲友也谈到了他的父亲,说他父亲在朝鲜战场出身入死,是连长,1955年回家是三等甲级残疾军人,问《志愿军老兵》一书为什么没有写到他父亲? 2@a]x( 这也问到了我心坎里,当时写这本《志愿军老兵》,是我的自发行为。书出版后,我先后接到了外地单位和个人许多电话,连中央有关部门也委托溧阳政府的相关部门向我索要该书。 0BQ< a 抗美援朝期间,溧阳共有5198人参加了志愿军,到我2019年初采访时,这些志愿军老兵仅剩几百位,这是一次抢救性的采访,因为在我采访期间的短短几个月中,就有6位志愿军老兵去世,有的是刚刚采访不久就去世了。我的主要目的是采访当年从朝鲜战场回家种田的志愿军老兵。这些老战士参军前是农民,战后退伍回到家乡仍种田,被我采访的近80位志愿军老战士平均年龄90岁左右,近三分之一在朝鲜战场负过伤。由于当时的条件和种种原因,这些负伤的志愿军老兵许多人都没办理伤残等级,因为他们亲历了这场骇人听闻的大血战,这些老兵只想早日回到自己的家乡。如参加金城反击战的机枪手季小金和参加丁字山保卫战的陈普生等,从战场上抬下来,头上、身上、腿上多处负伤,九死一生。但退伍时,他们都没办理伤残手续,当时他们只有一个心念:只要部队让他们回家,就谢天谢地啦! QE~#eo 大家知道,当年参军上朝鲜前线打仗的绝大部分是底层民众,大多是工人农民的儿子,而溧阳牺牲在朝鲜战场的216位志愿军烈士也绝大部分是农民的儿子。所以我写的《志愿军老兵》一书,不管是烈士还是健在的,他们大部分都是来自溧阳的农村,生活在溧阳农村,而且家庭都十分的贫困,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到部队里能吃得饱、穿得暖就太幸福啦。 `AxhA.&V 话题还是回到前面,我同学问询的就是志愿军老兵吕福荣,因为吕从部队转业后在溧阳手工业管理局基层工作,因此,《志愿军老兵》一书就没有写到他。但这一家子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还真的不容易,所以前几天我写了《溧阳人在朝鲜战场的留影(专题帖之六)》的帖文。爷爷吕勤生,陈毅的部队一到溧阳就参加了新四军,儿子吕福荣,1942年15岁就参加了新四军,父子两都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且都负伤。父子两解放初50年代先后从部队退伍或转业回到家乡。孙子吕建平被分配到溧阳棉纺厂一直当搬运工,三代人就这样平平谈谈地生活着,从不向国家伸手、摆功劳、要待遇。爷爷、父亲两位抗战老兵离世后,吕建平珍藏了爷爷和父亲的一些珍贵遗物,尤其是父亲在朝鲜战场上佩戴的志愿军胸标,保存得非常好,我采访了这么多志愿军老兵,还没发现保存得这么好的志愿军胸标。 :\,3=suWq X-J<gI(Y Ng1uJa[k!d X
kuZ2( 现在保存非常完好的吕福荣佩戴的志愿军胸标,至今已近70年。 yWZ%|K~$ 正面: qb$f ,E[ Cs8e("w ^
,yh384 背面: \bumB<w(] aDE)N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