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的人民放映员
w7L{_aom 相 聚 在 宜兴“张公洞”景区
[g|_~h iI T;K@& 5月13日上午,我们溧阳县七十年代的十二名电影放映员分乘三辆汽车,从溧阳向宜兴张公洞景区驶去,沿途风光如画,天空飘着濛濛细雨,空气格外清新,看着车窗外的如画景色一一飘过,我的思绪……
M/f<A$xx_ s S+MqBh&I 七十年代,我县遵照上级指示,开始培训公社电影放映员,我们县里分批培训了8.75毫米、16毫米一百多名电影放映员(当时各公社相当重视选拔放映员,其中有转复军人、优秀青年,都需具备初、高中文化,党、团员,还有优秀知识青年)。使全县39个公社,9个场圃和部分厂矿都陆续成立了电影放映队,极大地丰富了全县城乡、厂矿、场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ms-*c&
&A
Nf!*<\E 溧阳在解放初,全县仅有“江苏省第十三电影队”一支电影放映队在农村巡迴放映,那个时候群众要几月才能看到一次电影,当时看场电影是很稀罕的。到了1954年,省十三电影队留在了溧阳,改称为“溧阳县第一电影放映队”。后来县里从教育系统抽调了一批教师(当年叫文教局,文化、教育是一个局)送去镇江地区学习培训,县财政又拨款添置电影放映设备,又陆续增设至六个电影队。那时候溧阳城乡公路网基本还沒有,群众出门都是要坐船的,流动电影队也只好配了电影船,每换一个公社(放映点),都要摇橹拉纤、风里来雨里去为农村群众送电影上门。每到一地,发电机在船头发电,电影扩音机一开,喇叭里歌曲一响,音乐传向四面八方,群众就知道晚上有电影看了,而后把电影海报往街上一贴,到了晚上,小学的大门口站了二位收票,看电影的人从数里地的村里而来,那真是人山人海呃。年当电影队都只到公社所在地的集镇卖票放映,而最理想的场地只有学校(因为有围墙),电影队到当地还需找几位零时工帮助卖票、收门票维持秩序,而围墙上也常常有孩童翻墙进去看免费电影呢(那个年代农村很艰苦,票价虽然只有5分至1角左右,但是,孩子们向家长还是要不到钱的)。
b=C*W,Q_# As&Sq-NWf 七十年代初,陆续建立起了公社电影放映队,这样每个大队、生产队每月都能放上几场电影了,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当时每放一场电影,每个故事片收费12元,发电加收3元,“新闻简报”免费放映,每晚一般都放双片。费用记帐,到年终时公社里统一到村、队设在公社信用社的账户上扣款,群众个人则不需负担费用。
ZvM(Q=^ 人民群众对我们放映员很热情,每当去放映,都好菜好饭招待,有的还有“溧阳乙种白酒”,有的还给放映员发包香烟(一般为飞马、南京、大前门),有一阵子还流行过“海鸥”牌香烟,三角三分一包的。
<_L,t 1H{ qz_7%c]K[ 那个年代,我们放过“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电影,放过“地雷战”、“地道战”,放过“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放过“洪湖赤卫队”、“卖花姑娘”,放过“红楼梦”、“追鱼”,放过“侦察兵”、“庐山恋”。
LBeF&sb6 我们放映员经常集中到县电影管理站(后改“电影公司”“影剧公司”)开会、学习、技术比武,每到溧阳换片,我们来回都要乘上大半天的轮船,下乡放映三、五里,数十里路都是靠11号“汽车”(步行)。但是我们从不叫苦叫累,有时来了好的影片,还要跑片放映、移点放映,放个通宵呢!
6q\bB w{8xpAqm 我们放映员常年坚持在农村,风里来雨里去,为人民群众放映,为他们带去J欢乐,带去了科学知识,带去了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最新指示精神,我们为曾经的电影放映生涯而感到骄傲,我们快乐、我们高兴,青春无悔!
K-)]
1BG (XTG8W sN 现在,社会进步了,科技进步了,放电影数字化、看电影都是大幕,环绕立体声,坐的软席,享受着空调,和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了。
;fTKfa 现在是信息时代了,在电脑上,手机上也可看电视也可看新闻,看电视剧,看电影,随时随地可看,真的真的很方便,家家户户还有电视机(有的一户有几只呢),播出的节目还是高清的。
HQdxL*N%^ FjHv 这次我们相约宜兴“张公洞”聚会,都是七十岁左右的老人了,有的从郎溪赶来,有的从镇江赶来。我们放映员中有的做了企业家,还有位成了“文学博士”,还有热心公益的“志愿者”,都是正能量之人,大家回忆往事、叙叙友情,感到现在的生活真的很幸福!
z_$% -6 Y(ykng 感谢孙 立(博士)的招待
3DX*gsx( 感谢何金林(经理)的安排
RMV/&85?y Qp5VP@t g{)dP!} ma]F7dZ5 ZDJ`qJ8V Vr)S{k-Q
^oz3F]4,g U+jOTq8 M e*kpdS~U& b~P`qj[ {
'eC`04E %A/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