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女公务员牺牲于岗位!人民日报怒批机关事业单位三大怪状! bAUYJPRpy
基层干部参阅 今天 U
!%IC7@
来源 人民日报 %}unlSTPP
}H/94]~tH
e0IGx]5i
QBA{*@ A-
Z{2QDjAI;
年仅23岁的重庆武隆车站派出所女民警唐立俐,在值班时突发疾病不幸牺牲,至逝,她进入警队的时间一共是374天。人民日报曾撰文怒批机关单位存在三大怪现状,而改变这些怪现状,对广大基层来说已经刻不容缓! ,+x\NY2d
X @/X65=[
,V)hV@Dk
3wQ\L=
&SPIu,
M
#%V%<
pV1;gqXNS
只有23岁啊,太年轻!太短暂!甚至很多老民警进入警队的时间都比她活过的时间更长! SQN{/")T
<~e*YrJ?-
近日,已有多名民辅警牺牲于工作岗位上,他们职位有高有底,年龄有老有少,下到基层上至局长,都有在工作岗位突发疾病因公殉职的例子发生。 5f75r
h
TPvt
造成这一起起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D7 '7E8.
cW?6Iao
人民日报曾发文怒批机关单位的三大怪现状,而改变这些怪现状,对广大基层来说已经刻不容缓! To-$)GQ@W
#IeG/t(
1.人民日报:加班真是害死人! \aN5:Yy
p*JP='p
B)dd6R>8
有效加班能在一定时间内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但如果加班太多以致“过度”,造成的危害或许更大。个人要钻研业务、提高效率,单位在安排工作时,也应统筹考虑,既压担子又减包袱,努力减少被动加班,避免无效加班。 mS.!lkV
Ds@K%f(.?w
>b~Q%{1
!Nbi&^k B
一位朋友在出版社工作,以前,由于活儿多,约稿、组稿、审稿,上班时总也完不成,晚上加班成了常事,一周内难得回家吃一次晚饭,家里人意见很大。最近,朋友改变了工作方式,提高效率,尽量在上班时间完成工作,几周下来,几乎每天都能按时回家,活儿也干得很出色。朋友说:“一家人围在餐桌前吃晚饭的感觉,实在是太棒了!” `.wgRUhFH;
w1
A-_
`:2np{
kjr q;j:
回家吃饭,本来是生活中最寻常不过的事。很多人都记得童年时被长辈喊回家吃饭的情景,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饭桌上大碗小碟散发的菜香,是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今天,我们在职场奋力打拼,为理想日夜奔忙,许多人不经意间已经忘了与家人共进晚餐的滋味。按时回家不容易,动辄加班成常态。 0|{":i_s
1uzK(j8w
)-1$y+s>
T,B%iZ gCh
大家为什么总在加班? QRF:6bAxsL
%v^qQWy=*
k"cKxzB
yK mHTjX=
一是个人工作效率低,活儿干不完。同样一项工作,有的人思路清晰,上手快,有的人找不着感觉,摸不着头脑。如果业务不熟,做事拖沓,上班时间完不成工作,晚上加班就不可避免,甚至“长”在了办公室。 3Q,p,
McN'J.Sxp
i6i;{\tc
&fnfuU$
二是单位管理不科学,越干活儿越多。一些单位不重视员工休息权,明明不是急活儿、紧活儿,偏偏要临近下班了才召开会议、布置任务,这种不合理的工作节奏,放大了紧张情绪,加重了加班负担。 R
G/P]
Z7Nhb{
VotI5O $
\;+b1
三是社会观念有误区,无效加班多。有的单位即使能够按时下班,但由于在不自觉中形成了一种“加班文化”,按时下班似乎成了工作不积极的同义词。明明可以按时下班,偏偏互相比着看谁熬得久、走得晚。这种一味消耗时间、人浮于事的无谓加班,尤其令人反感。 (D+%*ax
S Z &[o&H
5^Lbc.h
]agd
Vr^
应当承认,有效的加班能在一定时间内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我国周边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腾飞,勤奋的加班文化曾是一个重要因素。 bf[l4$3k
MN>U jF
A
rWBgYh
o
Y<vKs^
但更要看到,如果加班太多以致“过度”,造成的危害或许更大:频频加班影响家庭幸福,加剧心理压力,由此导致的职业病现象也比较突出。至于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无谓加班,更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毫无益处。严格执行劳动法规定的8小时工作制,让职工快乐生活、体面工作,不仅合乎法律制度,也顺应时代潮流。 clr]gib
Z
eWstw7
Ge24Lp;Y6
o/!a7>xO4
当然,不提倡过度加班,并不是说就允许敷衍本职工作。一方面,个人应注意钻研业务,提升能力,避免拖沓。另一方面,单位在安排工作时,应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统筹好,特别是充分考虑时间要求,既要给员工压担子,又要减包袱,让工作任务与时间要求相匹配。当发现有人经常加班时,应认真分析原因:是任务量增加、工作流程不顺畅?还是业务不熟、能力不够、效率不高?然后对症下药,改进安排,加强培训,增强能力。对无法避免、不得不进行的加班,应及时给予补偿,努力减少被动加班,避免无效加班,杜绝无谓加班、无偿加班,让员工能够始终保持正能量、好心情,使工作与生活张弛有序,松紧有度,节奏更合理。 C%P.
`Nx A
7f~7vydZ}
0IsnG?"
54f?YR
2.人民日报:凡事要求“工作留痕”也是形式主义 /|<0,oz oJ
@2\U
jEo~
">nFzg?Y
0JhUncx
对于各种各样的工作台账,基层干部并不陌生,可以说是对此不堪其苦。不同的部门要求不一样,要应对上面的检查,基层干部不得不在工作中随时准备好几本台账。不管工作做没做,也不管有没有效果,只要落在了纸上,只要留下了痕迹,也就算了交差。 /!y3ZzL
3W3d $
H$&P=\8n
lPz5.(5'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主义。面对各条线上的检查,面对各个部门的检查,基层单位少不了一大堆资料盒,一大堆工作台账,一大堆文件。只要是谁的文件多,资料多,文件盒子多,谁的资料做得扎实,环环相扣,图文并茂,有安排,有部署,有“效果”,换句话说只要在文件堆里能够看到“落实的过程”,也就会得高分。 =.9tRq
6|1#Prj
~SEIIq
Z3iX^
这样一来,下面知道上级部门的路子,就想方设法的做纸上文章,于是只要一开会,各种会标就不断变换,各个科室的工作人员就会不断的照相留底。大家各取所需,把领导和参会人员当成了道具和木偶。各种简报信息就纷纷出笼,各种抓落实的材料就装进了文件袋。虽然基层干部也深知这是一种弄虚作假,但迫于上级要求,也只能一假到底了。 ;;LiZlf
X<H+Z2d
~>}7+p
?;
Ll^9,G"Tt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现象出现在基层,根子其实在上面。客观人员工作要求有痕迹本来没有错,毕竟要体现一种政策抓落实的过程,这是本身也是一种督导方式,但如果过分讲究和要求“痕迹”,这就变了味。 <a2Kc '
PU\@^)$
1$"wN z
O[^zQA
说到底还是因为上级干部或相关部门缺乏一种务实精神。到基层检查工作只是走马观花,看看基层的台账做得咋样,看看基层的工作痕迹如何,而没有亲自到田间地头,没有在街头巷尾,没有深入基层群众去调查了解,久而久之,上面有所好,下面有所效,也就形成了一种默契和惯例。 MO79FNH2\
v2mqM5Z
jF5oc
?=?9a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危害不小。不要以为这种凡事要求“工作留痕”现象是一件小事情,其实无论是对基层工作,还是对上级领导都会带来巨大危害。对于基层干部而言,为了应对上级检查,成天搞一些“纸上谈兵”,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且让基层干部身心疲惫,产生困惑。一方面要面对诸多的矛盾问题,要推进各项具体工作;一方面却要抄抄写写,要落到纸上,搞得狼狈不堪,疲于奔命。对于上级干部而言,如果只是注重纸面上的问题,而缺乏实际调研,就会空对空,在制定政策时就会悬空。 yF^)H{yx
opCQ=G1
"C+Fl
/v
,E4qxZC(X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必须彻底根治。首先要把这种形式主义变种揪出来,从领导干部自身做起,带头进行整改落实,不必要的纸面检查必须要剔除,不能给基层干部增添负担。从领导干部抓起,从领导干部改起,大力倡导基层调研之风,不以书面痕迹为依据,而以干部足迹为依托。其次要优化考核设置,在目标考核中注重基层群众的口碑和工作实绩的参照,而不是在纸堆里搞考核。 o4,m+:
Zr;(a;QKs
yn{U/+
$7\hszjZ
3.人民日报:发文电过多!要材料太急! zx5t
gZd,N
xCm`g{
AdRt\H <
qV@H u/;
3.
g-V
`Y7&}/OM
+]{PEnJ
“上午刚接到通知,下午下班前就要反馈情况。每天类似通知一个接一个,时间紧、任务急、人手少,让人身心俱疲。” 近日看望一位在乡镇工作的同学,发现桌上各种文件夹里密密麻麻套着很多小文件夹,一问才知都是需要尽快上报的各种材料。 Rs 0Gqx
.PJ_1
' :,p6
N,`<:'
一些地方政府和上级机关热衷于“文来文往,以布置代替落实”,大事小情总爱下个通知,大小工作都想列个图表,大小问题都得发个指导意见,还要求层层书面上报。尤其,最近关于各地精准扶贫过程中表格资料名目繁多、任务繁重的问题引起了不少基层扶贫干部的共鸣。一些地方出台的扶贫表格名目越来越多,程序越来越繁琐,不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导致很多基层驻村干部忙于应付填表和检查,而没有精力去做实际的工作。 , pr ",=
U,$^|Iz
$h'>Z
vf
GoKMi[b
上级领导机关是作风建设的组织者、管理者、推动者,是作风建设的风向标和指示灯,既负有领导责任,也负有示范责任。领导干部要带头身体力行,知责明责,少些“纸上谈”,多些“现场干”,紧紧抓住群众普遍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找对策。以“面对面”的引领,推动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而不能习惯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那样只会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讨人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