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伞店风云录(十三)
——《回归》
许多地方的民间史料把明清乃至民国年代的制伞师傅,称之为民间手工艺人。如今有的地方把现还在传承的精美的民间制伞申报为省、市级乃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从传统工艺看,虽然一把油纸伞只有伞杆、伞骨、伞面三部分结构,但制作至少需要70多道工序,各个工序既相互联系,又有独立的操作性。以伞骨的制作为例,主要工序包括锯筒、刨节、刮青、划墨、削竹、刨槽、解墨、钻孔、穿签等20多个环节;伞的组装工序中需要制伞杆、装跳子、卡批子、卡衬子、穿线、网伞等环节;伞面的制作主要工序包括切纸、定版、石印、糊伞、抹油等环节。
按理,当年为了工人们的生存,为了狄义泰伞店的延续,狄财生的连襟狄宝生带着原狄义泰伞店的一帮工人,来到了姚家巷的姚家祠堂,开始了伞厂的恢复性生产。这时的狄宝生是多么的希望姐夫与他过来一起,共同奋斗把新生的集体伞厂办起来呀。因为狄财生不但是狄宝生的族亲、连襟、师傅,而且是原狄义泰伞店的老板,尤其在制伞技术上是绝对的权威。此刻,有着一连串遭遇的狄财生,毅然决然放弃了溧阳姚家巷雨伞厂当厂长的位置,回到了码头街的狄义泰伞店,回到了1936年他亲手开办的伞店,也就是说,历尽千辛万苦、事业即将有成的他,一夜之间又回到了原点!
这天晚上,在店堂昏暗的美孚灯下,已在私塾念小学三年级九岁大儿仁昆正在埋头做作业,夫妻俩抱着去年刚出生的二儿仁年在嘀咕着。望着眼前曾经被洗劫一空的店堂,狄财生怎么也提不起劲来,垂头丧气、迷茫中的他忽然朝妻子招伢说:溧阳有句老话,叫种田人万万年,我们还是回老家前胥泊种田去吧。谁知,他的话音还没落,就遭到了妻子的一顿数落:我说你呀,遇到这么点事就退缩了,人就要有点气魄,要有点胆量,何况你现在一身制伞技术,业内人士和你的徒弟都佩服你,你可别半路上做逃兵!当然,我们也要面对现实,产品抢了,商铺没有了,工人都走了,但我俩还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再起炉灶,重新干!
1952年,狄义泰伞店县前街总店被拆后不到一个月,狄财生原在码头街的狄义泰分店经过重新整理,继续开了下去,狄财生仿佛又回到了16年前的模样,既当老板又做伙计又干活。也许三十多岁的他正是干活的时候,他自我感觉好像又回到了三十年代初跟着师傅学手艺的年代。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在跟着扬中师傅学手艺的第二年,师傅让他到南渡送货,临走前给了他几块铜板,送货回头时,太阳已经西斜,又饿又累的他才舍得用铜板买了一块麻饼吃着赶回店,谁知十几年后的他,同样又遭遇了一样的情景,同样是送货、同样是走路,同样是饥饿,则不过送的自己的货、吃的是自己的饼、赚的是自己的钱。他给自己的人生命运定了个基调,叫回归。
夫妇俩为了生意,在隔壁的奶妈庄梅珍给二儿仁年断奶后,就把小仁年送到了泓口的姑母家(即狄财生的姐姐家)寄养,这样,妻子招伢就全力以赴一心扑在伞店的制作和生意里。在1952年下半年到1953年的上半年,狄财生的码头街狄义泰伞店生意并不差,但狄财生夫妇非常顾及姚家巷雨伞厂的生意,因为厂长书记是他们的妹夫,厂里的工友大部分是他俩的爱徒,手心手背都是肉,自然遇到大笔的生意订单,他们都拨给姚家巷伞厂做。
渐渐地,狄财生夫妇发现了问题。因为从1936年开始,开在码头街的狄义泰伞店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也许名气太大了,许许多多的本地客户和外地客户只认狄财生。狄财生夫妇也与前来订货的人说明了,姚家巷的雨伞厂从领导到工人,都是原来狄义泰伞店的,他们干的活都不错,质量很好,你们完全可以到他们厂子里去订货。谁知这些客户根本不听他们的劝说,坚持只认狄义泰的狄财生,只要狄财生制作的伞!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姚家巷伞厂的这些工人们的切身利益、更为了这家集体伞厂能够生存下去,回归码头街狄义泰伞店的狄财生不得不给自己想到了下一步的出路......
相关链接:
码头伞店风云录(一)——《放牛》
码头伞店风云录(二)——《考试》
码头伞店风云录(三)——《学艺》
码头伞店风云录(四)——《开店》
码头伞店风云录(五)——《招伢》
码头伞店风云录(六)——《成亲》
码头伞店风云录(七)——《新店》
码头伞店风云录(八)——《洗劫》
码头伞店风云录(九) ——《邻里》
码头伞店风云录(十 )——《拆店》
码头伞店风云录(十一)——《五反》
码头伞店风云录(十二)——《逆转》
码头伞店风云录(十四) ——《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