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圣经》旧约创世纪第三章22节】耶和华神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道善恶,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著。”于是把他赶出伊甸园去耕种他所自出之土,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K5 1、 夏林园 )F&@ M;2p' 夏林园,原址在县城(今溧阳团城)东五里许,园占地达百亩。明朝时,乃溧阳彭氏世代所有。小桥流水,崖山亭阁,布置得清幽美丽,尤其是高大的松树,长条的青藤,曲折小径,引人入胜。王世懋(明朝文学家、史学家、刑部尚书王世贞之弟,1536~1588,1560年进士。官名奉常。)曾经记述夏林园,王遂东(官名佥宪)推崇夏林为“江南(左)第一园”。后来此园归属潘氏,逐渐荒芜颓废,到清朝嘉庆年间,归马氏所有,内中唯有一所“宜山堂”,巍然独存。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到王世懋记述夏林园的时候,已经在彭氏手里建设发展、传至第三代人了。 ?*E Y~'I 以上这段文字,主要来自《嘉庆溧阳县志》。但对于夏林园的位置描述,似有差池。据王世懋记载,【来源,王世懋《夏林游记》(今译,下同)】夏林园应该在“(溧阳去宜兴)善卷洞的水路边上”,“离城不到五里”,上岸,“坐上轿子,行半里路才到园林的一处便门”。据此描述,我推断,夏林园应该在溧阳的东南沿溧宜河的走向,不到五里;今夏桥附近、溧宜河边不远处。夏林附近的夏桥(一名下桥、秦公桥),是不是与夏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作为一个线索来深入考证。 MK[l*=\s 有必要介绍一下“佥宪”这个官衔。佥宪,佥都御史的美称。明代以后,用此称呼居多,而在明代,都察院设有左右佥都御史,所以称为佥宪。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从此可见,明朝的王遂东不是一般小的官,而是朝廷二品左右的要员,从他口里喊出来的名号,也不是随便戏说的。他给夏林园题的“江左(南)第一园”的称号,估计绝对不是浪得虚名。设想一下,夏林园的面积有九个国际标准足球场的大小,比当今中国最有名的苏州“拙政园”还多了二十多亩面积的园林,号称江南第一,怎么会有太大的悬念呢? hC<X\yxe
那么,这个夏林园到底有什么值得游玩欣赏的呢?我们读一读明清的诗文,会有一个大概印象。
第一,我以为就是园内广泛栽种了百年的古藤、苍松、翠竹。这既是王世懋游记记载的重点,也是来夏林游玩的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乃至画画所注意的要点。
《汤宾尹图跋》(汤宾尹,安徽人,1595年的明朝万历年榜眼)中这样描述:“夏林竹树蓊葱,揽天蔽日。围绕树之藤,争雄乔木,非数百年,物不能予。”
特别有趣的是,清朝溧阳两大才子,分别用诗歌、从不同角度赞美了夏林古藤。其中顺治朝状元马世俊(字章民)的诗歌,名叫《同杜脱斯分体咏夏林古藤》,这首诗歌还提及明末崇祯年间溧阳教谕杜脱斯。诗歌写道:“……苍藤高百尺,绿崖搅老树。跻攀有余兴,欹桥倩竹渡。虬蟠忽下垂,夭矫翻空翥。日月似乍瞑,风雨还深护。行来势欲翘,坐久倏生悟。古者定穷搜,萝薜欣所遇。……”再就是,乾隆朝探花溧阳人任端书,他的短诗名字就叫《夏林古藤》“藤身无岁年,屈若苍蛇蟠。青天落风雨,白日吹阴寒。我欲此陶暑,挂衣层林端。”这样看来,夏林园的古藤不仅古旧,而且的确长势非常旺盛,盛开时繁花似锦,浓阴蔽日,鸟语花香,蔚为壮观!
第二,就是历久“巍然”的建筑(群)宜山堂。宜山堂是什么样的建筑,或者建筑群?我想应该是一座类似于如今的别墅的大型建筑,而且吃喝玩乐、听琴品茗看戏的设施可能一应俱全。王世懋在《夏林游记》里给这座建筑一个恰到好处的形容词,叫做“宏丽”。而且,写了另外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语,说道:“……另外(也有)别出心裁的房舍。所经的亭馆很多,建筑都不宏大。”可见,在夏林园,宜山堂是一处非常突出,而造型宏伟壮丽的建筑,与其他建筑根本不是一种体量,甚至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也许是主人招待来客的最重要的馆舍。
明末的探花溧阳人陈名夏(字百史),清初著名出版家陈允衡(字伯玑)等都来过宜山堂做客;而据传说,明末溧阳教谕杜脱斯的儿子,著名诗人杜浚也曾经客居在此。其中陈名夏的留诗为《宜山堂闻歌》:“赤日不知暑,千章夏木清。宜山堂上客,莫作艳歌行。”这首诗歌虽短小,却饶有趣味。一方面,描写了夏林宜山堂特有的风景,以及园中的处处林荫给炎炎夏日带来丝丝的清凉,另一方面似乎在提醒来这里的游人,不要贪图享乐,忘乎所以,而应好好珍惜当下。
最后这句话,陈名夏似乎是说给小辈、后学听的,也似乎是说给当时的园子主人彭孝廉(可能叫彭葵若)甚至是他自己听的。从陈名夏离开夏林不久,到1654年,最多十来年时间,他突然获罪,好好在宰相位置上被顺治皇帝治罪处死。再过大约一百多年的时间,夏林园不仅几易其主,而且一路破败下去;到清嘉庆十六年,只剩下孤零零的宜山堂破败的遗址!真可谓一语成谶!到如今,夏林园早已经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是层层叠叠的一片江南 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