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龙,字应图,号孟河,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生于江苏溧阳甓桥马家村。嘉靖七年(1528年)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又选授南京国子监司业。他才华横溢,能诗善文,特擅长书法。他的书法功底扎实,雄浑有力,在当时的影响很大。据北京图书馆内珍藏的古籍《马一龙文集》(共26卷,1460页)中记载:马一龙在京城翰林院时被委派参与泰山祭祀,现泰山顶上的“至此始奇”和“岩气象”二处石刻均为马一龙所书。他的书法在古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张汝弼、杨秘图等名流风格相近,形成独特的流派,并自称为“梅花体”,对当时全国书坛影响极大。 K^bzZa+a
马一龙与他的“梅花体” S+>1yvr),
马一龙的书法,以草书见长,世称“梅花体”、“龙蛇体”。所谓“梅花体”,是指结字如梅花,有大有小;有开有合;有俯有仰;千姿百态。布局上有疏有密,参差不齐,无行无列,自由自在。这种风格从古有之,唐人张旭、怀素被称作“颠张狂素”;清人郑板桥的书法如“乱石铺街”,世称板桥体。所谓“龙蛇体”,顾名思义,是指章法灵动,书写快速,有惊蛇入草之势。从马一龙传世的草书《千字文》石刻、《广惠庵碑》石刻等来看,马一龙的草书无疑是师承张旭、怀素,又直追明代前贤祝枝山,且自出新意。其点画放狂不羁;结体大小悬殊,左顾右盼;章法无行无列,可谓满章云烟。表现其粉碎和占有一切空间的强烈愿望。狂草之难,诚如当代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所言:“需要胆识和才略”。清人康有为曾言:“能移人情,乃书之至极”。书法作品的感染力既取决于作者的创作激情,又体现于观摩者的视觉感受。当我们欣赏到马一龙的这些情真意切,毫无作作的草书作品时,确实是一种美的享受。 bE
_=L=NG
艺术的创新,总要引起社会的争论,于是褒贬不一,见仁见智。明嘉靖年间书家丰坊在《书诀》一文中对马一龙赞许有加;清道光年间著名书法评论家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一文中也对马一龙的中锋笔法加以评述。现代书法评论家朱万章在《扇面书法与明代书坛》一文中写道:“他的‘行草扇面’受到怀素的熏染,笔走龙蛇,不拘绳墨,论者谓其‘奇怪为书法一大变’,可谓道出其书法之特色。” Fx2z lM&
对马一龙书法提出批评的也大有人在,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明末著名评论家项穆,在《历代书法论文选》所著的《书法雅言》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后世庸陋无稽之徒,妄作大小不齐之势,或以一字而包络数字,或以一傍而攒簇数形,强合钩连,相排相纽,点划混沌,突缩突伸。如杨秘图、张汝弼、马一龙之流。且自美其名曰梅花体”。被他抨击的杨、张、马三人都是明代活跃在书坛的名流,文章虽以贬言恶语相加,也足以说明马一龙的书法在当时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从项穆的批评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明末出现了注重传统的大书家董其昌,由于官位显赫,追随者众多,项穆也属其中。对先前50年的创新书风如此批评,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后又因清康熙皇帝的推崇,董体几乎影响了整个清代,直到清末康有为倡导“扬碑抑贴”,才使董其昌的书法又遭到一落千丈的厄运。这无疑是马一龙书法艺术渐渐被人遗忘的历史原因之一。 hc}dS$=C
当然了,所谓【字如其人】、【书品即人品】,看明代马一龙的书法与清代史贻直的书法特征差距十分明显,然而却基本符合各自的为官之道及各自的人生性格特征,马一龙狂、怪,史贻直稳、正。要知道伴君如伴虎,史贻直能列康雍乾三朝而不倒,必有其过人之处,正、直、廉、公是也。 euO!+9p
楼上说马一龙书法耐看,也属于正常,因为个人的审美观不同。 Hzs]\%"
f>i6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