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有“郫”字的战国青铜戈、西汉时期带外文字母的“龙纹铅饼”、极可能是海外进口的玻璃项链…… 5月14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新川创新科技园项目5年来的考古成果,延续跨度两千多年的6000余座墓葬和大量出土文物,串起了一个埋于地下的“四川通史”。 据介绍,此次考古出土的“郫”字青铜戈,是成都郫县(今郫都区)2000多年前设置郡县的最早实物资料,其考古意义不下于此前在蒲江等地出土的“成都”矛。
〖五根松M94〗
这是罕见且保存完整的汉末三国崖墓
进场发掘5年后,今年3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始对五根松墓群进行考古发掘。五根松墓地位于新川创新科技园南部,原隶属高新区中和街道蒲草社区十组,地貌为近椭圆形浅丘,相对海拔约 8 米。目前已发现 300 余座古代墓葬。在该墓地Ⅲ号地点西北缘清理一座重要崖墓,编号为 M94。
五根松M94主室后部场景
五根松M94主室前部彩绘持盾俑
五根松M94主室前部操蛇方相氏俑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左志强介绍,该墓为一座横穴式单室崖墓,墓葬残长达 37.4米。结构由墓道、墓门、主室、侧室、耳室及附属设施组成,主室平面略呈长方形,前部左前近墓门处有操蛇方相俑、蹲坐狗俑,右前为持盾俑,左右两具立俑,左壁有灶台、案龛,“推测主室前部功能设置主要为该崖墓内不同墓主所共享的生前生活礼仪、死后驱鬼镇墓的空间。”
五根松M94侧室木棺
五根松M94侧室场景
五根松M94侧室说唱俑
汉代墓葬厚葬成风,常遭盗墓贼光顾且不易保存,故有“汉墓十室九空”说法,左志强很庆幸五根松 M94 未被盗掘,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区一座罕见且保存完整的汉末三国时期中小型单室崖墓。
五根松M94航拍
〖战国“郫”戈 〗
这是郫县得名最早的实物记录
新川红花沟M358“郫”戈
通报现场,左志强展示了一件“戈”的照片,值得注意的是,戈上有一处镌刻的文字。“这是个‘郫’字。”他介绍,这是在发掘区域的一处战国晚期岩坑墓里出现的,与此前蒲江、荥经发现的“成都矛”一样,“郫”字是在铸造完成后刻上去的。
“这是郫县得名最早的实物记录。”左志强介绍,秦灭巴蜀后,郫县是比较早设置县的地方,“也表明本地被纳入到了统一国家的行政管理。”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刘雨茂介绍,事实上,在秦灭巴蜀后很多地方的工匠被迁到了四川,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在汉代社会稳定后,成都也便成了大的手工业生产基地,“可以说当时的大国工匠都在成都地区。”
〖龙纹铅饼〗
这在成都是首次发现
新川大山坡M7龙纹铅饼-正面
新川大山坡M7龙纹铅饼-背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处西汉时期的墓葬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种奇怪钱币,钱币的背面有龙形纹饰,正面则有一圈形似外文字母的字样。
“这应当是汉代发行过的一种货币,"白金三品"中的龙币。”左志强介绍,《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制作过“白金三品”,“造银锡为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圆之,其文龙,名曰‘白选’,直三千…”
此前,在陕西、甘肃、安徽等地均发现过这种饰有龙形图案的圆形铅饼,“不过在成都是首次发现。”左志强介绍,龙纹铅饼上的那圈奇怪字形,学界里认为极有可能是古希腊字母。他提到一个值得注意的时间点,即汉武帝铸造“白金三品”是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在此之前,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
〖印度-太平洋珠〗
发现的位置在胸颈,所以判断是挂饰
五根新川杨家山M43“印度-太平洋珠”
与“龙纹铅饼”被一起介绍的,还有一堆彩色珠子。“在一处东晋时期的小型崖墓里发现的。”左志强介绍,由于发现的位置在胸颈,他们判断是挂饰,“其实是古代的玻璃,发现了拉丝工艺,这与本地的制造工艺差距很大。”他表示,学术上将此类玻璃珠称作“印度-太平洋珠”,进入四川的可能通道有两个,一个是南方丝绸之路,还有一个是海上丝绸之路。
“从这样一些文物上来看,古时四川并不闭塞,与外界的交流——无论是中外,还是与国内沿海地区——都十分密切。”
意义>>>
1、距离“三都”时的“广都” 越来越近了
“事实上,我们对汉晋时期的广都城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左志强介绍,前几年考古人员曾经在把现在华阳进行过勘探,找到的年代最早的东西也只到唐代。考虑到在唐以后广都城慢慢变小,“那么,唐之前的广都城在哪里呢?”
文献上,汉武帝置广都县,“他设县不是凭空搬来一座城市,应该需要一定人口作为基础。”左志强表示,巧合的是,考古人员在园区北边发现了一批战国到西汉初的墓葬,“在中和、华阳这么大的范围里,只有那个位置时间早于武帝之前,并且有那么大数量的遗存。”另一方面,去年发掘过程中,还有考古人员发现过三国时期的居址聚落——“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判断,以北边发现区为圆点,以人一小时行走五公里画一个圈,我们怀疑,汉晋广都城就在这个直径10公里的范围之内。”
刘雨茂认为这和历史上更早的“三都”之一的“广都”越来越近了。
2、这里有“半部四川通史”
“这个区域从50年代以来,有过多次发现,地下文物很丰富。”刘雨茂介绍,在新川创新科技园到目前的发掘里,从2015 年3月至今,不仅发现有新石器末期居址遗存,而且揭露了6000余座古代墓葬,时代自战国至明代,出土数以万计的陶、瓷、铜、铁、玻璃、石质等不同材质遗物,其中以战国末期“郫”戈、西汉时期带外文字母的“龙纹铅饼”、新莽时期错金“一刀平五千”钱币、东汉时期画像石棺、晋代印度-太平洋珠等遗物最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新川周家山错金“一刀平五千”钱币
在他看来,新川园区墓葬遗存年代延续跨度长达两千多年,期间没有大的时代断层,堪称埋藏于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是四川地区珍稀的通史式的古代墓地。
刘雨茂认为,在新川创新科技园目前的考古成果,填补了成都平原东南缘新石器文化分布空白,完善了成都平原战国秦汉考古学文化序列,构建起蜀汉两晋南朝的“六朝墓葬”考古学文化序列,丰富了四川地区唐宋墓葬类型,增添了明代早期品官墓资料,为探索成都平原崖墓演变、汉晋广都城聚落、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古代四川社会变迁等重要课题提供了蔚为大观的实物资料与历史信息。
墓葬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