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B221}t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ZcTL#OTP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转眼又是一年重阳节,万花已凋谢,却正是赏菊的好时节!菊花,在百花凋零之时傲霜盛开,在秋风中开得飘逸潇洒,留给世人阵阵怡人香气,为这萧索的秋天增添了一抹不朽的亮丽!黄花不负秋 与秋作光辉,赏菊品诗词,不亦快哉!
赏菊
宋-杨万里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妍华。
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鹧鸪天-赏菊
宋-葛胜仲
黄菊鲜鲜带露浓。小园开遍度香风。
自篘玉酝酬秋色,旋洗霜须对晚丛。
香在手,莫匆匆。寻芳今夜有人同。
黄金委地新收得,莫道山翁到底穷。
满江红(重阳赏菊,时予已除代)
宋-叶梦得
一朵黄花,先催报、秋归消息。
满芳枝凝露,为谁装饰。
便向尊前拚醉倒,古今同是东篱侧。
问何须、特地赋归来,抛彭泽。
顺首去,年时节。开口笑,真难得。
史君今郡更,自成行客。
霜鬓不辞重插满,他年此会何人忆。
记多情、曾伴小阑干,亲攀摘。
赏菊
明-成鹫
终岁颇勤动,凛秋花正开。
黄金非所羡,白首乃怜才。
赏菊
明-魏时敏
短篱疏雨正离披,淡白深红朵朵宜。
自计老年才思减,重阳过后不题诗。
西园赏菊
明-王恭
秋风萧瑟过重阳,黄菊花开酒正香。
人世相逢须尽醉,牛山何必涕沾裳。
十月六日约同会诸公赏菊
明-区越
本是重阳萼,天留十月开。
不知陶靖节,仍为菊花来。
清浊从头有,浅深宜自栽。
半酣花压帽,新月澹城隈。
十月赏菊体斋席上限韵
明-李东阳
寻芳何意到君家,雨过高城少暮沙。
此夜幽欢还月下,去年孤馆各天涯。
狂思晚节曾吹帽,寿拟春期及进瓜。
不是老来诗骨健,谁能白发对黄花。
次韵答白仲安明府赏菊作
清-林占梅
最羡君高雅,何年共结邻。
诗情工写景,笔意善传神。
把酒常邀月,看花不在春。
能知閒淡趣,自是个中人。
月夜赴友人赏菊分赋赠之
清-安超
日落西园晚,溪流罨画深。
金樽遥月影,黄菊淡人心。
旧雨多情话,新诗共醉吟。
灞桥风景到,踏雪再相寻。
顾培园宫赞寓斋灯下赏菊探韵限为字
清-查慎行
劈笺重和去秋诗,叶底花前榻未移。
却对清尊惊候晚,尚留名种爱开迟。
閒情特许携灯就,画藁犹烦蘸笔为。
莫话陶家三径事,年年此景负东篱。 2z.8rNwT
WS1&3mOd l$-=Pq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