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发表于: 2021-02-10 22:31
, 来自:江苏省 移动
(一) 引子 &G7JGar 京剧又称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京剧的历史: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人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中诞生了京剧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X-~C.7k 从清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到如今,京剧已整整有230年的历史,那么,已有230年历史的京剧流传到地处苏南有2000多年文明史的溧阳又有多少年了呢?这个问题,一般溧阳人难以回答,即使回答也答不全面,我想还是交给溧阳的历史学者和文豪们去研究和回答吧!但也许《溧阳论坛》的35万网友不会放过我,说:你的标题《溧阳京戏八十年》,你又如何解释的呢?你又如何知道京戏才进入溧阳八十年呢?呵呵,这还真是“六月里冻死羊,说来话长”。 许多业内人士都知道,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开始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而成为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此时已具备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及“国剧”之称。而成为国剧、国粹的原因不外乎已经具备有三个条件:其一,官方的推动:自乾隆以后,随着皇室和官员开始欣赏京剧,大量观看京戏,对京剧的客观推广形成推波助澜的主要作用;其二,民间文化发展的匮乏客观上促成了京剧的传播和影响,古代广大民众的娱乐方式单一,不丰富,人们渴望更多的艺术形式,而京剧的出现恰到好处的顺应了人们当时的心理的需要,其实京剧就是那个时代的电影和电视剧;其三,京剧本身搏彩众长,吸纳其他戏曲的优点,结合比较易懂的北京话(当时官话、普通话),很容易被全国各地大多数人所接受,所以传播甚广,形成独特而又能代表全国的艺术形式。 1O*5>dkX;% 2015年5月,我写了一篇文章《民国年间溧阳码头街的老板书法家王恭津》发表在《溧阳时报》上,文章其中一段话是这样写的:“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溧阳某老板在方塘埂建造了一家戏院,名字叫“庆平戏院”(就是今天的大众影剧院前身),戏院老板慕名而来,请王恭津为他的戏院书写招牌字,正在店堂里忙乎的他一看手边没有大号的毛笔,就随手抓起一团棉花蘸着墨汁恭恭敬敬地写上了“庆平戏院”这四个大字,其效果还特别的好,让戏院老板高兴的不得了,非得要拿10块袁大头酬谢,被王老板一口拒绝。 ”这段文字就是写的刚刚诞生的溧阳庆平戏院。这里需说明的是,我不是说溧阳城原来没有戏院,而是说如此规模的大戏院绝无仅有。当然,有了大戏院,有了大舞台,自然会引来走马灯似的戏班子,而这些戏班子,自然是京剧居多。也许就是那个年代,在码头街学生意的我父亲迷上了京戏。 &0SX*KyI 当年我家住在溧阳城西门的三阳泰巷,这条古老的小巷与方塘埂(今和平南路)连接,庆平戏院就在方塘埂中间地段。我家住的沈家大院距离庆平戏馆子不到一百公尺。我前面说到,京剧在中国是百戏之王,要不怎么称之为是国剧呢。据父亲对我说,那个年头一般江湖小戏班子是进不了(也进不起)大戏院的,唯独这个国剧似乎独霸天下。记得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了老小一家子的老父亲,早就不去看京戏了,那时京戏票价也高,拿47元月薪的老父亲要养活我们一家八口人。只是一到晚上,抽着九分一包《红骑兵》烟的他,静静听着溧阳人民广播站小喇叭的京戏,哼着二黄或西皮流水,陶醉其中。 6 /gh_'& 可惜得很,我对京剧何时流入溧阳的历史,一点也不知道,手上更无这方面的点滴资料。仅仅知道父亲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起爱看京剧,爱听京戏。但从他的记忆中,也可以分析出,形成在清朝宫廷内的京剧,后来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年间得到空前的繁荣,作为苏南小县的溧阳,开始受其影响,可能也就在民国的三四十年代开始的,否则,此文标题改一个《溧阳京剧百年史》该有多好哇! ]]`hnzJX 神使鬼差,也许受其老父亲的影响,退休后整天无事“阴角转”的我,不知不觉与一些梨园人士和票友有了些交往,也知道解放初溧阳县有“新民”和“京胜”两个民间京剧团,1957年在江苏省文化局的批复下,这两个民间京剧团合并成立了溧阳县京剧团。也知道人才济济的溧阳县京剧团于1959年11月离开溧阳调往镇江,与镇江京剧团合并成立了镇江地区剧团。1968年,经调整,溧阳县锡剧团改制成立溧阳县京剧团。直到1978年12月溧阳县京剧团撤销重新成立溧阳县锡剧团为止,我目睹了溧阳京剧、锡剧两个剧种、两个剧团的历史演变,为此,我撰写了12集《追忆中国京剧名家溧阳尚韵良先生》和32集《溧阳锡剧王子蒋盘芳》的文章,回忆了当年溧阳县京剧团团长尚韵良、溧阳县锡剧团业务团长蒋盘芳这两位京剧、锡剧老前辈、老团长给溧阳的京剧、锡剧带来的历史性贡献。 &Z/aM? 在当年的溧阳县京剧团已经消失四十多年后的今天,突然间又再提起她那当年的往事,这对许多的溧阳梨园票友来说简直是老调重弹,也许更多的溧阳人认为是新鲜事一桩。因为在两个多月前,来自溧阳本地和省内外的原溧阳京剧团的几十位老艺术家、老演员,齐聚在溧阳的某农庄,共贺“溧阳京剧团五十周年庆典”。在现场,这些老艺术家、老演员年纪小的六十多岁,年龄大的已有八十多岁。而我的《溧阳京剧八十年》,就从这次聚会,就从他们身上开始...... Pe8WBr;` z kQV$n{ [font='PingFang SC', 'Lantinghei SC',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wO&`3Q3~$ 溧阳京胜京剧团班主董漳关 ^_#0\f F7gipCc1We 溧阳县京剧团团长尚韵良 t%ye: f1(V~{N,+ 溧阳县锡剧团业务团长蒋盘芳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