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是杂秈稻成熟的季节,齐腰高的杂秈稻熟了,一片黄灿灿的,让人喜爱,让人兴奋。杂秈稻开始收割了,田野里飘来阵阵“通”、“通”……的掼稻声,像是摧人奋进的战鼓,又是抢收抢种的号角。樵稻,男女老少齐动手,依次排列,一人每次六七棵,用锯镰一把一把割下放在稻杆根上。掼稻,需要青壮年,他们依次捧起适量稻棵,抓住根部,把稻穗使劲在斛桶内掼,一下,二下……掼一下,抖一抖,直到把稻穗上的稻粒掼干净。掼稻是一种简单的原始稻谷脱粒方法,只适用于秈稻。我们前马人把掼稻用的农具叫做“斛桶”,用硬质木板制成,几何图形属四棱台,高二尺许,上口大,下底小,底部按着两根长七八尺、边长约四寸的硬质木条,朝下部分刨成光滑的圆弧形,俗称“拖泥”。拖泥在田里如水里行船上的舵,掌握行走方向,同时防止斛桶陷进泥泞的田间,有支撑作用。斛桶的四角都按着“耳角”,方便使用的人根据需要前后左右移动。斛桶很笨重,从仓库运到稻田间,需要两个人抬,一个人头部钻在桶内,桶沿压在两个肩膀上,另一个人把一支扁担别在桶内,再放到肩膀上,一只手握住拖泥。也可以干脆把一只拖泥放在肩膀上,另一只拖泥用手抓住,稳住斛桶,不让左右晃动。抬到目的地以后,前面的人托住拖泥慢慢放下,插到地上,后面的人才能慢慢把头部从桶内移出,整个过程凭借经验和体力缓缓而行。掼稻一般有六个人或八个人组合操作,分工明确,斛桶前应该选择力气较大的,掼斛桶前的稻子,称为掼前角,同样后面的称为摜后角。每个人负责一垅田稻子脱粒。桶内稻谷掼到一定数量,足够一、二担以后,要装进稻箩担,以便于挑回去,这就是“起仓”,由掼前角的人员负责。其他人把稻谷挑到田埂上,把脱粒后的稻草梢头束起来,稻棵根部朝下立在稻田中,便于晒干,这个过程称为“彻〔音〕草节头头”。结束掼稻的稻田里,停立排放着草节头头,错落有致,远远望去,如屹立着千军万马,雄壮威武。当年的稻草,可作牛饲料、可以盖草房、作燃料……用途多多,是水稻丰收的一部分。在一个斛桶掼稻组合的人员各负其责,掼完了一块田的稻子后,前角二人,一左一右,抓住斛桶的两只角往前拖,其他同伴配合着在后面往前推,停在适当位置继续掼稻,顺序前进,直到收工。收工前需要把斛桶里的稻谷清理干净,然后把斛桶竖立起来,两根拖泥插入土中,桶上盖上几个草节头头,防止夜晚下雨或者雾水淋湿,影响翌日使用。如今农村再也看不到男女老少依次排列在稻田中,挥舞锯镰奋力樵稻的壮观场面,听不到通、通、通的掼稻声音。收获稻谷从人工掼稻,经历脚踏脱粒机、电动脱粒机,直到现在的大型收割机。农民彻底告别了昔日的“鸡叫忙到鬼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动,可以身穿西装,足蹬皮鞋轻轻松松获得水稻高产稳产。2006年起国家免除了农民皇粮国税三上交,农民再也不用义务开河筑坝做水利,分配不必“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农民赶上好时代,农村变化翻天覆地,日新月异,更加美丽的乡村,富裕的生活即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