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手机客户端
只看楼主 | 倒序阅读 | 使用道具 | 浏览器收藏 | 打印 蔡邕、蔡琰父女书法对汉至魏晋书法的影响力
  • 1192阅读
  • 1回复

蔡邕、蔡琰父女书法对汉至魏晋书法的影响力[复制链接]

楼层直达

关注Ta 发消息

法老 
发帖
4868
金币
25065
威望
3500
贡献值
14438
银元
10938
注册时间2018-11-17
楼主   发表于: 2022-01-26 12:01   , 来自:江苏省苏州市 移动

  中国书法大家都有哪些呢?“二王”,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楷书四大家”,大家就知道是欧、颜、柳、赵。“宋四家”,大家也知道是苏、黄、米、蔡,等等。但历史上还有不少的书家,被他们的另一个光环所笼罩,书法的成就也就被人们所忽略,现在要介绍的就是蔡文姬,就是被美女、才女以及曲折的身世所掩盖了书法才能的一位女书家。
  

  说到蔡文姬这个人,其实大家并不陌生。上世纪六十年代,郭沫若先生根据她的身世创作了话剧《蔡文姬》,也许不少人也都看过,京剧以及其它戏曲都有文姬归汉的曲目,历朝历代也有画家画有文姬归汉图等连环画作品。蔡文姬本名叫蔡琰,字文姬。生于174年,东汉末年陈留围人,擅长文学、音乐、书法。是历史上著名的女诗人。《隋书· 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经失传。现在能看到的蔡文姬的作品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说到蔡文姬的书法,不得不首先说说她的父亲蔡邕,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也是历史上对书法贡献最大的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蔡邕著有很多书法理论文章,流传下来的有《篆势》、《笔论》、《九势》等,都是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蔡邕的书法创作及其书法理论上的开创性成就对后世影响之大,都无愧于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人。
  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辨才与音律。说她是神童一点儿也不过分。十岁蔡文姬就显现出了音乐方面的天赋,蔡邕在室外弹琴,弦忽然断了一根,室内的蔡文姬马上说,是第二根弦。蔡邕非常吃惊,又故意弄断第四根弦,文姬又分辨了出来。十二岁,蔡文姬的书法已得蔡邕真传,既稳重端庄,又飘逸顿挫。
  传说蔡邕的字是神人传授。中国古代书法家非常重视笔法,他们历来都把笔法作为秘宝,只在师徒或父子间单线传递。唐朝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中的《传授笔法人名》中记录了从东汉到中唐时期六百多年间笔法的传递过程: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蔡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虞世南传之欧阳询,欧阳询传之陆柬之,陆柬之传之侄子彦远,彦远传之张旭,张旭传之李阳冰,李阳冰传之徐浩、颜真卿……等等。从这种把笔法传承神秘化的传递人名中,可以看出蔡邕在中国书法史上至高无上的教化主地位是得到历代书法家所公认的。现在看来,蔡文姬是王羲之师祖级的人物,而蔡文姬在中国书法传承上是关键的一个环节,贡献也是巨大的。
  蔡邕是“八分”的创始人,关于隶书和八分这两个名称,在书法史上众说纷纭,八分这个名称的具体含义也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而蔡文姬的说法历来为人们重视。她说:“臣父造八分书,割程(邈)隶字八分,取二分,去李(斯)小篆二分,取八分。”她的意思是,蔡邕创造了一种新字体,这种字取二分隶书、八分小篆组成,所以叫八分书。
  蔡文姬的书法真迹已无传,我们今天无缘得见。但在宋朝时,人们还能见到蔡文姬的墨迹。北宋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就曾见过蔡文姬书写的《胡笳十八拍》的残片,上面有第一拍中两句诗。黄庭坚为此留下了一段题跋:“蔡琰《胡笳引》自书十八章,极可观,不谓流落,仅余两句,亦似斯人身世邪。”黄庭坚不但肯定了《胡笳十八拍》为蔡文姬的作品,而且还认为蔡文姬的书法“极可观”。黄庭坚眼界一向很高,能得到他的称赞,蔡文姬的书法一定非常精彩。蔡文姬传世书法,留下的只有两句:“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后人取前二字命名为《我生帖》,收入宋拓《淳化阁帖》。此帖基本字字独立,牵丝连带只“之后”两字一处。虽然为行草书,却保留着隶书的笔意。排布整齐,波磔分明,既飘扬洒落;又蕴涵雅朴,颇类从隶书演变而来的章草,透露着一股浓浓的古典美。又不失女性书法的清丽与纯净。此法书即《胡笳十八拍》第一拍的前两句,《我生帖》之后,悲怆至极:“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蔡文姬擅书。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中附《古今传授笔法人名》说:“蔡邕授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 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说明文姬得父蔡邕真传,又下传之钟繇。
蔡琰《我生帖》
  《我生帖》,传为蔡文姬传世书法,留下的有两句: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后人因之命名为《我生帖》。此帖基本字字独立,牵丝连带只有“之后”两字。虽然为章草书,却保留着隶书的笔意。《我生帖》极其精到,透露着一股浓浓的古典美。


  蔡邕与女儿蔡文姬对汉至魏晋书法的影响力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 蔡邕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 。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蔡文姬之父。曾续写《东观汉记》及刻印熹平石经。董卓被诛杀之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年六十岁。蔡邕才华横溢。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长篆书、隶书,尤其是隶书的造诣最精。后人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描述。也被《书断》评为“妙有绝伦,动合神功”。(这个比喻是说蔡邕的飞白书的)
蔡邕书法熹平石经

  蔡邕学习书法的时候,去过嵩山,无意中得到了一本用篆书体写成的书,里面记载的是关于秦朝丞相,书法家李斯的篆书的用笔方法,是为史籀。蔡邕如获至宝,细心研读了几年,收获颇丰。
  蔡邕除了女儿蔡文姬以外,还有一个女儿名作贞姬,根据记载,当时蔡邕为了躲避政治迫害,就前往了泰山依附了泰山羊氏(就是羊欣的祖先)并且将女儿嫁给了羊续的儿子。因为蔡邕善于隶书,其隶书水准为世人所看重,当然羊氏家族也不例外,对其书法水平极其崇拜。那么既然是一家人,羊氏想得到蔡邕的笔法并非难事了。比如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羊迅所书的《孙夫人碑》其书深得蔡邕的八分法度。
  羊氏书法,至西晋时期都为名家,比如著名的羊祜,羊祜的母亲就是蔡邕的女儿贞姬,也就是说,蔡邕是羊祜的外公。蔡氏一族的女性大部分都善于书法,比如我们大家熟知的蔡文姬,就善于八分书。还有羊衡的母亲蔡夫人,也善于正书和行草。由此推想开来,贞姬的书法水平应该也很不错。

孙夫人碑局部
《孙夫人碑》为覆斗形首,碑额隶书阴刻“晋任城大守夫人孙氏之碑”3行11字,碑文20行,满行37字,主要叙述了任城(济宁)太守之妻孙夫人慈孝贤良的品德。书法上,其笔势谨严,字画方劲厚重。《孙夫人碑》的字体结构基本属方整,用笔以方峻为主,兼含委婉圆转之笔,如碑额上“之”字尚带篆书遗意,“晋”、“孙”局部用笔婉丽圆通。碑文用笔与结体追求篆隶的古朴,又受当时书体楷书化的影响,力求规范而典雅。笔画沉着挺直,起收多方笔。大部分笔画横平竖直,遒劲峭拔,弯转处方圆分明,基本上沿习了汉隶风格,与《孔羡碑》字体比较相近,各自取法而能协调一致,波磔求古拙,凝重中有灵活,有的较柔弱,明显背离汉代隶书,如“大”字、“夫”字、“氏”字等的捺波。其结体取长方形,似求篆书古意,但取法不够统一,字形较紧凑,大小有异。其章法较严整,但趋于竖行取势,行间较宽松,节奏平和,无跳跃现象。

  当时的泰山羊氏一族世代练习书法,其风俗影响并带动了泰山一代书法的发展。泰山一带也涌现了很多经典的书法作品,比如泰山一带的关于佛经的摩崖石刻等都是以羊家善于的隶书风格为主。这种现象虽然感觉很巧合,但是却恰恰表现了书法笔法传承的内在联系。
  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初嫁于卫仲道,河东人。早逝。其妻为蔡文姬。卫家是河东世家,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声望。最初兴盛于名将卫青与被立为皇后的卫子夫。卫氏家族就是从那一刻起平步青云,丈夫去世后,蔡文姬回到蔡邕身边。根据一些记载:卫仲道可能是卫觊的二弟,卫觊与儿子卫瓘想必大家也不陌生吧,都是著名的书法家,由此可见卫氏家族的书法得到了蔡邕及蔡文姬书法的直接影响。
  蔡邕、蔡琰书法对钟繇的影响
  魏晋时期各种新兴的书体乃时代的产物。由于时代的动荡不安,社会意识形态也随之发发生改变。世人崇道,虚诞清淡,成为了魏晋的主要思想体系,老庄和佛教思想取代了繁琐的儒家经文体系,提出了“贵无”“天道自然”的思想体系,所谓“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为者,开物成务,无望不存者也。”魏晋时期的许多著名书家大部分为文人、士大夫等上层知识分子,在玄学中寻找新的书法创新突破,玄学也成为书家们的理论基石。玄学的兴起导致厅新的一轮书法运动的兴起,”魏晋风度特别注重从容淡定,其书法也体现出了一种古朴、和恬姨美的时代特色。
  这一时期书法已经进入了书体演变史上的最后阶段,伴随着新书体的不断定性成熟,文人流派的书法也在不断地创新,更新。最为突出的就是钟繇而二王。而钟繇更是成为了楷书鼻祖,钟繇在他所创造的书法上享有极高荣誉,在晋宋、南朝以来,钟繇同张芝、王羲之、王羲之父于统称为“四贤”,又同王羲之成为“钟王”,孙过庭(书谱》开首即说:“夫自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魏末称二王之妙。”而张怀罐在《书断》中,更赞钟繇为“神品”,说:“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虽古之善政遗爱,结于人心,未足多也,尚德哉若人!由此可见,钟繇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魏钟繇少时,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太祖、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议用笔法。繇忽见蔡伯喈(蔡邕)《笔法》于韦诞座上,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乃活。繇苦求不与。及诞死,繇阴令人盗开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从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繇曰:“岂不知用笔而为佳也,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临死,乃从囊中出以授其子会,谕曰:“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
  钟繇作为楷书之祖。他在临死前把儿子钟会叫到身边,交给儿子一部书法的秘术,他说自己三十余年钻研书法,从蔡邕的书法技法中掌握了很多写字的要领。根据他自己所说,可以看出:钟繇的书法是直接受教于蔡邕的,是有这个师承关系的。
  在书法理论上,蔡邕曾提出作书先要"先散怀抱,任情恣肆”,而钟繇的“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把蔡邕的个人书写情感的理论再推进了一步。此理论更加注重了“人”,而非“界”,人才是生命的主题,而界则是形成书法作品的可以借助的工具,这也表现了艺术就是表现人的本身。钟繇还有一句名言“每见万类,皆画象之”,书法上得书象并不等同于绘画的可以直接面对实物进行描摹,书法是相对抽象的视觉艺术,只有少数的“善学者”才可做到如此,所谓“外事造化,中得心源”。
  钟繇的著作《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其原文非常简短:平,谓横也。直,谓纵也。均,谓间也。密,谓际也。锋,谓端也。力,谓体也。轻,谓屈也。决,谓牵擎也,补,谓之不足也。损,谓有余也。巧,谓布置也。称,谓大小也。文本虽内容简短,所要表达的内容却沉思缜密,并阐述了严肃地书法学态度,像其小惜一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此段可以看书他在笔法上心得:横平竖直,字与字,笔画与笔画之间需要有间隙,从启笔开始下一笔的链接要紧密,不可断气。而笔画的末端要善于用笔铮,笔画之间要学会力的运用。书写时候不快不慢不可拖泥带水。在通篇上不足的地方可以设法弥补,字形如果太过繁密可以选择减损。大小对称。这十二意中包含了现代书法对书写时所强调的笔画、结字、章法、布局,以及出现问题后的补救措施。早在钟繇就已经对书法美学有如此深刻地研究,十二意比蔡邕的“九势"更为丰富且全面。
  钟繇的一生在书法上作出的贡献,可谓硕果累累战绩丰富。钟繇在魏晋南北朝这个文化、社会都动荡的年代,不仅在政绩上做出大胆判断,深的统治者重用,更在书法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敢于变革,并创立了新体楷书。行书方面也独具一格与王羲之的妍媚之风同立在中国书法的巅峰:他在书法上得造诣以及勤学苦练的精神影响者一代代书家们:而在理论上得成就更作为个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典范,永远流传。
唐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中有一节《传授笔法人名》,这样记载:“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瑷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
  可见,在书法的发展上钟繇无疑是巨人,但是巨人始终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而前行的,而书法的开拓者便是蔡邕、蔡文姬父女也。综上所述:蔡邕与蔡文姬的书法传授给了泰山羊氏、河东卫氏、钟氏家族。这三个家族的书法影响力在当时的社会可见一斑。那个时期的书法成就是与蔡氏父女分不开的。
钟繇宣示表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金币 +1
天目深瞳 金币 +1 2022-01-29 - 来自溧阳论坛APP
(post by :2022-01-26 12:01:51)
 (0人推荐) 这篇文章真不错! 给帖子评个分吧!

关注Ta 发消息

法老 
发帖
4868
金币
25065
威望
3500
贡献值
14438
银元
10938
注册时间2018-11-17
沙发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2-02-05 13:07   , 来自:江苏省苏州市 移动
钟繇的一生在书法上作出的贡献,可谓硕果累累战绩丰富。钟繇在魏晋南北朝这个文化、社会都动荡的年代,不仅在政绩上做出大胆判断,深的统治者重用,更在书法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敢于变革,并创立了新体楷书。在书法的发展上钟繇无疑是巨人,但是巨人始终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而前行的,而书法的开拓者便是蔡邕、蔡文姬父女也。 :GIBB=D9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1、回复广告信息一律封号 2、粗口、谩骂、攻击一律封号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