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的说法是:刘备当时去东吴招亲,与孙权同游北固山、刘备赞叹的说:“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所以北固山被叫做天下第一江山。还有一种说法是,梁武帝等北固山提笔写下:”天下第一江山“六个打字所以叫做天下第一江山。北宋前期人作品中未见有称北固山为“天下第一江山”之类说法。直到北宋后期,在米芾的诗中,我们才总算找到了相关的赞誉。他的《多景楼》诗开头两句说:“华严兜率梵天游,天下江山第一楼。”不过,从诗题看,米芾是用“天下江山第一楼”来赞美多景楼,并未以此赞美北固山。这一点,从米芾《甘露寺诗序》说“多景楼背山面江,为天下甲观,五城十二楼不过也”,可以得到证明。但他毕竟是开始间接地把“天下第一”与北固山联系起来了。米芾作《多景楼》诗后,元祐(1086年-1093年)末年,甘露寺遭遇火灾,多景楼荡然无存。其后虽经再建,“然非旧址”,“三隅暗甚”,失去了“天下江山第一楼”的风貌。直到南宋乾道庚寅(乾道六年,1170年),主僧化昭重建于新址,才再现多景楼“得江山之胜”的风貌。淳熙(1174年-1189年)中,知府耿秉重修多景楼,淮东总领吴琚“榜曰‘天下第一江山’”(本节均引自《嘉定镇江志》)。至此,才正式出现了“天下第一江山”的说法。吴琚变化米芾诗句“天下江山第一楼”为“天下第一江山”,一语双关,既是指楼,又是指北固山的壮观景象。而由于吴琚的这一题辞,切合当时只有“半壁江山”形势下镇江北固山的景观实际,于是逐渐变成了北固山的美誉。从其后开禧元年(1205年)刘过所作《多景楼》诗中“第一江山最上头,天地无人独登览”诗句看,当时人已用“第一江山”来称誉北固山,表明人们对称北固山为“天下第一江山”的认可。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在《润州道中作》诗中说“诗人月旦非唐突,第一江山果润州”,则进一步称誉镇江的“江山”为“(天下)第一”。
吴琚(约公元1189年前后在世)南宋书法家,字居父,号云壑,汴京(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末前后在世。主要活动于孝宗、光宗和宁宗三朝。性寡嗜,日临古帖以自娱。习吏事。乾道九年(1173)以恩荫授临安通判。其后历尚书郎,镇安军节度使。复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宁宗时,知鄂州,再知庆元府。尝使金,金人重其信义。位至少师,判建康府兼保守,世称“吴七郡王”。卒,谥忠惠。
吴琚好书画工诗词,尤精翰墨,孝宗常召之论诗作字。《江宁府志》云:“琚留守建康,近城与东楼平楼下,设维摩榻,酷爱古梅,日临钟(繇)、王(羲之)帖。”擅正、行草体,大字极工。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天下第一江山”墨迹,乃为吴琚所书,今六大字额仍存,佳书为名山增辉。其书法明显特点是酷似米芾,有“米南宫外一步不窥”之说。
吴琚毕生都用力于米书,然而,米芾生性狂放怪诞,而吴琚性情较为温和。据《宋史翼》本传云:“陈傅良在太学,琚执弟子礼,惜名畏义,不此戚畹自骄。”可见他极有道德修养,所以尽管吴氏学米书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但由于他们性格上的差异,运笔结体,吴书更为俊逸俏丽。董其昌评吴琚云:“书似米元章,而俊俏过之。”吴琚的运笔较米书内敛,落笔沉雄,稍运即止,结体八面呼应,看上去十分舒服,即所谓“俊俏”之意。
吴琚《识语并焦山题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杞宋文献不足。而礼无所取证。先圣悯之。今观唐李氏谱牒命誥。宛然具存。迺知来裔善守其家者如此。揽卷為之三嘆。时淳熙岁丙午中秋后四日。书於淮东摠餉官舍。延陵吴琚。九月廿六日。
焦山题名。延陵吴居父。解组襄阳。汝阴孟子开临邛常叔度。皆一时秩满。联舟东下。泊紫金山。越三日。来浮玉观新建飞仙亭。又三日。绝江而南。绍熙辛亥季秋丙寅题。
中國文化名楼是北固楼,又称北固亭,坐落于镇江北固山。六朝时,梁武帝萧衍登临此山,即曾挥笔题下“天下第一江山”。最早感叹之余说出这"天下第一江山"的人乃三国时的刘备,最後是因南朝梁武帝所题而闻名天下。
北固楼者,由北固亭而得名;北固亭者,由祭江亭而來;东晋时守军蔡谟首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是后崩坏,顶犹有小亭,登降甚狭。南朝梁萧正义乃广其路。大同十年(公元544年)梁武帝登望久之,敕曰:"此岭不足固守,然京口实乃壮观"。于是改楼曰"北固楼"。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一·镇江府》。梁武帝有《登北固楼》诗。
综观我国古代建于风景区内的名楼,往往带有纪念、观赏、奉祀或居憩的性质,属民用建筑,但东晋所建的北固楼却不是如此。唐代李延寿《南史·萧正义传》载:“初,京城之西有别岭入江,高数十丈,三面临水,号曰北固。蔡谟起楼其上,以置军实。”可见,东晋北固楼本是用来“置军实”的仓库,属军用建筑。虽然如此,东晋北固楼在历史上却是赫赫有名,《梁书》《南史》等都曾提到它。
北固楼之所以有名,既是由于它地理条件优越,历史悠久,也是由于它遭遇名人,被写进名篇,内涵丰富。它建筑在形胜之地北固山上,南邻东吴铁瓮城,北临长江,形势险要,景象壮观。所以梁武帝登北固楼后赞叹说,“作镇作固,诚有其绪。然北望海口,实为壮观。”北固楼建成于东晋咸康年间(335年-342年)蔡谟领南徐州刺史以后,在国内历史名楼中仅比相传建于东吴黄武二年(223年)的黄鹤楼晚一百多年,位居第二。但在长江下游的江东地区,它却是沿江所建最早的一座楼,堪称江东第一楼,可与东吴第一城铁瓮城比美。它前有梁代萧衍父子登临赋诗,后有南宋辛弃疾登亭作词。
据《梁书·武帝本纪》载,梁大同十年(544年)三月,梁武帝萧衍“幸京口城北固楼,改名北顾”。萧衍有《登北顾楼》诗叙写了此游情况,并赞美北固形胜。他的儿子萧纲也作了《奉和登北顾楼》诗。而在梁武帝父子600多年以后的南宋著名词人、镇江知府辛弃疾,他登北固亭所作脍炙人口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更使得北固楼和北固亭广为人知。可以说,今天的人们之所以知道北固楼和北固亭,大多数是由于读了辛弃疾的这两首词。如同崔颢和李白的诗歌使得黄鹤楼名扬天下一样,辛弃疾的词作也使得北固楼扬名中外。当然,萧衍父子的诗歌和辛弃疾的词之所以有如此大的作用,也离不开北固楼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名楼名篇,相得益彰,才能流芳千古。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真是说不清,也道不完,有如这浩渺江水无穷无尽,奔流不还。
遥想当年,那孙权多么英武威严,青年时期就统率着万千健男。占据住江南百战犹酣。天下的英雄谁堪配做他的对手?惟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人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犹如长流不息的江水。“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醒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如对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 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
曹操所一褒一贬的两种人,形成了极其鲜明、强烈的对照,在南宋摇摇欲坠的政局中,也有着主战与主和两种人。聪明的词人只做正面文章,对刘景升儿子这个反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众了。然而纵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因为上述曹操这段话众所周知,虽然辛弃疾只说了前一句赞语,人们马上就会联想起后面那句骂人的话,从而使人意识到辛弃疾的潜台词:可笑当朝主和议的众多王公大臣,都是刘景升儿子之类的猪狗。词人此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颇类似歇后语的作用。而且在写法上这一句与上两句意脉不断,衔接得很自然。上两句说,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刘备配称孙权的对手。连曹操都这样说,生儿子要像孙权这个样。再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蕴含和思想深度来说,南宋时代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却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它与稼轩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思想見识之高遠,修词艺术丰富多彩的大手笔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上片怀古抒情。第一、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而后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下三句写眼前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然后在最后三句回忆刘裕的功业。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常钦佩,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可是刘裕这样的英雄,他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北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划,虑而后动,是能打胜仗,收复部分失地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开始,词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自己,联系当今的抗金形势,抒发感慨。作者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小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多景楼是在甘露寺的背后,位于北固山后峰顶上,是一座画梁飞檐楼阁。古名北固楼,亦称春秋楼、相婿楼、梳妆楼。它时古代“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武汉市的“黄鹤楼”齐名。多景楼因米芾题书“天下江山第一楼”匾额而闻名。多景楼创建于唐代,楼名取自唐朝宰相李德裕《临江亭》“多景悬窗牖”诗句,楼为两层建筑,回廊四通,面面皆景。登上多景楼,极目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飞翔之感。“百年戌马三分国,千古江山一倚楼。”朝东眺望,滔滔江流,一泻千里,青翠的焦山在万顷碧波之中飘渺;西边,千峰万岭,山峦重叠,愈远愈淡,与碧空融为一体;近处的金山,由于背景鲜明,益发显得清丽;江对岸扬州的文峰塔隐约可见;楼脚下,使人诗情画意油然而生。陈毅同志当年登临北固山时曾感慨地说:“不要看画了,这里就是万里长江画卷!”
多景楼是北固山风景最佳之地,宋元以来经常为历代文人雅士聚会赋诗之所。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苏东坡,科学家沈括,书画家米芾,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陈亮、陆游、刘过,元代的蒙族诗人萨都刺等人和明清无数文人雅客,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南宋大词人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期间,常登楼吟楼,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的壮丽诗篇。除了文首引用的那阙《南乡子》,他又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一词,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发了忧国忧民的节义肝胆,道出了报国无门的悲怆和愤慨。辛弃疾( 1140 —1207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他是和陆游齐名的南宋爱国诗人,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奇才,二十来岁便在家乡拉起两千人马进行抗金,他还曾率数骑闯入金营五万军中,将正在与金将饮酒的叛军首领张安国活捉,并杀出重围。那年他才二十三岁。他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中曾对战斗生涯作了描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南渡以后,他将《美芹十论》、《九议》等抗金复国大计献给朝廷,却始终不被理睬,辛弃疾一生以收复故土为己任,可到头来只能栽花种菜,饮酒填词,“倩红巾翠袖,抆英雄泪”。难怪乎他会发出“却将万字平安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把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激昂呼声。
多景楼东面,有一座石柱方亭,古称北固亭。另外还有许多别称:因为该亭位于北固山的最高点,上接蓝天,古人有云:“登北固望海云,虽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云意”,因而又名凌云亭、摩天亭。传说中三国时孙刘联姻后,孙夫人随刘备去荆州后,又被孙权骗归强行留住江东。孙刘联盟破裂,彝陵大战,刘备兵败,孙夫人听到刘备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绝,便登上此亭,设奠望西遥祭,后投江自尽,故名祭江亭、临江亭,“江山第一亭“之名则是清未康有为的杰作,他在星空月夜,登亭看到北固山“峰峦隐出烟雾,山光月色相吞吐”的胜境,情不自禁,援笔题名为“江山第一亭”。在这许多名称中,家喻户晓的还是北固亭和祭江亭,其中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北固亭建于明末崇祯年间,石柱上刻有楹联两副:“客心洗流水,荡胸生层云”,“此身不觉出飞鸟,垂手还堪钓巨鳌”。亭外有围墙、廊路,内设有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悬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尽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
登上北固楼,推窗凭栏,极目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仍有凌空飞翔之感。位于北固山最高处的“凌云亭”,亦称“北固亭”,游人至此登亭远望,四周水色山光尽收眼底,吟诵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词句,似乎又能体味到当年辛弃疾登临北固亭,面对着破碎的半壁山河,自己满怀壮志却由报国无门,遥望江北等待收复的国土,怀念着历史上的英明君主,那悲愤复杂的心情。《登北固楼》诗中写道“不负南徐眼,来看北固云。金焦两山小,吴楚一江分。雨气生沧壁,秋声起夕曛。半生流落恨,此日重殷勤。”
位于后峰最高处的“凌云亭”,因相传是孙夫人祭夫投江之地,又被人们称为“祭江亭”。刘备西取巴陵进川取属,周俞将孙夫人骗回东吳;关公失荆州後关张被割;刘备为报其"桃园结义″之情发兵东吳,而葬身于白帝城;孙夫人听到刘备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故此于祭江亭处也跳江殒命。多景楼西南的一座石羊,相传刘皇叔与孙仲谋就是骑在上面,定下联手破曹之计的。
三国传奇天下闻,北固山名闻天下,这些都是源于《三国演义》中刘备招亲的动人故事,游览北固山随时都可感受到浓厚的三国文化。沿着位于山脊上的东吴古道前行,穿过一段爬山廊,经过券门,向西便为古甘露寺,为刘备招亲所在。相传甘露寺建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寺内曲苑、香径、花园、假山透出江南庭院的灵秀之气,使这里更像是王公大臣宅院的后花园,这大概便与刘皇叔在此入赘招亲有关。同孙刘联姻的传奇故事相辉映,北固山许多景点都附含上浓厚的三国色彩。相传三国时,刘备来东吴招亲,孙权宴罢陪刘备观赏江景,只见北固山雄峙江边,大江东去,一望无际,气势雄伟,不禁赞道:“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后来梁武帝登北固山,兴致勃勃地挥毫书写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現在 见到的横嵌在甘露寺东边墙壁上的“天下第一江山”这六个字迹雄秀,气魄非凡的大字,是时任镇安军节度使的南宋著名书法家吴据重写的。历代诗人墨客如许诨、沈括、苏轼、米芾、陆游、辛弃疾等都曾在北固山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