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93389
-
- 注册时间2012-01-08
- 最后登录2024-06-14
- 在线时间22190小时
-
- 发帖6828
- 搜Ta的帖子
- 精华8
- 金币11369
- 威望174
- 贡献值7024
- 银元6957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微博条 | 粉丝46人
关注Ta
发消息
- 发帖
- 6828
- 精华
-
8
- 金币
- 11369
- 威望
- 174
- 贡献值
- 7024
- 银元
- 6957
注册时间2012-01-08
|
楼主
发表于: 2020-05-11 00:08
, 来自:江苏省苏州市 移动
回望湖边中学 (前言) |}d^lQ9 前几天得到一个消息,说是湖边中学的门楼被拆掉了。在场的人都多半是湖边中学出来的,有教师也有学生,当然都黯然伤神,特别是湖边中学最后一任校长郑海庚。 2(d 郑校长是笔者的恩师和指路人。他婉辞希望我完整写写湖边中学,以便给所有的湖边中学人,乃至更多知道湖边中学的人,存下忘却的纪念。其实,我已经在过去几年里,分别写过纪念湖边中学的文字,有老师,有同学,更有诸多往事。师命难违,我只好将自己的这支秃笔,再次提将起来。 +j: &_ 湖边中学校址原先叫前庵(也称钱庵),相传本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本来是有九十九间半的大庙宇。庙宇屡次经历战火,到1957年左右,只剩一间庵舍和一个小沙弥。后来小沙弥也迁居湖塘(西)庵,前庵从此就成了废墟。普贤菩萨是佛主释迦摩尼的四大弟子之一,《普贤延命经记》指出:普贤菩萨是礼德和大行愿的象征,象征真理、理德、行德。他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行并进,完成求佛者的志愿,所以又称"大行普贤菩萨"。湖边中学的风水,或许应该与这位佛法无边的菩萨有点渊源。(一) 谁是创始人 H{=]94 提起湖边中学的创始人,有两个筹建和最早的建设者可能无法绕开。他们就是我的恩师谢杏春和阮启斌。 q&:7R
.Ci 1973年的初夏,其时,我们十几个同村的学生,正在双桥小学读五年级。忽然看见学校东边的农田里开始大规模搞建设。这个地方属于本公社的中心地带,交通便捷,距离公社大院只有一桥之隔。一打听,原来他们在兴建湖边中学,这是我们第一次听说的新名词。 f
ExFpR,` 原来,在双桥小学的大礼堂里,有一个班级的初中生(我们一直认为他们是六年级)在借地方上课。教师么,只认识两个人,一个是教语文和政治的谢杏春,另一个是教数学的阮启斌。学生中有几个是我的同村人,其中一个就是我的表哥;另外就是来自双桥、长桥村的学生。 6?,qysm06 不久,墙基刚埋下去,工程却停了下来。后来听说,双桥的校址被否决了,而在我们村后、湖塘村前的前庵遗址,已经开始破土动工、异地重建初中学校了!其实,那就是十几间一排溜的瓦屋。因为我们家有一块自留地在那边上,所以,经常能看见施工中的校舍。这里兴建校舍的负责人是谁?据说就是谢杏春和阮启斌、高凤吾(音)等人。 xtGit} 1974年收菜籽的时候,我已经在小学读了第三学期的五年级。星期天,我去前庵中学玩的时候,不小心打破了一块窗户玻璃,被人告发。是阮启斌老师带口信到我们小学,让我赔了五毛钱!因此我估计,阮启斌一定是学校初建时的负责人之一。这时候,湖边中学新址已经有两个班级的初一学生在上课了。而校长就是古渎乡人、从浪圩小学校长岗位过来的史光昇校长! J;>;K6pW 1974年秋季,我进初中读书,与另外一个班级的同学,一共两个班级,被意外安排在湖塘村小学读书。原因是,湖边中学正在扩建第二排教室,等明年开年,也许就能搬进去了。其时,教我们数学的是阮启斌、孙萍,语文老师是马继福、阮果勤;我的班主任是马继福老师。学生则除了湖塘、闸口,还有中里村的参加进来。不过,我听说,在浪圩和符家,还各有一个班级的同级学生。我的同学杨福庚就是在浪圩开始读的初中。 q!W,2xqZoq 1975年春天,我们新初一终于进了前庵的校址,一开始在最东面的教室。后来,重新编班后,我们被分在最西面的教室了。我们初一有两个班135名左右的同学。(学生主要是浪圩、双桥和长桥,与原本湖塘闸口中里的学生都合并到一起,我再次见到了我的读五年级时候的几个同学);初二有两个班135名同学(不确切)。又添进来几个新老师,开始上生物、地理、物理、化学课了。从此我们认识了谢云凤、李阿才等老师。初二第一学期,我的班主任换成了郑海庚老师,隔壁班则来了班主任宋仁年老师;第二学期时又来了一位能教英语和语文的老师,他就是下放知青许年君老师。 %sc w]oF 然而此时的初一却不见踪影。原来,限于校舍的数量,湖边中学不得不将他们的初一继续寄放在各个村小,让三四个小学担任初一的教育教学工作。 B6F!" 从此以后,一直到湖边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的1977年夏,甚至更晚到1990年代初,湖边中学一直在一边教学,一边兴建、扩建,建设者包括所有的老师、学生、工友。我们经常参加形形色色的建校劳动,有平整场地、运砖瓦、运石块黄沙,甚至还将煤炭送往窑厂,再运回砖块。可以这么说,湖边中学的真正建设者,实际是全校师生;而部分建筑材料,其实都来自乡镇和周边村的全力支持!而且,那时候的建校劳动是没有白天黑夜,以及工作日休息天之分的,只要学校一个通知,大家都会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无一例外。 5 51_;,t 我们这些个子小的三等残废,基本挑不动沉重的担子,多半只能靠两个人抬。也有偷懒请假的,甚至半路做逃兵的,我们村一个同学,挑几块砖头走到半路,实在挑不动了,就将篮子里的砖头倒掉一半,结果被史校长知道了,叫去狠狠批评了一顿。我经常与陈田法同学合作劳动,他个子高,经常照顾我,于是我也就与他结下了十几年深厚的同学友谊! {EZR}N 我个人的理解,湖边中学的创办人,除了史光昇校长,其实还有那一批参加建校劳动的所有人,甚至包括食堂的阮洪开师傅!不过,史光昇校长,应该就是那一批建设者中毫无异议的带头雁、掌舵人。 mZU
L}[xf 依据《溧阳教育志》记载,1973年左右,全国各地兴起贫下中农办学热潮,初高中要办到公社,初中甚至要办到村!所以,那时候出现了一些新名词,有初中班级的小学有一个很富有时代意义的名字——“戴帽子学校”;而当时师资的贫乏程度可想而知,有许多地方冒出了代课教师、民办教师这样的新职务。湖边中学就是一个典型。(二) 何去何从 CY?J$sN 1975年夏天,湖边中学自成立之后的首届初中生毕业了!学校在教室中间的树荫里举行毕业典礼,并师生聚餐。所有的十几个老师员工都参加了,大家开始讨论今后的打算,有一个呼声很快出来了,那就是办高中! ;X+0,K3c “文革”期间,我们本地的重点高中中断了几年,优秀教师几乎都被打倒、解散,但高中终于在1973年左右得到了恢复。湖边公社周边原本有两所老完中,别桥和埭头,离开湖边中学都在十里路的距离。但能进高中读书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我的二表姐是1975年毕业的高中生,有机会进高中并读到毕业的,我们村每年只有三四个人!不到适龄青年的四分之一。我们外婆家老表17人,到我读高中的时候,只有二表姐一个人读了高中,其余比我大的9个人都只有初中甚至小学文化。 -Jd
7 办高中首先要解决的是校舍和师资问题。很快,一栋新校舍在史光昇们的努力下被新建起来,公社和周边几个村给予了大力支持。高中的教师则从外调来一位语文(史海松老师),又请来一名数学老教师(落实政策、摘掉帽子的马卫平)、一名物理老师(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物理系、因“文革”辍学并跟妻子来湖边的金达正)、一名化学老师(我们村的民办教师马红旗)。外语开不正常,除了许年君老师,只好临时拼凑,好在那时候没有外语教材。政治仍由谢杏春老师担任。很快,一个人头济济的高中班办兴办起来;不仅如此,高中班还吸收录取了古渎乡的学生参与进来。 Z+V%~C1 到1976年,我们升入高中的时候,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高中教育,史光昇校长提出一个新设想,把三个初中毕业班(包括当时符家小学的村校班)没有高中指标的初中毕业生组织起来,择优办一个半耕半读班,这样,到我们这一届就有了两个高一班约110名左右同学。同时又吸引了更多的老师加盟,其中就有我的语文老师范平、体育老师史国忠、生物老师谢云忠等人!而初中又陆续增添了沈菊芳、姚由庆、陈果松、史水庚、徐梅珍、赵俊娟、范富清等老师。 PZ/tkw 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甚至是到工厂参加劳动,不是半耕半读班的专利。当时学校有农场,离开学校比较远,同学们经常要参加一些诸如除草、积肥、运输稻麦这样的劳动,到生产队支援农业、干农活更是家常便饭。学校还搞勤工俭学,马建兰同学就是初二同我分在一个小组,跟我学会了编织芦帽。 ~xG/ yPl 当时正是办学条件最艰苦的年代,我们坐的板凳是自己带的,课桌有的是水泥的,有的甚至是我们自己动手做的泥坯的。而半耕半读班更尴尬,往往上了半日课,就安排大家去生产队参加农业劳动!所以这个班,到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来临,已经陆续走了近一半的学生! V(cU/Aia^ 1977年10月21日,恢复高考的消息姗姗来迟。其时,我已经升为高二,而且也举行了期中考试。而回来参加复习高考的,实际都是往届生了。怎么办?学校老师们很快形成共识,把上届毕业生以及形形色色、老老少少的往届生组织起来,再充实几个高二应届生进去,临时组成一个高考复习综合班! l8E))oz1T 要知道,那几个月的教学工作几乎完全是义务劳动,但为了一炮打响,老师们都铆足了干劲,有的甚至连续多次放弃节假日和晚上休息的时间。晚自习的时候,经常有几个老师同时在班级里转,随时分别解答同学的问题。史光昇校长以及学校其他老师也被调动起来,教师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立马被移交到办公室,全体老师齐上阵,马上举行解题(攻克难题)比赛! t5 >ma:^j 与高中师生的苦干实干相比,初中老师的激情也被调动到最大,其中姚由庆、陈果松、史福金等老师更是做出了很大的业绩。这是后话。(三)一炮打响 Ju>Q
QOxi| 1977年11月22日江苏省高考预考,12月22全国统考,到1978年初,功夫不负有心人!恢复后的第一次高考录取工作传来好消息,湖边中学不仅录取了一名本科生(姚双洪),而且有6个大专大中专和小中专进账!其中一名被小中专录取的居然是在学校维修课桌椅的小木匠阮钢钢(阮红娟同学的哥哥)。这与周边很多学校高考挂零蛋的情况相比,无疑似放了一颗卫星!第二年,到我们毕业备高考的时候,就有周边乡镇许多陌生的同学涌进湖边中学,大家只有一个心愿,考上大学哪怕是专科甚至是大中专!无疑,首次高考成功为湖边中学以后二十多年办学开了一个好头! dkg`T#} 而在1978年,第二年高考在7月七八九三天正常举行。我和我的百余名同学摩拳擦掌迎战,最后郑玉良、马火青、谢洪元(往届)录取了本科,另有9名同学考取了大专中专等学校,而其中考上卫生专科学校(大专)的阮生荣同学,就是原来半耕半读班级留住的同学!我自己却名落孙山。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本届高中生参加了恢复高考后本县举行的第一次数学竞赛,我是四名正式代表之一,尽管我自己考得不理想,但我校代表队却取得了县的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 `u3kP 开头连续两年高考的小小成功,产生了连锁效应。以后几年,一直到湖边中学高中停办的1982年,又有许多外乡镇的同学来校学习或者复习,而湖边中学的金达正、马红旗、谢杏春等老师则被频频借给周边高中(初中)短时指导性任教!考中高校、中专的同学也越来越多,由此也带来了初中办学的高潮和办学质量的跃升! r
~=+>,
_ 1977年首届高中毕业生出来的时候,湖边中学已经是四个年级十多个班级的完中,教师已经超过20人。而我本人,则与马晓晓、史达清、阮幸魁、范锡福、童荣华(古渎人)等14名同学于1979年高考后分别被大学、大小中专录取了。 4(,.<# 记得当年夏天的某一天,史光昇等老师,带领我和范锡福、童荣华来到当时的东门街小学(现在的实验小学)参加师范类大学外语笔试和面试。我拿到外语试卷,很快就交卷了,因为我只有初一半学期的外语基础;试卷都看不懂。史校长亲自对我们仨面授机宜,教我们如何应对面试。我和范锡福、童荣华不负众望,终于顺利通过了面试,都被师范学校(大中专)录取了! 1o5kP,) 而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本届(1978年高中毕业)同学,先后通过各种方式被大学录取或者获得大专以上文凭的共有二十多名,郑玉良同学甚至获得了日本国博士学位,成为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史达清、马火青等同学成为大学教授、学术专业方面的领军人物。(四)鼎盛的岁月 0VvY(j:hp 进入1980年,湖边中学不仅高中高考连续高奏捷报,小中专中考也开始发力,直到成为溧阳县市初中学校的最前列!这种兴盛的状态,甚至延续到1999年湖边中学停办,小中专不再包分配。尤其是1986、1987、1988三年,湖边中学录取中专(含师范、重点高中)的学生数一度达到和超过50人,1988年达到破天荒的62人!开头几年,湖边中学几乎占领了溧阳小中专考试录取的半壁江山。 ~d&&\EZ 1980年,中考传来好消息,马志标等多位同学进入了全县中考三甲行列;后来同村的马旭春同学(马红旗老师的儿子)在全县中考中,不负众望,斩获状元的头衔。湖边中学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响,成为全溧阳,乃至苏南地区的名校。 &DGqY5= 值得一提的是,从湖边中学创办到兴盛,当时的湖边公社以及后来的湖边乡(直至乡镇拆并)和别桥镇,对湖边中学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政策的鼓励。不仅人力物力给予优先支援,而且制订文件奖励湖边中学的中考和高考。建校那段日子,乡镇各个社办厂给学校添砖加瓦的故事每天都有;刚刚恢复高考那段时间,学校上晚自习没有煤油(当时电力不足),湖边乡镇责令供销社优先供给,到后来甚至将救灾的柴油挤出来提供给中学。1983年~1986年,我在湖边小学工作,就很想调进母校工作,因为当时乡镇每年给中学一大笔钱,作为高考中考的奖金!而要调进民办甚至代课教师,湖边乡政府更是放开手脚,只要学校有需要,校长看中谁,立马就会从农村或者村小招进中学任教。马田富、沈明志、马田春、吕络英、史志军、史建平等老师,就是这样被调进了中学。拆并乡镇以后,别桥镇政府对湖边中学的支持 一直没有放松,1994年湖边中学建设教工宿舍楼,别桥政府拿出了十几万来给予支持! $-DW+|p.?^ 1981年11月,一个消息传来,老校长和创始人史光昇校长要调走了(随迁常州),当时许多人都挽留他,有的师生都哭了。史光昇校长来到常州先后在几个学校担任领导,最后在常州教育局督导室工作至1994年左右退休。后来,谢杏春、金达正、蒋建华等优秀教师被陆续调走,史福金、马红旗等优秀老师病故,湖边中学遭受了重创。(五)被赶超的滋味 A23K!a2u& 大约从1993年开始,湖边中学周边的余桥初中、古渎初中、大溪初中、河心初中等陆续开始崛起,教育局对就近入学、生源地域等工作也进一步严格控制,湖边中学教学质量一统江山的局面开始动摇,被赶超已经不可逆转,但教学质量指标与升学率却一直到1999年还是排在全市前十位。尤其是1998年,湖边中学实际中考质量综合评价为当时溧阳市第一名。(六)拆并的无奈 w5q6c%VZ 1995年前后,小中专(中师)各专业已经陆续不包分配,中等专业学校的考试录取的重点已经转移到重点高中上来,湖边中学的生源被再次压缩,班级人数明显下降,许多优秀教师都成批陆续被调走。面对严峻的形势,教育局研究决定拆并湖边中学,于是1998年秋季,湖边中学停止招收初一新生,1999年秋季开学,湖边中学整体拆并给别桥中学。校长书记郑海庚被调任第二学区视导组,沈明志主任调任上黄初中副校长,其他教师多数被别桥中学接管,学生全部归并别桥中学,校产被政府先临时办小学(史亮为学校负责人,史小兰同学的弟弟)、后终于被整体拍卖。 ske
eec\V (七)精神家园 MNU7O
X< (f"Qz~R|6_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我听了N遍,不仅总听不厌,而且它的旋律时常在我耳边回响。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待湖边中学以及湖边中学的老师,在我自己看来,湖边中学就是我的精神家园,不是之一,尤其是自己当教师之后,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l dE9 . ~98q1HgS]D 史光昇校长是我们公认的最好的校长。在所有人看来,他的人格魅力、领导艺术或许高于他的教育教学艺术,其实不然。 #U0| j?!D T.De1Q| 史光昇校长更是我最佩服的老师和校长,他对于我的教育和培养不仅仅局限于我在校读书的时段,而是一直延伸到2010年前后。史校长并没有担任过我的任课教师,但他亲自帮我批改过作文(当时还有学弟史全忠,我们俩的作文),而且不止一次,直到如今,四十年过去了,他老人家都记得我写的字写的不好的样子!1989年春天起,我在史校长的家乡古渎工作8年,史校长不止一次关照我要好好工作,替他争口气。有一次偶然路遇,他在步行回老家的路边跟我谈心谈了将近两个小时。2010年春天,我当时在上兴视导组工作,已经退休的史校长还专程从常州来上兴看望我,并回到他最难忘的工作地永和小学,参观指导。
c2V_|oL kPOk.F%) 1993年11月,史校长代表常州教育局亲自来古渎中学督查全国普九两基督导验收工作,我已经在古渎中学教导处协助工作,我陪他挨个单元检查,他一共提出十一条整改意见,我都按照他的口述一一记录下来。当翻到学校工作(日志)档案的时候,他看到了我几年前的一份请调报告,于是就严肃地问学校某领导说,这份调动报告是必须永久保存的档案吗?还是有人别有用心,想将来拿它做点文章?我什么话也没有说,内心只有满满的感激! 8]&Fu3M^ >CG;df<~ 我当一把手校长12年,有一个习惯一直没有改,那就是每年都帮毕业班的某一个或者几个孩子看作文,指导写作,用自己有限的学识去帮助迫切需要帮助的孩子。这也许就是受了史光昇校长的直接影响! >#dLT~[\a eAO@B 我们所有的同学,对郑海庚老师的熟悉,也许并不亚于我。他教数学最大的特点是善于解题,思路清晰,尤其是对付难题。为此,我和郑正强等同学甚至专门寻找难题来送给郑老师破解,他都能一一化解。而在我自己来说,郑海庚老师的名字,不是一般的老师这么简单。 #}.{|'L 2KXFXR 郑海庚校长是我初二到高中毕业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后来又成为我事业的领路人,真正意义的良师益友。我在湖边中学跟郑老师学习四年,有两次我因为犯错误被郑老师叫到办公室批评,他却从来没有高声跟我谈话,而是苦口婆心指出我的错误。我一生热爱数学,也许就是因为尊敬爱戴郑老师的缘故。1986年7月,我请调湖边中学,郑老师劈口就说,你来了只能教数学!然而遗憾的是,我不仅在高二第一次参加全市数学竞赛没有考好;高考录取那年也给他抹了黑,数学只考了75分;包括现在的工作,我不仅没能在郑老师手下工作一天,而且彻底离开了我喜欢的数学专业、更没有资格成为母校的一名教师。 7/&t |