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氏图腾
[font="]丘、邱姓同源,邱姓由丘姓而来,最早一支丘姓源自姜姓、吕氏的姜尚,故姜太公为丘(邱)姓太始祖。邱姓望出河南,称“河南衍派”。邱姓一般认为是由丘姓避讳而来,最早一支丘姓源出姜姓,姜子牙封于齐而都营丘,其支庶(子孙)居于营丘者,遂以丘为氏,世居扶风 。汉平帝时有扶风人丘俊,持节安抚江淮,居吴兴 [6] ,在南北朝时形成了吴兴丘姓望族,丘姓主体已经由中原和北方移入江南
邱氏源流
1、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史称丘姓正宗。
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鄫(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此为曾、丘联宗之说。
3、出自妫姓,以地为氏。春秋时,陈国(开国君主是胡公满)有宛丘,邾国(传为颛顼后裔挟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为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北魏时,北魏孝文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丘穆棱氏改为汉字单姓丘氏。北魏王侯拓跋嗣将鲜卑王族丘敦氏·豆真始改为丘氏。南北朝时,北魏王朝拓拔部中,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等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间(公元493~496年)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的过程中,改丘林氏、丘敦氏为汉字单姓丘氏。
这几支以丘为姓的宗族,后来大多数都改了邱姓。满清入关以前,这个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时的"丘"与"邱"通用)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时,才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一律改为"邱"姓,表示对至圣先师的崇高敬意。因此,丘、邱本同源。民国初,近代诗人邱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他首先将本人姓名写作丘逢甲,闽、粤邱姓族人也纷纷响应改邱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继续沿用邱字。结果现在的邱姓人士随处可见,而以丘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丘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东,后向西进入陕西 。西汉见于史册的有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丘欣。
西汉平帝时,扶风人丘俊持节安抚江淮,属王莽篡位,后俊遂留江左,居吴兴 ,在南北朝时形成了吴兴丘姓望族 。东汉有乌程丘滕,还有云中丘季智。
汉朝时,乌桓也有丘氏 ,以东汉末乌桓国王丘力居最为知名 。
三国时期,曹魏毌丘俭之子宗等四人改为丘姓,山西闻喜邱氏以毌丘俭为祖,称为毌丘俭后裔 。西晋末,中原丘氏有一支为避战乱而徙居福建(参见“八姓入闽”),初居莆田,后分支长汀、上杭等地。
据各种史料,知自汉以来匈奴、鲜卑、乌桓、羌等族改姓丘(邱)氏者甚多。十六国西秦时羌人有丘氏 。北魏献帝七分国人,以弟豆真(封临淮王)镇守来国,归而命氏,为丘敦氏,豆真之子丘堆改姓丘,融入汉族,发展成河南丘氏望族的一支,以丘和、丘行恭父子最为知名 。匈奴族丘林氏改为丘、林、乔三姓,丘氏发展为河南丘氏。这些外族很快与汉族相融,成为中原的丘氏汉族。
隋唐五代时,丘姓分布于浙江、河南、山西(闻喜人丘延翰)、安徽(宣城籍状元丘旭) 、四川(广汉籍画家丘文播、丘文晓、丘余庆等)、福建等地。唐朝,跟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的河南固始县58姓士兵之一丘安道入闽后落户于漳州 。
宋时,丘(邱)姓已经成为江浙、闽中的大姓,广泛分布于南方各地。丘姓几乎都分布在江浙地区 。丘(邱)姓主要分布于福建、湖南、江苏、浙江,约占丘(邱)姓总人口的54%,而福建省占了17%,为丘(邱)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安徽、江西,这四省的丘(邱)姓丘(邱)姓总人口的30% 。湖南 、海南 、四川眉山也有丘姓居民点 。
元朝末年,曾明避乱从鹭岛曾厝垵迁同安十八都山平洪入赘邱家,发展为新垵旺族邱姓 。
明朝时期,邱姓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在两湖、华北、四川等地也有邱姓。丘(邱)姓主要分布于江西、福建(上杭人丘弘)、江苏,这三省丘(邱)姓大约占丘(邱)总人口的58%,而江西省约占27%,为丘(邱)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浙江、广东(琼山人丘濬)、山东(诸城人丘橓)、湖北(宜城人丘瑜)、陕西(渭南人丘民仰),这五省集中了丘(邱)姓总人口的30% ;安徽(凤阳人丘福)、湖南、四川(成都人丘祖德)、河南(祥符人丘锋)、云南 等地也有丘姓。
邱姓人口分布明洪武年间,丘安(山东即墨人)随军出征西南,平定云南后任新添卫后所百户之职,其后落籍贵州,子孙世袭武职,官至卫指挥佥事、贵州都指挥使。丘氏家族世代执掌新添卫军事长官,知名后裔有云贵两省第一位翰林院检讨、官右庶子的丘禾实和山海关上立有塑像、官至右佥都御史、辽宁巡抚的丘禾嘉 。
根据参加编修《中华丘氏大宗谱·广西通谱》的各地谱牒和相关史料记载,广西丘(邱)氏先祖是从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年)起开始向广西迁徙的,分别来自广东、福建、江西、湖南 、海南等5省 。
清初,邱姓进入台湾,发展为台湾的著名大姓 。
如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美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澳大利亚都有丘(邱)氏。
字体变更
自汉朝以来,为避孔子之名讳,有丘氏改为邱氏。清雍正三年,颁诏尊师重道,称先师孔子圣讳,理应回避,凡系姓氏、地名,丘字一律加邑部为邱字 。
中华民国参议院议员丘逢甲等于1912年提议恢复祖先肇姓之丘。认为丘姓得自姜太公封地营丘,早于孔丘,无先人避讳后人之理,并在广州登报呼吁族人恢复丘姓。因此,闽、粤、台部分族人闻之响应。但全国大部分省区族人,因不知情,或因涉及法律户籍等诸多问题,仍然使用邱姓。邱(丘)氏郡望扶风郡[size=; font-size: inherit,inherit][font="]:三国魏以右扶风改置,治所在槐里县(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南佐村)。西晋改为扶风围,移治池阳县(今陕西泾阳县西北),十六国复为郡。北魏移治好畤县(今陕西乾县东好畤村东南),水安元年(528年)移治始平县(今陕西兴平县东北)。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随始平县移治今兴平县东南南佐村。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年(607年)复置,移治雍县(今陕西风翔县)。唐初改置岐州,天宝元年(742年)复为扶风郡,至德元年(756年)改名凤翔郡。据《魏书·志第七·地形二下》记载,“扶风郡故秦内史,汉高帝二年更名为中地郡,九年复为内史,武帝为右内史,太初中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后改。”也就是说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尹、左冯翊合称三辅,是西汉的政治中心。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相当今陕西麟游、乾县以西,秦岭以北地区。西晋移治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今陕西宝鸡设有扶风县。
《姓解二》引《风俗通.姓氏篇》云:“丘氏,有勇士丘欣。” 丘欣,字季春,汉扶风人,少有大才。自谓无伍,傲世自立,不与俗人为群。郡守召见,曰:“明府欲臣欣邪?友欣邪?师欣邪?明府所以尊宠人者,极于功曹;所以荣禄人者,巳于孝廉。一极一巳,皆欣所不用也”。郡守异之,遂不敢屈。
百家姓〔马〕羽音。扶风郡。系出赵姓。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封马服君,其子赵括长平之战战败,子孙逃亡以马为氏。汉有马援。
吴兴郡:三国东吴乌程侯宝鼎元年(266年)分吴、丹阳两郡置吴兴郡。诏曰:“今吴郡:阳羡,永安,余杭,临水及丹阳,故鄣,安吉,原乡,于潜诸县地势水流之便,悉注乌程。既宜立郡,于镇山越,且以藩卫明陵,奉承大祭。不亦可乎。其亟分此九县为吴兴郡,治乌程。”“吴兴”名取“吴国兴盛”之义,为湖州立郡之始。
南朝时,吴兴郡辖乌程、东迁、武康、长城、原乡、故鄣、安吉、余杭、临安、于潜十县,梁末改吴兴郡为震州,以太湖古名震泽而得名。
陈太平元年(556年)复为吴兴郡,后废。
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废郡置州,废乌程、武康、长城(今长兴)等县合置湖州,为湖州建制之始。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湖州为吴兴郡。乾元元年(758年)初复为湖州。
河南郡:存在于中国汉朝至唐朝时期的行政区划,辖区大小不一,中心地带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秦朝时期为三川郡,西汉初年改为河南郡,东汉、曹魏、北魏时期曾改为河南尹,隋文帝时废置,隋炀帝时复设,唐高祖时再次废置,改为洛州,河南郡成为别称,唐玄宗时期置洛州为河南府。
堂号
堂号:邱姓主要堂号有扶风堂、吴兴堂、河南堂、天水堂、文庄堂、可继堂 、碧落堂、敦睦堂、砚耕堂、思敬堂、忠实堂。
扶风堂:马、班、禄、万、鲁氏堂号。隋时置郡名。今陜西省扶风、凤翔一带。
天水堂:赵姓堂号,秦始皇灭赵国后,把代王嘉派往西戎,赵姓随之迁往甘肃,赵嘉之子赵公辅裔孙世代居住在,由此形成一个望族,至汉代此族的赵充国封侯入相,功成名就。由此系赵氏望天水,后并以此为堂号。故“天水堂”、“天水郡”成为赵姓的著名堂号和名望。
敦睦堂:桂林方,南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进士方桷任溧阳令,卒葬溧阳,孙子绍宗来溧守墓,后世繁衍至今800余年,总祠敦睦堂位于5A景区天目湖桂林村,后世分五房:贵一公后裔居天目湖桂林村及周边、桥山下、石狮庙、冯家边、城南方家村、城东葛渚村、上黄、宜兴北庄村、高塍新庄村、上海、西安、武汉、香港九龙、澳门等地,贵四公后裔居桂林及周边村庄、台中、高雄、美国等地;贵二公后裔居溧阳杨庄、溧阳南渡姜笪村、大溪黄山村、东区村、金坛方家村、溧阳戴埠赵墅村、戴埠集镇、宜兴张渚集镇、鲸塘董渚村、徐舍湾梗村、归径蒲墅村、杭州、句容袁巷上杆村;贵五公后裔居下桂林村;贵三公后裔居宜兴新建段庄村、杨巷王家圩、云南昆明、宜兴城内东撒珠巷、浙江杭州、丁家头、溧阳南渡平陵村、天目湖桂林村等。民国二年(1913年)方光奎(肖斐)、光策(振徇)、时叙(颂虞)等人考证来历图附于12修谱,值此14修谱之际,寻找方肖斐女儿后人;方振徇孙子方为祖(居杭州)、曾孙方毅;振徇长婿萧开诚(安徽水利厅副厅长萧开瀛兄弟)后人;振徇次女方宝璇、女婿狄勤源(浙江余姚大岚教师)后人;方颂虞长女方双修(居汉口)、女婿徐培泽、长孙徐公望、孙媳邓嘉怡、曾孙徐骏;次孙徐公尚、孙媳方志、曾孙徐谦;次女方迈随舅父徐志衡、表兄弟徐洪庆、徐仁庆、徐贤庆居宜兴高塍;幼女方新(南京东南大学副教授)后人;宜城本房方耀奎、方鸿庚、方彭来(东升)、方彭绪(南升)后人共商族务。
家谱文献
中华丘(邱)氏宗亲联谊总会会长邱家儒曾一次向上海图书馆捐赠了169种、247册丘(邱)氏宗谱,是上海图书馆有史以来接受捐赠数量最多的家谱 。
名门望族1.吴兴郡乌程丘迟家族
2.河南郡洛阳丘和家族3.山东诸城丘橓家族
明代高密历史上的望族以李、仪、戴、丘(原属诸城)、单、张六家为最。丘氏原籍寿光,元末明初迁居诸城柴村(今邱家大村)。6世祖丘橓,字懋实,嘉靖进士,官南京吏部尚书,直言敢谏,与海瑞齐名,谥“简肃”,传载《明史》。丘橓以后,丘家科第蝉联。丘橓子云章、云肇皆中进士。侄孙丘志充(丘诸城 [87] ),以进士官至山西右布政使。丘橓因乏嗣,丘志充因谋京堂下狱被杀,明末以来丘家走上衰落。入清以来,丘家有1人中文进士,1人中武进士,虽不乏仕宦之人,但与先祖相比已不复旧貌。 [88] 4..香港邱德根家族 [89]
5.泰国他信·西那瓦家先秦秦汉
魏晋南北朝
丘中伯:十六国前赵刘曜部将 [96] 。
丘道成:吴兴人,南朝宋建安郡太守。
丘祚:南朝宋元嘉十四年任晋安郡太守。(见《三山志》)
丘灵鞠:吴兴人,南齐长沙王车骑长史。才华横溢,有文集及《江左文章录序》传世。
丘仲起:南朝齐晋安郡太守。
丘渊之,著《晋义熙以来新集目录》三卷 [97] 《丘渊之集》六卷 [98] 。
丘迟(464-508),吴兴乌程人,南朝文学家,著《丘迟集》十卷 [99] 、《集钞》四十卷 [100] 。
丘仲孚,著《皇典》五卷 [101] 。
丘宾卿,著《梁天监四年书目》四卷 [102] 。
丘敬伯,著《五礼异同》十卷 [103] 。
隋唐五代
丘和(552-637),河南洛阳人,北周、隋、唐三朝重臣,唐朝左武候大将军、稷州刺史,封谭国公。父丘寿魏镇东将军,有子十五人,多至大官,惟行恭知名。少子丘行掩,高宗时为少府监。
丘行恭(586-665),兄丘师利(左监门将军),右武侯大将军、冀陕二州刺史。
丘英起(598-643),父丘师利,封临济公。
丘神勣(?-691),父丘行恭,左金吾卫大将军,以罪伏诛。神龙初,禁锢其子孙 [104] 。
丘悦(?-开元初),唐代河南陆浑人 [105] ,著《三国典略》三十卷 [106-107] 《丘悦集》十卷 [108] 。
丘为(?-?),唐代嘉兴人 [109] ,累官太子右庶子、左散骑常侍,著《丘为集》卷亡 [110] 《丘为诗》一卷 [111] 。
丘丹(?-?),兄丘为,《全唐诗》存诗十一首。
丘延翰,著《金镜图》一卷《铜函记》一卷《五家通天局》一卷 [112] 。
丘启期,开元管城尉,著《隋记》十卷 [113] 。
丘据,谏议大夫,著《相国凉公录》一卷,李抱玉事 [114] 。
丘光庭,唐五代乌程人,著《唐教论》一卷 [115-116] 《丘光庭集》三卷 [117] 、《海潮论》一卷 [118-119] 《规书》一卷又《兼明书》十二卷 [120] 。
丘光业,兄丘光庭,著《丘光业诗》一卷 [121] 《同姓名录》一卷 [122] 。
丘旭,宣城人,著《丘旭诗》一卷又《赋》一卷 [123] 。
宋元
丘濬,著《洛阳贵尚录》十卷《霸国环周立成历》一卷 [124] 《霸国环周立成历》一卷《征蛮议》一卷 [125] 《观时感事诗》一卷 [126] 。
丘崇,著《丘崇文集》十卷 [127] 。
丘哲,著《备急效验方》三卷 [128] 。
丘倚:宋朝提刑(文臣)
丘砺:宋朝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丘岳,丹徒(今镇江)人。有文武才,官至两淮制置使。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进士。
丘富国,南宋学者
丘葵(1244~1333),同安小嶝岛人。理学家。朱熹四传弟子,其气节与学术造诣,在泉郡颇有名气。
丘处机(1148~1227)登州栖霞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亦为龙门道创始人。
明清
丘吉,善古文,尤善于诗,明吴兴诗人领袖,有《执柔集》。
丘濬:琼山人,明孝宗朝文渊阁大学士 [129] ,廉介持正,嗜好读书,熟知典故。著《大学衍义补》 [130] 等,被现代经济理论界称为“15世纪卓越的经济思想家”。
丘养浩,《集斋类稿》十八卷 [130]
丘禾实,《丘禾实文集》八卷、诗四卷 [130]
丘橓(1516~1585),诸城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行人擢刑科给事中。
丘福:明朝大将军,封淇国公。濠州人。
丘懋炜:明漳浦(今福建省漳浦县)人,字以鄂。万历(1573~1620)进士,擢兵科给事中。
丘兆麟(1572~1629)江西临川人。明后期文学家。丘兆麟与祝徵、帅机并称为临川“三大名士”,又与汤显祖、祝徽、帅机被誉为“明代临川前四大才子”。 [131]
丘坦(1576~)即丘坦之、丘麻城,湖北麻城人,公安派作家 [131-133]
丘心如,淮安人,弹词女作家
丘象升、丘象随:系兄弟,清代江苏山阳(今淮安)人,皆吏,以诗文闻名,并称“二丘”。
邱鸣泰:清朝山西巡抚
邱树棠:清朝刑部主事
邱元武,兰陵(今山东峄县)人。乾隆年间进士。嘉庆时官至兵部尚书、刑部尚书。
邱良功(1761~1817)福建同安人,出身行伍,因骁勇善战,官至浙江提督(从一品) [134] 。
邱之稑(1781~1850),清浏阳人,浏阳古乐创始人。有《律音汇考》、《丁祭礼乐备考》传世。 [135-136]
邱心坦(1840~1903)清海州(今连云港)南城人。
邱二娘:福建惠安人。反清女首领。有“仙姑妈”、“游路夫人”之誉。 [137]
邱远才(?~1868)即邱朝贵。广西人。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麾下猛将。以军功封淮王。
邱宝仁:福建闽侯人,清末北洋海军左翼前营副将,抗日将领。
丘逢甲:1864年出生于台湾彰化。清朝工部主事,抗日保台志士、诗人、教育家。其诗多爱国篇,风格近杜甫、陆游诸家。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
丘鹤俦(1880~1942)广东新宁人,广东音乐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广东音乐奠基人之一。
丘菽园 (1884~1941)名炜萲,福建海澄县人,“南洋才子”、“南国诗宗”。
[font="]史籍记载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篇》:“丘氏,鲁左丘明之后,又齐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为氏,世居扶风,汉末丘俊持节江淮,属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居吴兴也。”
[东汉]班固撰《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应劭曰:“丘,姓也。”[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邱,齐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为姓,世居扶风,《左传》邾大夫丘弱。扶风,汉平帝时邱俊持节安抚江淮,属王莽篡位,后俊遂留江左,居吴兴。吴兴,丘俊居吴兴乌程,松江太守丘灵鞠,生迟,梁永嘉太守;五代孙仲升唐武临尉;宋西卿侯丘道让亦俊后;七代孙悦,岐王傅昭文学右常侍;邱为吴郡人,弟丹户部员外;左司郎中丘鸿渐,贝州人,生绛,兼中丞。河南,后魏献帝七分国人,以弟豆真折为丘敦氏,封临淮王。孝文改为丘氏······”
山东曲阜孔府档案馆珍藏明代民间版本《左传精舍志》:左子先世系出姜姓,太公封于营邱,嫡子丁公伋立为诸侯,支子印遂以邱为姓。《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姜太公志·生平》:太公三子为丘穆公。太公封齐,都营丘,命其三子镇守营丘,以封地为氏,而为丘氏,卒谥穆公,故丘穆公为丘(邱)氏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